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內鬥?美議員:佩洛西需為中國工業反超美國承擔責任!

2024-10-30國際

美國政治一直充滿爭議,但近期的爭吵尤其激烈,因為它牽涉到美國的工業基礎。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占士·戴維·萬斯(JD Vance)一開口,就將矛頭指向民主黨的老牌人物南茜·佩洛西(Nancy Pelosi)。

他毫不猶豫地將佩洛西視為美國工業衰退的「罪魁禍首」,表示在她的主導下,美國的工業力量逐步削弱,最終被中國趕超。

佩洛西為何被提及?萬斯的指控源自何處?在這個戰火紛飛的選舉階段,美國工業面臨了怎樣的問題?

事件的背景

首先,需要提到占士·戴維·萬斯與杜林普的關系。萬斯是誰呢?他是杜林普的競選夥伴,同時也是杜林普的重要代言人之一,他的職責包括為杜林普辯護,並宣傳他的觀點。

最近,杜林普在競選中對民主黨領導人進行了激烈的攻擊,聲稱他們是美國真正的「內部敵人」,遠比任何外部威脅更為危險。

尤其是佩洛西和民主黨眾議員亞當·希夫(Adam Schiff),這兩位因主導對杜林普的彈劾案而被杜林普指出「比俄羅斯、中國等外國對手更危險」。

這一言論在共和黨內部引發了激烈的反駁,占士·戴維·萬斯作為主要 spokesperson ,站出來為杜林普辯護。

萬斯在電視節目中明確表達了對杜林普「內部敵人」說法的支持,並將這個指責直接歸咎於佩洛西。他批評佩洛西在其長期擔任國會領導期間,使美國的工業基礎逐漸走向衰退,認為美國從工業巔峰淪落至第二,這一切責任都應由她來承擔。

萬斯認為,美國的工業已從世界第一的位置滑落,退居於中國之後。如果這種情況不加以制止,美國將可能被遠遠甩在後頭。

資訊與真實情況

那麽,萬斯所提到的是否真的沒有根據呢?讓我們審視一下數據。根據聯合國、世界銀行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訊,目前中國的工業產值已達到美國的126%,這可不是個小數碼。

在2007年,中國的工業產值僅為美國的62%。然而到了2011年,中國迅速趕超,達到了美國的120%。現在,其工業產值更是超出了美國26%。這樣的增長速度實在令人震驚。

不僅僅是工業總產值的問題。在某些特定的工業領域,例如制造業,中國逐漸超越了美國。2007年時,中國的制造業產值不到美國的2/3,而到了2011年,這一比例上升至123%。這說明了什麽呢?

中國的工業不僅在總體規模上超過了美國,在具體產業鏈方面也逐漸占據了領先地位。這些數據正是萬斯批評佩洛西時所參照的依據。

美國的工業曾是全球的「領頭羊」,這是所有美國人引以為豪的一件事。然而,在過去十幾年中,情況發生了顯著改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工業產值幾乎停滯不前,而中國的工業產值卻翻了一番。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過去的6年中,中國的工業產值幾乎上漲了97%,而美國卻下降了1%。萬斯提到的美國工業衰退並非無根之談,他所參照的數據均來自聯合國、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

那麽,萬斯和杜林普為何將責任歸咎於佩洛西呢?這要追溯到美國的政治鬥爭。在共和黨人士看來,民主黨在過去幾十年的執政期間,對美國制造業實施了不當政策。

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民主黨政府頻繁地推動外包和貿易自由化,這導致了大量制造業職位的流失。最終,美國的工業基礎不斷削弱,而中國的工業卻借此迅速崛起。

杜林普在2016年的選舉期間積極倡導「讓美國再次偉大」,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重振美國的制造業。

杜林普認為,制造業的下滑意味著美國實力的減弱,而佩洛西等民主黨領袖正是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占士·戴維·萬斯也持相似看法,他指出佩洛西實施的政策使美國工業失去了有利競爭,從而讓中國趁機超越了美國。

關鍵領域的比較

中國究竟是如何超過美國的呢?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在某些重要的工業領域表現非常突出。例如,在核電行業,中國在第四代核反應堆的建設上,可能比美國領先10至15年。

在電動汽車及電池行業,中國目前的產量占全球分別為62%和77%。這些數碼表明,中國在這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業領域已經形成了顯著的領先優勢。

再看制造業。根據華盛頓智庫美國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報告,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進步也相當顯著。不僅中國的制造業產量超過了美國,在許多具體技術和創新方面也逐漸迎頭趕上。

ITIF的報告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和核能等多個領域的實力「遠超預期」,並且在某些方面已經走在了西方國家前面。換句話說,盡管美國依然處於技術領先地位,但中國正在不斷逼近這一差距。

有意思的是,這份報告還挑戰了一些西方的成見。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常常指責中國的科技進步是透過「竊取」獲得的。然而ITIF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展現了強大的創新能力,許多技術突破源於自身努力,而非外界所稱的「盜取」。這一事實對某些西方人士而言,可能會比較難以接受。

美國工業的衰退與中國崛起引發了國內廣泛的爭論。共和黨人歸咎於民主黨的政策失誤,特別是佩洛西等資深政治家未能給予制造業足夠關註。

民主黨方面則認為,這些指控僅僅是選舉中的政治手段,是共和黨為了獲取選票而對他人推卸責任的表現。

實際上,工業競爭僅僅是中美兩國全面角逐的一個縮影。除了工業,兩國在科技、金融和軍事等多個領域的競爭同樣日益激烈。

在美國國內,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也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一部份人提倡加大與盟國的合作,從而限制中國的發展;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應該透過自身實力的提升來增強美國的競爭力。

杜林普和萬斯的看法顯然屬於後者,他們認為美國在工業領域的落後主要是由於自身存在的問題,而非中國實力的增強。

佩洛西及其他民主黨人更偏向於強調國際合作和全球化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美國不可能也不應與中國展開「零和」競爭,而是應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透過合作實作雙贏。

無論怎樣,中美在工業領域的相互影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功地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工業領袖」,而美國則需要重新審視如何面對這一挑戰。

萬斯將鍋放在佩洛西的頭上,盡管是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但也折射出美國對自身工業實力下降的深切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