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評論丨博士五年未晉升須轉崗後勤保衛,如此「發配」值得商榷

2024-03-13辟謠

如何讓博士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學校有正確的辦學定位,以及立足長遠的教師管理與評價體系

近日,一則【太原師範學院引進和穩定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的截圖在多個關註高教領域話題的網絡平台上引起關註。記者查詢發現,太原師範學院官網「人才引進」欄目在2021年6月17日釋出了這一管理辦法。網上引起比較多討論的是該辦法「管理和考核」一節的內容。

據報道,該辦法規定,太原師範學院「全職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我校的最低服務期為8年」。同時,還規定,「引進的博士研究生來校工作滿五年,如未能晉升副教授(已達副教授任職條件因指標原因未晉升除外),本人需服從學校安排轉到後勤、保衛等服務保障崗位」。對此,有不少網友感慨此前在985高校實施的「非升即走」政策,現在地方高校也開始效仿了。

↑【太原師範學院引進和穩定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的截圖。圖據澎湃新聞

其實,從規定細節看,這並非網友所說的「非升即走」,該校還給沒有按期晉升的引進人才「轉崗」的安排,更準確說應該是「非升即轉」。但這樣的「非升即轉」,同樣面臨著質疑—— 它可能加劇地方本科院校的功利辦學導向,而且,不能按期晉升就轉到後勤、保衛等服務崗位,更像是把「轉崗」作為帶有懲罰色彩的措施,也不利於後勤、保衛等學校服務部門的人才建設,難道這些博士到後勤、保衛崗位就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嗎

記得多年前,某高校在進行教師隊伍管理改革時,提出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將轉崗到圖書館等部門,就曾引發爭議。比如就有人質疑,這是把圖書館工作崗位視作低一層次的崗位,接納從教學、科研崗「淘汰」下來的人員。可以說,一所學校如果只重視教學、科研,而漠視其他服務部門建設,把學校的工作崗位劃為不同層次,是不可能提高整體辦學質素的。而「非升即轉」規定就涉及怎麽真正重視人才發展,整體提高學校辦學水平這一核心議題。

事實上,從「非升即走」「非升即轉」的具體考核辦法看,高校更多聚焦於科研,希望透過這一規定,迫使教師努力申請課題、做專案、發表論文,盡快達到晉升職稱條件。對於地方本科院校來說,這樣的晉升考核指標,其實與學校應該有的辦學定位是不一致的。地方本科院校應該以開展好本科教學為辦學定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相應人才。教師就算是做科研,也應該是進行和技能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套用型研究,並破除唯論文、唯職稱評價傾向。

近年來,地方本科院校引進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博士畢業,如何讓博士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學校有正確的辦學定位,以及立足長遠的教師管理與評價體系:首先要重視對新引進人才的培養,而不是希望他們一兩年就出重大成果;其次要為每個引進人才提供能發揮他們作用的教學科研條件,給他們教學和科研的自主權。當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為提升學校排名,或獲批碩士點、博士點,讓部份學科建設入選「雙一流」,就把相應的指標下達給院系、教師,表面上看,學校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但是,在這種重數量輕質素的追求下,仍是急功近利的辦學傾向。

這不是說,每個被引進的博士,就都適合自己的崗位。不適合崗位、沒有完成考核任務要求,不合格、被淘汰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應有之義。但評價體系需要科學,同時在轉崗時要尊重他們自身的意願。如上述規定稱,引進博士最低服務期為8年,5年未晉升副教授就得轉崗,這意味著沒有晉升的人員,必須無條件接受學校的轉崗安排,哪怕不願意也必須去,還得至少幹滿3年。試問,這就能發揮他們的作用嗎?又如何能建設好這些服務部門,提高學校的服務保障水平? 很顯然, 要提高學校的服務保障質素,也必須招聘適合的人才,而不是把未達到晉升條件的引進人才「發配」到這些崗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最佳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增強中西部地區高校辦學實力。在筆者看來,要建設高質素高等教育體系,關鍵在於每所高校要有自身明確的定位,在自身定位上辦出特色和高質素,這需要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提高現代治理能力。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丙奇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