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春節習俗

2024-02-07國風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農歷正月初一,老百姓稱之為「過年」、「陰歷年」、「大年初一」。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人過新年最早是從虞舜時期開始的。舜當上部落首領以後,帶領屬下祭拜天地。人們便把這一天作為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來歷。正月初一究竟從哪一天算起,在漢武帝之前並不統一。到漢武帝時,為了讓歷法定型不至錯亂,創立並實行了「太初歷」,以夏歷的孟春之月(即今之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掃塵——【呂氏春秋】上記載,早在堯舜時代,中國就有在春節掃塵的節日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包含了「除舊布新」的涵義。大家希望透過掃塵,把一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祭神、祭祖——春節前夕祭神祭祖,是一種遍及中國大江南北的習俗。一般都是在除夕到來之前先祭神,再祭祖。所祭的神,有的是保家仙,有的是財神、喜神,全國各地祭神大同小異,但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大吉大利。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裏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現在的年畫。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明了用火藥制成的鞭炮。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