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結果由誰來宣布?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答案。其實美國大選的結果並不是由官方宣布的,也沒有什麽國家選舉委員會,更不是給國會,任何國家機構都不能去統計大選結果。
從1848年開始,美國大選結果一直由美聯社承擔。美聯社是一家民間的媒體機構,當然,美國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是民間機構。美國的建立者們不放心把這麽大的權力交給國會,就想到了"第四權力"媒體,才會出現這樣看起來這麽別扭的選舉程式。
美聯社只負責算術題,將各州的選票一張張加起來計數,讓數學來決定美國總統是誰。這種做法看似公正客觀,但實際情況如何,一般人也很難知曉。畢竟一億多張選票人工統計,可以操作的地方不少。各大財團也都積極地為自己的候選人贊助,做功課,能量都非常大。美聯社也有實際的掌控人,別想得那麽完美。
有人認為,現在越來越覺得美國的民主真是個笑話。總統號稱民選,但不是直選,而是間接選舉,所以出現了選票比對手多卻輸給對手的情況。而且美國還把賄選合法化,美其名曰政治現金,可公然接收。
美國選舉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防止權力過度集中。選舉人團制度的設立,就是為了平衡人口眾多的大州和人口稀少的小州之間的利益。但這種制度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候選人可能會更關註搖擺州,而忽視其他州的選民。
美國的選舉制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允許企業和個人向候選人捐款。這種做法被稱為"政治獻金",在美國是合法的。支持者認為這是言論自由的體現,反對者則認為這會導致富人和大企業對政治產生過度影響。
1971年,美國國會透過了【聯邦選舉競選法】,對政治獻金進行了一些限制。但2010年,最高法院在"公民聯合訴聯邦選舉委員會"一案中做出裁決,認為限制企業和工會的政治獻金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這一裁決引發了很大爭議。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美國不采用直接選舉的方式?其實,美國建國初期,各州之間的利益差異很大。小州擔心如果采用直接選舉,他們的聲音會被大州淹沒。選舉人團制度就是一種妥協的產物。
這種制度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2000年的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戈爾在全國範圍內獲得的選票比共和黨候選人小布殊多,但最終卻輸掉了大選。2016年的情況也類似,希拉里·克林頓獲得的普選票比杜林普多,但在選舉人票上卻輸給了杜林普。
美國的選舉制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選舉日不是法定假日。這導致很多人因為工作原因無法參與投票。有人建議將選舉日定為法定假日,以提高投票率。但這個提議一直沒有得到透過。
美國的選舉還面臨著一些其他挑戰。比如選民登記制度的復雜性,有些州要求選民提供特定類別的身份證明,這可能會影響一些群體的投票權。還有選區劃分的問題,有人認為一些州的選區劃分存在偏袒某個政黨的情況。
美國的選舉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既有其獨特的優點,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個制度是美國歷史、文化和政治傳統的產物,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有人說,批評美國的人大多都移民過去了,被教育憎恨美國的人沒有出去的能力,還在國內。這種說法過於簡單化了。實際上,對美國制度的看法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美國選舉制度的未來走向如何?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人呼籲改革,有人堅持現狀。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制度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多了解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增進對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