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二戰德國黨衛軍是什麽?為何國防軍都恥與為伍,他們的區別是什麽

2024-04-03軍事

黨衛軍,這個名字在二戰史上充滿了恐怖與陰影。起初僅作為希特勒的個人衛隊,它逐漸演變成一個龐大的軍政機構,涉足國家的各個方面。與國防軍的傳統軍事職能不同,黨衛軍成為了納粹意識形態的武裝執行者,執行任務遠超傳統戰場的邊界。他們在占領區的暴行,尤其是對猶太人的屠殺,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也使得國防軍中的許多人對黨衛軍產生了深深的蔑視和距離感。

興登堡逝世與希特勒的權力集中

1934年8月2日,德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保羅·馮·興登堡逝世,希特勒迅速而果斷地填補了權力真空,成為了德國的最高領袖。在此之前,希特勒已經是德國總理和納粹黨黨魁,但興登堡的去世使他得以將總統和總理的職權合並,實作對國家全面的控制。這一變化不僅是個人權力的擴張,也象征著納粹黨對德國政治機構的完全主導。

希特勒掌權後,迅速采取行動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透過頒布「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法令」,正式將總統的權力與總理的權力合二為一,自己成為了國家元首。這一措施得到了納粹黨內外廣泛的支持,國防軍的高級將領們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宣誓效忠於他,這標誌著軍隊與納粹政權之間關系的正式確立。從此,德國的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緊密結合,國家的決策更加倚重軍事考量。

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國會的角色逐漸邊緣化,其功能主要轉變為批準納粹政府的決定和政策,真正的政治決策權完全集中在希特勒及其幕僚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會更多地成為了一個用於宣傳和表演的場所,而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立法機構。

國防軍的宣誓效忠儀式是對希特勒權力鞏固的重要一步。在這個儀式上,國防軍的將領們對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而非對德國國家或憲法。這一行為在法律和形式上完成了軍隊對政權的徹底效忠,確保了軍隊在希特勒的直接控制之下。

黨衛軍與國防軍的不同定位

當希特勒在政治舞台上鞏固了他的地位之後,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的角色和職能開始更加明晰。國防軍,作為德國的官方武裝力量,主要負責國家的傳統軍事防禦和戰爭行動。然而,與此同時,黨衛軍逐漸從一支小型的個人衛隊轉變成一個龐大的軍事、政治和警察組織,直接服從於希特勒的命令。

黨衛軍的快速擴張和力量增強,與其領導人海因裏希·希姆萊的野心和組織能力密切相關。希姆萊透過精心策劃和執行,使黨衛軍不僅僅是一支武裝力量,還承擔了國內安全、情報收集、和執行納粹種族清洗政策的任務。黨衛軍內部形成了多個分支,包括武裝黨衛軍(Waffen-SS)、秩序警察(Ordnungspolizei)、和安全服務(Sicherheitsdienst,簡稱SD)。

武裝黨衛軍成為黨衛軍的軍事分支,參與了多次重要的戰役和軍事行動,成為希特勒的私人軍隊。它們經常被部署到前線最危險的地方,執行希特勒的命令,參與對占領區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與國防軍不同,武裝黨衛軍的成員被灌輸了強烈的納粹意識形態,其忠誠度直接歸屬於希特勒,而非傳統的軍事指揮體系。

黨衛軍的秩序警察則負責維護國內的秩序和安全,包括打擊反納粹活動、監視民眾和執行納粹的種族政策。這一分支與傳統的警察力量不同,它們直接參與到納粹政權的鎮壓和恐怖行動中,成為納粹統治下公開的恐怖工具。

安全服務(SD),作為黨衛軍的情報機構,負責收集國內外的情報,並為納粹高層提供資訊支持。SD的活動覆蓋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多個領域,其運作方式和目標完全符合納粹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目的。

黨衛軍的軍事專業化行程

為了進一步提升黨衛軍的軍事素質和專業能力,1937年,納粹德國在希姆萊的指導下,成立了巴特特爾茨容克學校和布倫瑞克容克學校。這兩所學校的創立,標誌著黨衛軍在組織結構和功能上邁向更高層次的專業軍事訓練和教育。

巴特特爾茨容克學校和布倫瑞克容克學校被設定為高級軍事學院,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黨衛軍的軍官和指揮官。這些學校的教育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軍事技術和戰術訓練,還重點強調對納粹意識形態的灌輸和忠誠度的培養。透過這種方式,黨衛軍試圖確保其軍官隊伍不僅在軍事上具備高度的能力,同時在政治上也完全符合納粹的要求。

在巴特特爾茨和布倫瑞克,黨衛軍軍官受到了嚴格的物理訓練、戰術演練、以及指揮和控制的專業培訓。學校還特別強調對種族理論、領導力原則以及黨衛軍特有的紀律和榮譽觀的教育。透過這些綜合性的訓練,黨衛軍軍官被塑造成為既能在戰場上領導部隊,又能在非軍事領域維護納粹秩序的全能型人才。

這兩所學校采用的訓練方法和教育理念,與傳統的德國軍事學院有著顯著的區別。它們更多地強調個人對納粹黨的絕對忠誠,以及在執行命令和任務時的決斷力和殘酷性。此外,學校還特別培養學員們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以及對納粹意識形態的盲目信仰。

黨衛軍的組織和功能擴張

到了1940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展,黨衛軍的規模和職責都有了顯著的擴張。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指揮這支不斷壯大的力量,納粹德國決定成立一個統一的指揮機構——黨衛隊作戰本部,由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直接領導。這一決策標誌著黨衛軍組織結構上的重大整合,也反映出其在德國國內外事務中所扮演的重要和多樣化角色。

黨衛隊作戰本部的成立,使黨衛軍的各個分支如武裝黨衛軍、秩序警察、安全服務等能夠在統一的指揮和協調下運作。這個新的指揮結構旨在最佳化決策流程,確保各部隊能夠快速、有效地響應戰時和平時的各種需求。透過這一機構,希姆萊能夠直接監督和指揮黨衛軍的各項行動,從前線的軍事行動到後方的安全和警察職責。

黨衛隊作戰本部的職能覆蓋了廣泛的領域。在鎮壓國內的反抗活動方面,它指揮秩序警察和安全服務部門打擊任何形式的反納粹行為,確保納粹政權的穩定。在收集情報方面,安全服務(SD)在作戰本部的指導下,進行國內外的間諜活動,為納粹高層提供關鍵資訊。同時,對於管理集中營這一職責,作戰本部透過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工作,確保了集中營系統的「高效」運作和納粹對猶太人以及其他被認為是「敵對分子」的殘酷迫害。

在戰爭中的直接參與方面,黨衛隊作戰本部負責指揮和協調武裝黨衛軍的戰鬥行動。武裝黨衛軍在希姆萊的指揮下,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包括東線戰場的蘇聯戰役和西線對盟軍的防禦戰。它們不僅僅作為普通的彈頭隊,還執行特別的任務,如屠殺猶太人、平民以及戰俘,實施納粹的種族清洗政策。

黨衛軍的罪行與戰後清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黨衛軍負責執行納粹政權的許多暴行,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對猶太人和其他被認為是「劣等民族」的屠殺。這些行動在戰爭的各個階段和各個占領區域普遍發生,特別是在東歐和蘇聯占領區,黨衛軍的殘暴行為達到了頂峰。

黨衛軍的特別行動小組,即「突擊隊」(Einsatzgruppen),在德國軍隊占領區後面隨即行動,負責大規模的處決行動,包括槍決男性、婦女和兒童。這些突擊隊系統地在各個城鎮和村莊進行「清潔」行動,目標是完全消滅猶太人和其他被納粹視為不受歡迎的群體。此外,黨衛軍還管理著集中營和滅絕營,如奧斯威辛、特雷布林卡和索比堡,這些地方成為了大規模屠殺的中心,數百萬人在這裏被殺害。

黨衛軍的這些行為並非偶發,而是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一部份,系統地實施和組織。黨衛軍成員被嚴格訓練,去人性化的行為被視為執行命令的一部份,他們執行的種族清洗行動被認為是對國家的「服務」。

到了戰爭後期,隨著盟軍不斷推進和納粹德國戰敗的日益明顯,黨衛軍成員開始意識到他們可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對戰爭結束後可能遭受的審判和報復感到恐懼。盡管如此,很多黨衛軍成員還是繼續執行他們的任務,直到戰爭的最後階段。

戰後,在紐倫堡審判中,黨衛軍作為整個組織被定性為犯罪組織,這是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僅僅是普通戰爭行為的一部份,而是有計劃、系統地實施種族滅絕和其他反人類罪行。紐倫堡審判揭露了黨衛軍及其成員的罪行,這些行為被國際社會廣泛譴責,成為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

【德國國防軍與希特勒上台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