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紅星新聞報道,俄羅斯「阿赫馬特」特種部隊一名支隊指揮官表示,俄羅斯部隊在庫爾斯克州蘇賈附近擊潰了烏軍多個旅、特種作戰部隊分隊和美國私營軍事公司前方觀察集團的部隊,還摧毀了數百件裝備。據報道,這名指揮官表示,基輔仍繼續向庫爾斯克聚攏新的力量。據報道,俄羅斯國防部9月17日表示,在戰鬥行動期間,俄軍已在庫爾斯克方向消滅烏軍士兵超過1.42萬人,摧毀坦克119輛。
據中新網報道,近日,克里沃羅格(烏方稱「克里維裏赫」)的烏克蘭武裝部隊外籍軍事教官駐地遭俄方襲擊,軍醫轉移了15名會說英語的傷亡者。據報道,烏媒稱,當天淩晨,克里沃羅格發生了一系列爆炸事件。訊息人士透露,軍醫抵達後,發生爆炸的街區立即被封鎖,民間救護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允許進入該地區。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註的情況,至少兩點不容忽視。第一,這些外籍教官身份不簡單。一方面,這些「會說英語」的外籍教官,可能是來自美西方,甚至不排除北約教官的可能。另一方面,這次北約教官駐紮的地點位於街區,即非戰鬥前線,並且選擇在鬧市區駐紮,可能有確保這些北約教官安全、隱匿行蹤的用意。
這背後的原因,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理解,烏克蘭軍隊能撐到現在,離不開北約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和人員培訓。
而對於俄羅斯此次精準打擊西方教官駐地,分析人士指出,此舉至少包含三重戰略考量。第一,西方國家的教官對烏克蘭軍隊非常關鍵,缺少他們,烏軍的戰鬥力或明顯降低。第二,精準打擊西方教官也是對北約的直接警告。俄羅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向北約表明其介入沖突的風險和代價。第三,俄羅斯此舉也意在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透過將北約描繪成直接參與沖突的一方,俄羅斯試圖在國際社會上占據道德制高點,並為其軍事行動尋求更多的正當性。
一如既往的是,對於俄羅斯公布的戰果,美國及其盟友選擇了集體失聲。英法沈默了,美國也在裝聾作啞,烏克蘭與北約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很多時候,失聲往往就意味著預設。更早些時候,俄羅斯就曾透露,烏克蘭軍人中就有許多外國僱用兵。
據參考訊息援引俄羅斯衛星社網站報道,赫爾松地區領導人維拉迪摩·薩爾多在東方經濟論壇上接受俄羅斯衛星社采訪時表示,烏克蘭軍隊中的烏克蘭公民越來越少,記錄到大量外國僱用兵的存在——西方國家正在撥款填補烏克蘭軍隊的「缺口」。薩爾多說:「烏克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軍事僱用兵。這是一種趨勢,說明烏克蘭軍隊正在變弱,沒有人願意參戰……還留在烏克蘭的願意參戰的烏克蘭公民越來越少。」他稱,西方國家正在提供資金來填補烏克蘭軍隊中的「空缺」。
總之,這場戰爭,如同開啟的潘朵拉魔盒,釋放出無數的未知和恐懼,它不僅將烏克蘭推向了戰爭的深淵,也給全球安全格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能源價格飆升、糧食供應鏈中斷、難民潮湧現……這些問題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國際社會需要的是冷靜、理智和團結,戰爭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只有透過對話和談判,才能找到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