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歐盟委員會投票制裁中方,27個國家有26個反對,到底誰同意了?

2024-08-31國際

最近,歐盟委員會掀起了一場針對中國投資的審查風暴,其意圖不言自明:試圖透過人為設定障礙,阻斷中國與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系,即使這會對自身造成傷害也在所不惜。然而,歐盟內部並非鐵板一塊,這項計劃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數成員國的強烈反對。

在隨後的歐盟內部投票中,27個成員國中,有26個對該計劃投了反對票,僅有1個國家表示支持。這些國家旗幟鮮明地指出,對中國投資實施嚴苛的審查制度,不僅無助於保障歐盟的經濟安全,反而會對歐盟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經濟發展活力以及國際合作空間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最終損害的是歐盟自身的利益。

事實上,當前歐盟經濟能夠勉強維持運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歐班列的穩定營運。中歐班列為歐洲各國開辟了一條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源源不斷地將來自中國的物資輸送到歐洲各地,為其經濟註入了活力,堪稱「歐亞大陸上的生命線」。

然而,在失去俄羅斯這一重要市場、紅海航線受阻、美國不斷施壓的重重困境下,歐盟經濟已然步履維艱,中歐班列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馮·德萊恩領導的歐盟委員會依然執意推動對華投資審查計劃,其短視和險惡用心,實在令人難以茍同。

也許有人會好奇,既然這項計劃遭到了大多數成員國的反對,那麽究竟是誰在背後支持它呢?答案是立陶宛。立陶宛之所以堅定地與歐盟委員會站在一起,主要是因為其先前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已經招致了中國的全面制裁,如今可謂是「破罐子破摔」,試圖拉攏整個歐盟與自己一起「陪葬」。

讓我們將時間撥回到2023年。當時,立陶宛還是中歐班列的首批受益國之一,兩國雙邊貿易額高達2.2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億元。對於立陶宛這樣的小國來說,這筆收入無疑是一筆巨款,能夠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民眾生活水平。

然而,立陶宛新總統上台後,卻背棄了中立兩國多年來建立的友好互信關系,一意孤行地走上了反華的道路。他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發表反華言論,甚至在台灣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公開支持「台獨」勢力,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面對立陶宛的挑釁和背信棄義的行為,中國政府忍無可忍,最終決定采取反制措施。2023年9月,中國拆除了中歐班列經過立陶宛的路段,並停止了所有來自立陶宛的進口商品,以實際行動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失去了中歐班列帶來的巨大利益後,立陶宛試圖從美國那裏尋求補償,然而最終卻發現自己被美國狠狠地耍了。美國僅僅承諾向其提供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這與中歐班列每年為其帶來的收益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更令人氣憤的是,在美國得知中歐班列停運的訊息後,竟然以「投資回報率降低」為借口,開始重新評估這筆貸款的可行性,其無恥行徑暴露無遺。

眾所周知,美國在國際交往中毫無信用可言,早已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老賴」。立陶宛輕信美國的花言巧語,最終只會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淪為美國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如今,立陶宛經濟已經陷入了衰退的泥潭,經濟增長率斷崖式下跌,從2021年的3.8%暴跌至2023年的-2.5%,通貨膨脹率更是居高不下,突破了10%,民眾生活苦不堪言。

在這種情況下,馮·德萊恩領導的歐盟委員會仍然執迷不悟,試圖鼓動整個歐洲與中國「脫鉤」,與中國經濟「硬脫鉤」。而與中國關系已經破裂的立陶宛,自然舉雙手贊成這一計劃。畢竟,如果整個歐盟都選擇與中國「脫鉤」,那麽立陶宛的處境就不會顯得那麽特殊和尷尬。甚至,立陶宛還能反過來標榜自己「有先見之明」,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中國的「英雄」。

然而,現實是,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與中國「脫鉤」並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只會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他們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行徑越來越不滿,開始反對歐盟委員會無端幹涉其內政外交政策。

此前,匈牙利總理不顧歐盟的反對和警告,堅持存取俄羅斯、中國、烏克蘭等國,就俄烏沖突尋求政治解決方案,這本身就是對美國霸權和歐盟委員會權威的挑戰。結果,歐盟委員會惱羞成怒,呼籲對匈牙利實施制裁,但最終只有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支持,大多數國家都選擇了沈默或反對,這說明歐盟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成員國之間的分歧日益明顯。

總而言之,馮·德萊恩想要帶領整個歐盟與中國「脫鉤」,絕非易事。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與中國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符合自身的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