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俄烏沖突兩周年十大教訓和特點(二):武器饑荒

2024-03-07軍事

在反恐行動和局部沖突之後,長期常規戰爭的重新回歸表明,現代軍隊對此類作戰行動缺乏準備。冷戰結束後,從坦克和裝甲戰車到飛機、導彈和彈藥,所有主要武器的生產一直在持續下降。

俄羅斯烏拉爾車輛廠一個車間的坦克生產線

此外,由於閑置的成本太高,生產設施也被拆除。

在西方(以及多多少少在後蘇聯國家)賣掉和簡單地報廢了軍事裝備庫存,因為儲存也需要大量資金。僅舉一個例子就足夠了:1987年蘇聯生產了3000多輛坦克,而2021年俄羅斯計劃只交付240輛坦克,其中只有70輛是新生產的新型T-90M,其余為現代化的T-72和T-80坦克。

因此, 持久戰爭的任務對俄羅斯、烏克蘭及其西方夥伴的軍工企業來說是無法承受的。

這兩支交戰的軍隊在不同時期多次遭遇「炮彈饑荒」。烏克蘭正在透過包括在世界各地尋找彈藥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俄羅斯則透過從伊朗和北韓供應來解決。上一代「豹1」坦克進入烏軍,而進入俄軍的則是老掉牙的T-54/55和其他古董器材。蘇聯裝甲裝備儲存基地的庫存應在兩三年內耗盡。雙方的無人機彈藥往往被迫手工制造。

目前,美國、歐洲、俄羅斯和烏克蘭正在努力擴大本國國防企業的產能,在現有能力上組織24小時工作,並將新的能力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