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度終於松口了?莫迪親自出面,向中方喊話,要和平解決邊界問題

2024-04-14國際

印度最終妥協了嗎?莫迪以個人名義對中國發出了呼籲,要求以和平方式處理邊境問題

印度國防部長近期的態度很堅決,稱印度能夠恰當地應對中國。這是在印度總統莫迪為緩解中印之間的緊張局勢而進行的,他要求兩國迅速達成邊境協定。如此前後不一的態度變化,又傳達出什麽樣的訊息?

據俄羅斯方面報導,印度國防部長辛格表示,印度願意與周邊國家維持良好的聯系,但如果任何破壞印度榮譽的行為,印度都會給予相應的反應。

很明顯,這是一種充滿威脅的態度。中印邊界爭端,從客觀上講,經常是印度一家先發起的,這次也沒有什麽不同。

印度不但向中印邊界派遣了10000名士兵,而且印度首相莫迪本人也來到了我們西藏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這是我們國家的西藏南部。

兩國邊界還沒有完整地劃分出來,而且,我們從來沒有認可過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現在只在印度手中,是中印邊界上的一個歷史問題。

莫迪對有爭議的區域進行了視察,這一舉動已被視為一項具有挑釁性的舉動,從而使當地的形勢更加緊張。印度國防部長用這個來向中國示威,這是一種以小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印度的高級官員們突然改變了看法。在辛格的強硬立場下,印度首相莫迪則難得地態度有所緩和,他積極要求印中加強邊界問題的處理,並指出與中國之間的聯系十分重要。

這種改變更像是一種友好的訊號,或是一種積極的和解訊號。這不禁讓人想知道,為什麽印度總是擺出一副很有挑戰性的樣子,為什麽會在高層會議上,為了增進兩國之間的關系,而對中國表現出友好的態度?

這一問題有兩種解釋。

首先,站在印度自己的立場上,莫迪和其它政客們大肆宣揚中印邊界爭端,很大程度上都是出於本國的政治目的。

尼赫魯在1962年當選印度首相時,就向中國發起了對印反擊,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這是由於印度在推行土地改革的過程中,由於封建殘余力量的存在,使得改革舉步維艱。所以尼赫魯想要在對外戰爭中獲勝,以此來獲得民眾的支持,進而促進其內部的變革。

但是,由於尼赫魯政府的失誤,印度在近五十年間一直處於經濟蕭條之中。最近幾年,當印度的實力逐步增強時,它對中國越來越有信心了。

對莫迪和其它印度政治家而言,提到中國很大程度上只是想刺激本國的民族情感,提升他們的支持度,而不是真正想要和中國發生戰爭。印度的高層很清楚中印之間的力量懸殊。

如果邊界上的挑戰無法提高民眾的支持,那麽印度的政府與政治家們就會在民眾的支持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就不會去煽動外界的沖突了。莫迪與印度的民眾支持度都很高,加之俄烏局勢緊張,西方國家也在施壓中國,因此印度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機會。當內部的經濟平穩發展時,刺激因素就會降低。

莫迪政府現在積極地與中國保持良好的聯系,同時也顯示出他們希望修復之前阿魯納恰爾邦之行所帶來的分歧。這說明印度並非有意與中國交惡,先前的種種不友善舉動不過是一場內部的鬧劇罷了。

中國目前對待印度的態度轉變,與中國的反應以及自身的力量緊密相連。

最近,印度對中印之間玩起了小把戲,例如,莫迪參觀了被他們稱為「阿魯納恰爾邦」的被他們非法建立起來的地區,並且和菲律賓就南海問題進行了勾結。

關於菲律賓從印度那裏采購了一枚反艦導彈的報告,盡管沒有給菲律賓帶來實際的力量,但是很顯然,這是一個對中國表明立場的訊號。

另外,印度和馬爾代夫的沖突也在加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印度並不想讓馬爾代夫和中國保持常規關系。

這一切都促使中國做出了應對之策。中國國防部向南亞各國如尼泊爾和孟加拉國進行軍事協作,而對於印度針對中印邊界上發生的沖突所提到的未經劃分的「錫金段」作出反應,外交部向印度發出了一個警示。

印度在很久以前就占領了錫金,現在中國又提起「錫金段」,這顯然是在暗示什麽。此舉引發了印度對中國的態度轉變,而這正是中國所做的一系列舉措所帶來的結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已經出現了持續好轉的趨勢,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也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頭兩個月的出口出現了明顯的上升。以上種種都是中國經濟強大生命力的又一證據。

基於目前的世界地理環境,中國的經濟狀況不斷好轉,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

鑒於此,印度這個探索已久的大國,也開始尋找中國的夥伴,以期搭上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所以,印度在工業政策等領域尋找中國的夥伴也就不足為奇了。

印度近期公布了一項旨在促進電力車輛生產的規劃。中國是當今世界電動車生產的核心。印度要想在此方面獲得勝利,就不可避免地要和中國公司開展協作。

這也是為什麽印度首相莫迪在中印邊境問題上突然表明立場的原因,並且說中國對於印度來說很關鍵,很明顯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不管他們怎麽說,我們都要冷靜下來,專心發展自己的防衛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從互聯網上收集而來,並沒有惡意,也沒有惡意,更沒有惡意。有關的資料,理論都是從網上搜集來的,上面的內容並不意味著這位作家對文中所載的法律、法則、意見、行動和事實承擔責任。這篇文章的作者對上述或與之有關的問題,不會對此負責,也不會對此負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