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長,但西方專家學者在研究這個新興超級大國時面臨的限制卻越來越多。
關註從城市發展到宗教信仰等各個領域的學者表示,他們在工作中正遇到越來越多的阻礙。
許多學者說,美國等西方國家高漲的反華情緒令這些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一些人說,他們害怕因為與中國有所關聯而遭到詆毀。學者們獲得資金的難度也在加大,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對中國研究的資助顯著下降。
一些學者擔心,在北京不斷積累有關西方的專業知識之際,中國研究的沒落將使美國和其他國家在處理對華關系時面臨更多困難,畢竟中國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之一。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者羅裏·特魯克斯說:「我們對中國的了解比不上中國對我們的了解。」
華盛頓調整對中國研究的支持令學者們面臨更多困難。
普林斯頓大學的特魯克斯及其研究夥伴即將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2018年至2023年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涉華研究專案數量比2012年至2017年間減少了一半以上,其中社會和經濟科學領域最明顯。他們還發現,該基金會同期對中國實地研究的資助減少了將近75%。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毛學峰說,對於那些打算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的學生來說,「待在中國的經歷會對他們能否透過安全審查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
中國研究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對學術產出造成了影響。幾家西方學術期刊的編輯表示,在他們收到的投稿中,越來越多研究報告依賴的是數據驅動的定量分析,而不是民族誌研究。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英國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季刊】編輯蒂莫西·希爾德布蘭特說,學者們會轉而利用他們能拿到的各種數據,對數據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催生出一些「未必有吸重力的研究」。
一些學者說,他們仍然可以繞開敏感話題,依靠多年甚至幾十年建立起來的當地關系,在中國進行有用的實地調查。但是,對於經驗和資金不足的年輕學者和博士生來說,前景則更加嚴峻。新冠疫情期間在華美國學生人數急劇下降,而疫情後並沒有出現明顯反彈,這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通」人才長期儲備的擔憂。
哈佛大學歷史學家邁克爾·索尼於2023年8月赴中國進行了一次時間較長的研學,此前他已有四年不曾踏足中國。他說:「我們不知道十年後中國會是美國的敵人、對手,或許甚至是朋友。不論是哪種情況,我們真的認為少了解中國要勝過多了解中國嗎?」
本文由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8日發表,原題即【對於西方學者來說,研究中國越來越難】,作者是王春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