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格林,從醫生到煙花的蛻變

2024-01-15軍事

理查·格林Richard Gatlin,是美國的一位醫生。

格林醫生本身也是一位很喜歡機械的發明家,據稱是有感於南北戰爭的巨大傷亡,作為醫生的悲憫心發作,試圖發明一種一個就能代替很多士兵的武器,這樣較少士兵就能完成戰鬥,於是就能減少傷亡。

不過這個說法比較存疑。

畢竟格林醫生發明的這個殺人武器,是在1860-1861年就成功了,而南北戰爭1861年才開始。

不過也許格林醫生是有感於之前的戰爭?反正戰爭總是不缺少的。

姑且相信這個傳說吧,格林醫生悲憫的初衷,成就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這類武器,這個就是格林機槍。

回到格林醫生的時代,十九世紀的中後期,金屬定裝彈已經開始成熟普及,此時的步槍雖然還是黑火藥,但是就擊發結構、操作方式和發射原理來說,後後來的栓動步槍已經沒什麽區別了。

威力射程都已經滿足戰爭需求,剩下的就是射速了。

如何能盡量快的發射出足夠多的子彈?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並聯多個槍,這個不是格林醫生的發明,在他之前早就有各種方式的並聯,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排槍。

這些排槍,本質上就是把多個擊發槍並排組合,一個人就能連續射擊多發。

確實短時間內火力密度提升非常明顯,但是缺點也是過於笨重,再裝填非常麻煩,瞄準等等都是問題。

所謂的開槍一時爽,裝填火葬場。

格林醫生的創舉,關鍵是設計的多管結構采用旋轉交替射擊,多管共用彈匣,機械傳動控制上膛、射擊、裝填迴圈。

這個設計就能有效保證了射擊的連續性,同時也讓結構盡量緊湊化。

格林醫生設計的這種武器,本質上是多管圍繞一個中心旋轉,透過機械結構控制子彈裝填、擊發、退殼,每個槍管射擊後旋轉進入下一個位置退殼,下一個已經上膛的槍管進行射擊。

雖然是多管,但是其射擊只有一跟槍管。

整個迴圈非常類似火槍射擊的多段擊,也就是不同槍管在一個時間裏完成不同的動作,擊發、退殼、上彈、待擊發等等動作分解在不同槍管,這樣就有效的加快了射擊速度。

整個機械動作,是透過手柄搖動實作的,所以這個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自動武器。

不過,格林機槍已經能在那個時代提供無與倫比的火力密度,要知道同時代的槍支還是裝一發打一發的「單打一」,一個格林機槍的火力密度,確實可以當幾十名士兵的火力了。

當年李鴻章就采購了格林機槍,作為清軍的支援火器,稱之為格林快炮。

但是,格林機槍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是笨重。

多管結構的特有缺陷,必然導致重量過大。

其次是結構的復雜性,機槍雖然後來有改進供彈方式,但是實際上經常出現供彈故障。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得放在於純粹的人控射速,而戰場上手搖的士兵很難控制住轉數,很容易過快造成機械故障,而故障的排除往往非常花費時間。

所以,在馬克沁爵士的真 自動武器誕生以後,馬克沁機槍很快就結束了戰爭歷史舞台。

但是,格林醫生發明的這種結構,也就是多管迴圈射擊模式,在現代卻有了全新的優勢。

首先是射速快。

因為多管結構把武器射擊迴圈進行了分解,等於加快了射速。

同時散熱問題也解決了。

傳統自動武器高速射擊會涉及槍管散熱,馬克沁機槍采用水冷,後來采用的風冷+換槍管來解決散熱。

而格林結構雖然射速高,到那時幾個槍管是迴圈使用,單個槍管射速不高,這樣就能迴圈冷卻。

最後,關於控制問題在現代電力控制下也解決了。也就是旋轉迴圈速度可以電機控制。

於是,格林結構在需要高射速的武器上大放異彩。

比如飛機的機炮,比如軍艦的近防炮,這些都是使用視窗非常短,需要超短時間傾瀉大量彈藥出去形成火網,這些套用都是格林結構的最佳舞台了。

動不動每分鐘數千發的射速,其他類別武器非常難實作。

實際上,相加射速就加管子好了,中國軍艦上的1130近防炮,采用11管結構,每分鐘11000發,可以瞬間形成恐怖的火網攔截導彈。

除了這些大家夥,小一點的機槍采用多管格林結構也能獲得超高射速,常用在一些裝甲車輛作為近距離火力支援武器。

不過,格林結構本身的較大重量,其實並不適用於個人武器,而讓世界熟悉格林這個名字的,還就是一個單人使用的造型。

終結者這個造型,最終成就了州長的硬漢經典形象,也成就了格林機槍的威猛形象。

這種深入人心,讓格林這個名字也成為一種符號。

2019年,中國火炮之鄉瀏陽,一個煙花廠家生產了一種多管煙花,命名為格林,隨後格林之名迅速火遍全國,火向全球,其價格從20炒作到200而一只難求。

玩不成真格林機槍,玩玩格林煙花,也算是很過癮的嘛。

終於,在一百多年以後,格林從醫生變成了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