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有訊息稱,去年在得知美國想要選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成為下一任北約秘書長後,德國總理朔爾茨介入阻止,他告訴白宮方面——馮德萊恩的強硬反俄立場「從長遠來看」將會是一個大問題。
據報道,去年年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向總統拜登推薦馮德萊恩作為可能的北約秘書長繼任人選。【世界報】援引「數名歐盟高級官員和外交官的訊息」稱,拜登向朔爾茨提出了這個想法,但遭到了拒絕。
訊息提到,後續美國也「尊重」了盟友們的意見,馮德萊恩最終沒有擔任北約秘書長。這件事反映了一個很直觀的情況:在歐盟內部馮德萊恩的政策並不得人心,她雖然是防長出身,有擔任新職務的資格,但本國的政客都不願意對其支持。
近日,據俄媒援引美國彭博社的訊息稱,另一個國家法國也已經對馮德萊恩連任表示不支持的態度。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在不贊成馮德萊恩繼續在這一位置上,正與其他歐盟內部領導人討論可能的人選。
根據彭博社說法,馮德萊恩在過去5年裏對歐盟委員會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在貿易談判、歐盟氣候變遷以及與美國關系等方面,引起一些國家政府的強烈不滿。作為5年前推動她擔任歐盟這一最高職務的關鍵人物之一,馬克龍近來公開批評馮德萊恩管理歐盟委員會的方式。「委員會主席的職責是維護整體利益,所以不能過度政治化。不得不說,這個即將卸任的委員會完全不是這樣,」馬克龍上月在布魯塞爾表態稱。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馮德萊恩的政策,她的很多政策都在歐洲裏面引起了不少的爭議。馮德萊恩不僅僅是針對中國,還針對俄羅斯進行了多次制裁,僅僅一個月就發動了9次制裁。然而德萊恩卻不以為然,直接在後面推動歐盟制裁俄羅斯,還要在後面拱火,導致俄烏沖突持續不斷。馮德萊恩在任職期間,對於歐盟內部事情處理的也是非常不得人心,使得歐盟內部對於她的反響平平。
尤其是在新冠病毒的時期,馮德萊恩在不計算需求的情況之下, 直接向美國采購了大量的疫苗。
據稱,馬克龍中意的人選,是意大利前總理,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近段時間,馬克龍已經與意大利總理梅洛尼進行了溝通,若「自己人」能夠上任,意大利當然不會有什麽意見。無論在北約,還是在歐盟,德國的聲音都非常關鍵,馮德萊恩被德國「堅決反對」後,美國就沒有再提這件事了,據稱準備提名瑞典首相。就像當年是德國和法國將馮德萊恩擡上寶座一樣,如今兩個國家都不看好,馮德萊恩想連任,恐怕也就沒什麽機會了。
在馬克龍看來,歐盟委員會的存在是為了捍衛歐洲利益,結果現在被馮德萊恩這樣一搞,反而成了美國的傳話筒,這無疑背離了這一組織的初衷。而且,作為歐洲的領頭羊之一,馬克龍從上台開始,就希望推動歐洲走向戰略自主,減輕對美國的依賴。結果一場俄烏沖突,加劇了歐洲對美國的防務需求,馬克龍的聲調也隨之減弱。就在外界曝出他要踢走馮德萊恩之際,他在一場演講中發出警告,聲稱「歐洲可能面臨消亡」,呼籲建立更強大、一體化的歐洲防禦體系,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
馬克龍之所以如此反對馮德萊恩連任,是因為此人親美行為特別嚴重。處理歐洲事宜時,馮德萊恩的一切決定似乎都是以美國的感受為主,全然不顧歐盟的利益。因為馮德萊恩的親美決策,導致歐盟承受了巨大的損失,與中、俄之間的關系也如履薄冰。當然,馮德萊恩的這些決策,倒是把美國哄得十分開心,所以美方這次才會有意向讓馮德萊恩繼續連任。馬克龍表示,身為歐委會的主席,所有決策都應該以歐盟利益為主,維護所有國家的利益,而不是仗著自己手裏有點權力就搞過度政治化。
值得註意的是,在對華態度問題上,德拉吉也與馮德萊恩大不相同。德拉吉在當選意大利總理後,也一直和中國保持著友好關系。當著王毅外長的面,德拉吉曾直接表態稱,意大利不會對中國企業采取歧視性政策,同時會在各個領域與中方加強溝通協調。從德拉吉過往的種種言行分析,如果他真能如了馬克龍的願,當上新任歐盟主席,可能會推動相較馮德萊恩而言,更務實的對華政策,幫助歐盟與中國走得更近。
對馮德萊恩,美國很是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但歐洲卻不吃這一套,很不滿,發自內心的反感;尤其德國和法國,更是失望,頭搖得像撥浪鼓。像美國人也好,不像歐洲人也罷,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更叠,是歐洲的內政。但馬克龍最近演講中有句話,其實挺對的。他大聲疾呼,歐洲必須表明,「它從來都不是美國的附庸,它也知道如何與世界所有其他地區對話」。他還警告:「我們歐洲有消亡的危險。」我看到,朔爾茨也心有戚戚,立刻@馬克龍並表態:德國和法國都希望歐洲強大,為了一個主權和創新的歐洲,加油!
馬克龍的演講背後,是對歐洲長期依賴外部力量的深刻反思。他強調,歐洲必須結束對俄羅斯能源、中國制造、美國安全的依賴,發展自己的工業,成為真正的獨立力量。這一主張,與他過去溫和務實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預示著歐洲新秩序的來臨。馬克龍的覺醒,是對歐洲自身實力的自信,更是對全球力量對比可能重構的一次大膽預測。近年,歐盟在政治和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使其擁有了與美國抗衡的資本。馬克龍的演講,是對這一實力的肯定,也是對歐洲未來的一次大膽規劃。
而馬克龍的信心源於法國在軍事上擁有主動權。然而,在歐盟,像法國這樣不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的軍事強國卻鳳毛麟角。此外,美國對歐盟的滲透程度相當深厚。在擺脫美國的控制並引領歐盟走向世界這一目標上,法國仍然面臨著艱巨的挑戰,馬克龍需要尋求盟友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美國透過挑起俄烏沖突、捆綁北約以及削弱俄歐關系,采取了相當強硬的手段。如果俄羅斯向歐盟提供能源和軍事支持,那麽歐元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將逐漸增強,這也會令美國不敢輕舉妄動於歐盟。
不得不說,馬克龍等人的動作,不僅反映了歐盟內部對於領導層對華態度的分歧,更凸顯了歐洲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求自主發展道路的復雜性。德拉吉的崛起,似乎為歐盟帶來了新的希望。他的對華態度,似乎預示著歐盟可能將與中國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這對於促進中歐關系的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政治角力的結果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德拉吉是否能夠順利當選並推動歐盟走向新的對華政策,還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