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文徵明【懷歸詩】32首:「清夢依舊在故鄉」

2024-03-20國風

文徵明

自書【懷歸詩】三十二首

手卷 水墨紙本

丙戌(1526年)作

卷首:21×9 cm

書法:21.5×432 cm

RMB: 3,500,000-4,500,000

說明:

1.吳湖帆梅景書屋舊藏。

2.道光進士朱琦(1803-1861)後跋。

著錄:

【文徵明書畫簡表】,周道振編,第204-20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題識:懷歸詩。徵明自癸未入京即有歸誌,既而忝列朝行不得即解。迤邐三年,故鄉之思往往托之吟諷。丙戌罷歸,留滯潞河,檢故稿得懷歸之作三十有二篇,別錄一冊以識余誌。昔歐公有思潁詩,亦自為集,徵明於公雖非擬倫,而其誌則不殊也。

鈐印:衡山

文徵明於嘉靖二年因薦赴北京授翰林院待詔,時年五十四歲

。性格隨和,淡泊好靜,過慣了安寧閑散文人生活的他一開始就很不習慣京城明爭暗鬥危機四伏的官場生活,從他現存的家書、詩文中經常能見到他濃烈的思鄉情緒。嘉靖五年丙戌,任滿三年他即匆匆告歸。

此卷即作於返鄉途中,書寫了他在京期間所作的懷歸詩三十二首

,詩中他把進翰林院稱之為「老去入樊籠」,雖近天顏,得賞宮苑之美,仍自嘆「野人不識瀛洲樂,清夢依舊在故鄉。」「何當便買扁舟去,笠澤東頭有釣磯。」

後來,思鄉近於苦戀:「連日驚魂殊不定,盡隨鄉思繞吳山。」對於當初應召赴京,十分後悔:「丘園耕讀平生計,一念差池萬事非。」所以,當他五十七歲允準回鄉,自然是身心一暢。

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書寫這些懷歸詩時,更會有跳出樊籠的快感,故筆底流暢,俯仰自如,美不勝收,是他書中精品無疑。其詩,對文徵明的生平行狀及思想態況,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珍視。舊為吳湖帆所藏,以素紙裝裱,大方雅致,與文氏的誌趣甚合。

原保管者編號和吳湖帆題簽

吳湖帆(1894-1968)題卷首:衡翁與唐六如同年生,又皆學畫於沈石田之門,既同裏、同年,又同學,故相知特深。嘉靖癸未年五十四,衡翁以待詔入京,是歲冬,六如即作古人,宜翁入京即有歸誌也。鄉後生吳湖帆記。鈐印:迢迢閣

朱琦(1803-1861)題:桂生仁弟將赴西安省其兄,小住會垣,出示文衡山詩卷墨跡。筆力清峭,詩亦夐絕,凡三十有二章。先生自敘謂歐公有思潁詩別自為集,今亦仿此意作懷歸詩別錄一冊。余因思歐公在夷陵時,與師魯書雲:每見前世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戮,真若知義者。及一旦謫歸,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而昌黎亦謂今之士大夫,罷則無所於歸。蓋甚言歸之不易也。故歐公不能忘情於此,而於昌黎亦有貶辭。其後公位益顯,作思潁詩見誌,而亦未能踐其言。衡山先生負當時大名,獨能恬於聲利,在京師邐迤三年,言歸便歸,視歐公抑又過之;而先生乃謙言擬非其倫,要其超然於出處之際者,固無愧矣。是卷留寘案頭一日,有足感余心者,為誌數語卷尾,仍以歸之桂生。時道光己酉(1849年)仲冬,桂林朱琦謹識。鈐印:伯韓、朱琦印章

後跋者朱琦,字濂甫,號伯韓,廣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禦史、道台。後辭官南歸主持桂山孝廉書院。擅長古文,素有「嶺西五家」、「杉湖十子」之稱;其詩多寫時事、民生,憂國懷民,頗負「詩史」特征。有【台垣奏議】、【怡誌堂詩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