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界面新聞報道,隨著杜林普遇刺、拜登退選等美國選情發展變化,美國總統大選選情陷入膠著狀態,中美經貿關系再度成為焦點議題。杜林普在競選活動中多次宣稱,他當選後將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商品追加10%的關稅,對中國的商品則要加征至少60%的關稅,中美經貿脫鉤、脫鏈風險加大。
杜林普本人堅持認為,關稅將對經濟產生巨大且積極的影響,如果美國征收高額關稅,那麽那些外國或者本國生產商會把工廠轉移到美國。關稅越高,企業就越有可能進入美國,並在美國建廠。然而,有經濟學家警告稱,杜林普的關稅計劃,以及他的經濟議程中的其他因素,如全面減稅和努力削弱美聯儲的獨立性,有可能引發美國新一輪的通貨膨脹螺旋,增加普通消費者的成本。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中國的崛起及其全球影響力擴大已成為焦點議題。近年來,把中國定位為「假想敵」並利用遏華情緒吸引選票和媒體關註,已成為美國選舉中的常態。無論執政黨是哪一方,杜林普在其任內和競選期間頻繁針對中國采取攻擊性言論和政策。而美國政府近期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多項先進技術采取了制裁措施。例如,美國對中國華為的5G技術實施制裁,並聯合日本和荷蘭對中國芯片產業加以限制。此外,美國還與歐盟合作,對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征收高額關稅。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研究認為,關稅顯著提升了美國進口商品的價格,且關稅的主要承擔者是美國的進口商和美國的消費者。中國出口商損失的主要是出口量,中美雙邊貿易規模的下降也主要是有出口量貢獻的。
此前根據美國媒體的一項最新調查,在10月4日至8日進行的調查中,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如若杜林普再度當選,那麽在其第二個任期內,美國的通脹率將比哈裏斯當選總統的情境上升得更快。此外,65%的經濟學家表示,與哈裏斯的政策議程相比,他們認為杜林普的政策會更多地增加國家的赤字。這一比例也較7月份的調查上升了14個百分點。
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貿易主管說,杜林普長期以來試圖向美國的盟友施加經濟和外交壓力,指責他們「搭便車」。最近的言論表明,他正在加倍強調這一策略。專家表示,日本也擔心杜林普可能成為另一個「貿易」總統,以及他提到對某些汽車進口征收100%的關稅。「這包括日本汽車制造商嗎?」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和金融評論員彼得·希夫在社交平台X上發帖批評了杜林普的關稅政策,稱「杜林普不能對中國征收關稅。他只能對購買中國產品的美國人征收關稅。」他進一步回應了一名主張將生產返回美國的使用者,他說:「我們需要這樣做。但關稅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我們需要降低稅收,減少監管,尤其是在就業方面。」希夫還說中國是「美聯儲能夠在QE的幌子下制造如此高的通脹,而不會大幅推高消費者價格和長期利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輸出了我們的通脹,進口了他們的消費品。」
而杜林普在這次采訪中駁斥了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測,表示他的關稅計劃不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亦不會對經濟造成損害。他指出,別人對關稅的理解完全錯誤,認為關稅將帶來顯著且積極的效果。他堅持認為,如果美國實施高額關稅,外國和本土生產商會將工廠遷到美國。「這一切都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我希望把公司帶回我們國家。」
追根溯源,美國選舉正邁入最後階段,多個州選民的投票時間於下旬結束,並將統一郵寄以等待11月4日的開票。本屆大選在民主黨更換領導人後已經變得愈發緊張,各方都不遺余力地爭取每一張可貴的選票。在近期的一檔訪談節目中,杜林普與哈裏斯也頻繁提及中國——在此關鍵時刻,贏得對「中國牌」的關註似乎已成為兩黨候選人的重要策略。公眾和政客們對此高度關註,他們渴望了解二人在處理中國問題上的有效應對措施。
分析人士稱,自9月底以來,杜林普在數個搖擺州支持率走高,勝選概率上升。由於美國貿易政策很大程度上由總統決定,若杜林普最終勝選,關稅政策可能進一步升級。如果杜林普當選,本次關稅政策可能比杜林普1.0時代有所升級,且更為系統化;關稅政策的運用可能不僅更「全方位」,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稅率亦有可能上升,並且可能在一定程度執行「原產地穿透」原則,所以對全球貿易秩序的擾動也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