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聯造大型航母使用的鋼材到底有多好?遼寧艦艦長的評價讓人頓悟

2024-09-24軍事

2002年,瓦良格號航母歷經十多年漂泊,終於抵達中國大連港。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幾乎無人維護的它外表銹跡斑斑,仿佛已是一艘廢棄的巨艦。然而,當中國技術人員走近這艘龐然大物,抹開表面厚厚的鐵銹時,映入眼簾的卻是光亮如新的鋼材——完全沒有受到腐蝕。這種蘇聯時期特種鋼材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瓦良格號的命名與建造起始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命名背後,承載著對歷史的尊重與紀念,這艘航母繼承了日俄戰爭中沈沒的瓦良格號裝甲艦的名字。

在1985年12月的一個寒冷早晨,黑海造船廠的工作人員們聚集在即將開工的航母旁,船廠的冬日寒風中充滿了緊張而期待的氣氛。工程師們檢查了最後的圖紙和器材,確保一切準備就緒。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以其龐大的尺寸和復雜的設計聞名,瓦良格號也不例外。它的建造展示了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和技術水平。艦體由數千塊巨大的鋼板組成,這些鋼板在精密的機器中被切割和焊接,每一塊鋼板的加工都需要極其精確的計算和技術支持。

在船體逐漸成型的同時,電氣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開始安裝復雜的導航系統和通訊器材。每一條電纜,每一個傳感器的安裝都需要精確到毫米,確保在航行中能夠準確執行命令,處理資訊。

甲板上,飛行控制中心的建設同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裏將成為未來飛行員起降的指揮中心,每一個控制台、每一塊顯示器都是從蘇聯各地精選的電子元件組裝而成。

與此同時,艦載機庫內,預備安裝的起落架和相關機械器材也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巨大的吊車輕輕地將飛機發動機和其他重要部件放置到指定位置,

建造中斷與蘇聯解體

到了1990年7月,隨著瓦良格號被正式命名,整個船塢和周圍區域沸騰了。工人們和工程師們見證了這艘巨艦逐漸從藍圖變為現實的過程,67.3%的完成率意味著瓦良格號的主體結構已基本成形,從甲板到艦橋,從動力系統到艦載武器系統的安裝都在有序進行。

然而,就在瓦良格號即將進入最後建造階段時,1991年蘇聯的政治格局開始劇變。原本依賴的數千家配套廠家因為各種物資供應鏈的斷裂和國家經濟的動蕩而開始出現生產和配送困難。由於這些廠家分布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跨區域的協調變得日益困難,很多原定供應的重要部件和材料遲遲不能到位。

例如,某些專為航母設計的特種液壓系統的關鍵元件,因為生產廠家所在地的政治不穩定而停產。這直接影響了瓦良格號的建造進度,工程多次因等待材料而被迫暫停。專案負責人和工程師們面對著越來越頻繁的會議和協調,試圖找到替代方案或是加快材料的供應,但這些努力常常以失敗告終。

隨著蘇聯解體的行程加速,原本嚴密的國家機構協作體系也開始顯現裂痕。多個設計和監管機構因為資金短缺或是人員流失而功能受限,這對瓦良格號的建造是一個重大打擊。曾經由中央政府統一排程的資源和人力,現在變得支離破碎,難以為繼。

最終,在1991年底,隨著蘇聯正式解體,瓦良格號的建造專案也被迫停止。工人們陸續離開,船塢逐漸空曠,只留下半成品的巨艦與凜冽的北風相伴。

轉手中國,技術的傳承

在瓦良格號的建造計劃擱淺多年後,這艘曾經寄托著蘇聯海軍未來希望的航母因無法繼續完工,被迫擱置在烏克蘭港口。隨著時間的推移,烏克蘭面臨著財政和資源的巨大壓力,無力繼續維護這艘龐大的未完工巨艦。於是,在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談判後,瓦良格號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末被出售給中國。

中國對這艘未完工的航母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盡管瓦良格號已被荒廢多年,但它仍具備著極大的潛在價值。

瓦良格號的運輸並非一帆風順。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這艘龐然大物穿越了不同的海域,經歷了各種惡劣天氣的洗禮。它一路漂泊,最終在2002年抵達中國大連港。當這艘曾經的蘇聯巨艦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技術人員眼前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艘表面滿是銹跡、看似殘破不堪的艦體。

然而,這並沒有讓中國的工程師們失去信心。在隨後的檢查中,他們對瓦良格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評估。遼寧艦的艦長後來曾在APEC會議期間透露,盡管瓦良格號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沒有進行任何防銹處理,更沒有得到過任何維護保養,但它的核心結構卻出乎意料的完好無失真。

在船體表面,厚厚的鐵銹覆蓋了大部份區域。技術人員走近艦體,伸手抹開了那些銹跡,驚奇地發現,盡管表面看上去滿是斑駁的銹斑,但裏面的鋼材依然堅硬如初。抹去外層的銹蝕後,裸露出來的鋼板仍然光亮,絲毫沒有受到海水的腐蝕。這一發現讓在場的專家們感到震驚,瓦良格號所使用的特種鋼材展現出了極強的抗腐蝕能力。

這種特種鋼材的制造,正是蘇聯工業和技術能力的體現。要知道,普通的船體鋼材在經過長時間海水的侵蝕後,往往會出現嚴重的銹蝕,甚至可能導致結構性損壞。然而,瓦良格號所使用的鋼材似乎具備了一種特殊的抗腐蝕能力,能夠在極端條件下保持長久的耐用性。

瓦良格號的零磁性發現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經過詳細的檢測後,專家們發現瓦良格號的磁力竟然依然為零。這一發現極具意義,因為地球本身有天然的磁場,任何船只在長期暴露於這種磁場環境下,都會逐漸累積磁性。因此,艦船通常在服役若幹年後都需要進行專門的消磁處理,以避免磁性幹擾到船只的航行和戰鬥功能。然而,瓦良格號自被棄置以來,長達十多年沒有進行任何維護或處理,卻依然保持了「零磁性」的狀態,這實在是令人驚嘆。

為了進一步確認瓦良格號的磁性狀況,中國的專家們對這艘航母進行了多項精密的磁場檢測。他們使用了高靈敏度的儀器在艦體不同部位進行了反復測量,結果顯示,艦體並未累積任何明顯的磁性。

對於一艘如此龐大的艦艇來說,能夠在無人管理、無消磁器材的條件下,經過長時間的閑置仍能保持「零磁性」狀態,實屬罕見。這一現象表明,蘇聯在建造瓦良格號時所采用的特種鋼材具備了極其出色的抗磁性效能。這種抗磁性特性對於航母的使用至關重要,尤其在現代戰爭中,零磁性意味著艦船更難被敵方的磁性探測器材發現,從而提高了隱蔽性和安全性。

蘇聯當年在造船材料方面的技術水平之高,也在此得到了進一步印證。特種鋼材的生產過程復雜,涉及到精密的冶煉和特殊的材料配比。

中國航母鋼材技術的自主發展

在對瓦良格號的研究和改造過程中,中國的技術人員不僅充分吸收了這艘航母的設計和制造經驗,尤其是在鋼材套用方面,收獲頗豐。

經過對瓦良格號的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國的冶金專家們逐漸掌握了這種高效能特種鋼材的制造工藝。為了能夠更好地套用這項技術,中國開始致力於研發自主的航母鋼材制造技術。在多年的技術攻關和實驗基礎上,中國的冶金工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特種鋼材的制造難題。

然而,光有制造特種鋼材的技術遠遠不夠。航母的甲板需要使用超大尺寸的鋼板,這就對軋鋼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生產出符合航母建造需求的大型鋼板,中國開始著手設計和制造一台世界級的厚板軋機。這台軋機的任務非常明確,就是能夠軋制出寬度足夠大、質素足夠高的大尺寸鋼板,以滿足未來航母和其他大型艦艇的建造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工程師們與德國SMS公司進行了深入的合作。SMS公司在軋鋼器材設計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但即便如此,這項任務依然具有極高的挑戰性。經過中德雙方技術團隊的反復論證和實驗,這台被稱為「軋機之王」的器材終於誕生。這台軋機的寬度達到了驚人的5.5米,是世界上同類器材中最大的一台。

這台軋機能夠生產出5.5米寬、40米長的單板鋼材,其軋制能力已經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透過這台器材,航母的甲板鋼材不再需要依賴進口,完全可以實作自主生產。

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號航母正式更名為遼寧號,正式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到了2013年11月,遼寧艦開始了它的首次遠洋演練任務。它從青島出發,前往中國南海,進行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這次演練是中國海軍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以遼寧艦為核心,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航空母艦戰鬥群。

這支龐大的編隊,是冷戰結束以來,除了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行動。2018年4月12日,遼寧艦再次成為焦點。這次,它帶領編隊參加了南海大閱兵。在這次海上閱兵中,遼寧艦編隊整齊劃一、氣勢恢宏,向世界表明了中國航母艦隊已進入成熟階段,能夠承擔復雜的海上任務。

參考資料:[1]房兵.「瓦良格」號的前世[J].國防,2012(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