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亞洲的大塊頭,最近在全球經濟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相互拌嘴又不時來點實際動作的鬧劇。從工業到投資,再到軍事摩擦,兩國就像是鄰居家的兩只貓,表面上曬太陽時悠閑地擠在一塊,轉眼間又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地盤爭端而爪子對爪子。
說起來莫迪總理領導下的印度,有那麽點像是那種在社區群裏天天發動態的鄰居,一會兒抱怨水管壞了,一會兒又曬自家新裝修的陽台。他的「印度制造」計劃,就像是那陽台,意在告訴大家「我家也可以很光鮮!」問題是,家裏雖好,外頭的世界可不是那麽好打交道的。
中國,在這方面就像是那個社區裏資歷老道,家大業大的居民,早已在全球市場上擺好了自己的小攤位。印度的「印度制造」策略,本意是想要減少對外依賴,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但這策略在實際操作中,就像是想在沒有外部支持的情況下,自學成才做大廚,難度可想而知。
而當印度向中國的鋼鐵市場發出挑戰時,這就不止是比比誰家的陽台裝修得好,更像是直接跑到對方家門口挑戰說「我的鋼鐵更結實」。印度這種行為,可以說是有點像那種在籃球場上突然沖上來搶球的球員,雖然勇氣可嘉,但技術和策略明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再說回印度和中國的邊界爭端,這事兒就更加復雜。兩國邊境線上的摩擦,就像是兩個家庭在爭奪一個停車位,雖然爭論不休,但真正的解決辦法似乎還沒那麽快出現。這樣的背景下,印度政府還在全國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這就更加讓人感覺到,莫迪在打的不止是經濟牌,還有民族主義牌。
至於美國,這位遠在太平洋那邊的「大哥」,對印度的態度就像是那種時不時會在社區會議上拍拍背,偶爾幫忙修修水管的鄰居。美國的亞太戰略很明顯地希望把印度拉進自己的陣營來,共同對抗中國。印度的外交政策就像是在天平上不停搖擺,一邊是中國的經濟合作,一邊是美國的戰略盟友。
印度若真以為可以同時在這兩個大佬之間取得平衡,那就真是太天真了。如果你在兩個都想讓你做決定的朋友之間左右搖擺,最後很可能兩邊都不討好。中國市場並不急需印度的投資,但印度市場卻離不開中國的資本和技術支持,這種不平等的依賴關系,讓印度的戰略選擇顯得尤為復雜和困難。
至於印度未來的走向,現在看來確實是一片迷霧。一邊是國內的民族主義高漲,一邊是國際上的戰略博弈。莫迪政府如果還想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可能需要的不僅是智慧和勇氣,更需要一點運氣。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這場大戲看著雖然精彩,但戲終人散時,我們還得回到自己的生活裏去,不管是陽台新裝修好的,還是水管還在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