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世界名畫精品巡展:理性與情感的撞擊

2024-03-24國風

試述歐洲傳統藝術中重理性精神和重情感表現的兩種傾向及其在現代藝術中的體現

貢布裏希曾經說過,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成熟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歐洲藝術是世界藝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希臘式的重理性與形式的美學精神與推崇情感與表現的基督教式美學價值觀念共同引領著不同的藝術⻛格。理性精神強調邏輯、結構與形式,常⻅於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感性表現則側重於情感表現、內心體驗和個性,代表性流派比如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以下我將論述這兩種傾向的淵源與表現,在現代藝術中的體現,如何影響了藝術創作和觀眾的感受,以及它們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演變和交匯。一、 感性與理性的碰撞:探討二者淵源 (一)靜穆的理性,優雅的崇高

正如溫克爾曼所說,古希臘的藝術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一時期的藝術便已呈現出邏輯與形式,古希臘的雕塑與建築強調理想美與法則,它 們將神人同性同形的觀念巧妙融合入藝術之中,為之後的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提供了範式。 至文藝復興時期,喬托、⻢薩喬等人開理想之端緒,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三傑將理性的分析推至高潮:他們將科學與藝術結合,用完美的模式打造出全新的⻛格與開始, 藝術家註重作品的邏輯結構,以確保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是有序和合理的。透視法、比例和幾何學原則被廣泛套用,以達到理性的視覺效果。

普桑【詩人的靈感】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17世紀學院派繼承前人傳統, 將理想美的範疇加以強化和規範,為後來的古典主義打下基礎,影響到之後的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他們強調理性,重視均衡。普桑的作品突出表現了對理性與邏輯的理解與把握,【阿卡迪亞的牧人】、【詩人的靈感】等藝術典型強調對形式、比例、對稱和結構的關註,追求客觀性與秩序性。

安格爾【泉】

大衛【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以大衛和安格爾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在歌頌理性的方面賡續了前人的經驗,並賦予其革命的意義。大衛的【荷加斯兄弟的宣誓】中,形式與內容高度結合,作品中展現了秩序感與對稱性,令人澎湃激昂的題材與對稱的構圖與比例無不是對理性精神的發揚。安格爾的【泉】也強調了對邏輯、客觀性、理想美的關註與體驗、對所描繪物件的理性創作與解讀。

對古典主義的繼承,均是對藝術作為一種理性活動的繼承,具體來說,就是對堅實素描形象、均衡的構圖和克制的色彩的繼承與延續。

(二) 彌漫的感情,動人的詩篇

情感的作用在藝術創作中並不難發現,情感是創作的一部份,是作品活力的 源泉,羅⻢人已經在希臘的基礎上重視個性的表現,可算是感性因素的濫 觴。感情在17世紀與古典主義形成巨大的碰撞,以魯本斯、⻉尼尼為領導的巴洛克⻛格就已經極力強調運動與激情,為此也被古典主義所抨擊,並且稱 其為「文藝復興的衰落的表現」,但是沃爾夫林解釋了這一觀點的不足,重新認識了巴洛克這種重感性藝術的意義。魯本斯的【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透過這一神話題材表現深刻的情感,這些情感或許是個體情感,也或許是對社會、文化或歷史事件的情感回應。畫中突出表現了對人類的熱愛與崇拜、對人格與人體美的贊頌與評價,它的動感與激情正使人們在接受過程的體驗與回味的環節中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這一作品所處的時代特性。

魯本斯【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19世紀浪漫主義帶來人的思想解放和個性的抒發,在艾布拉姆斯的筆下,藝術由「鏡子」向「燈」轉變,「鏡子」透過 對客觀的摹仿來反映外部世界,「燈」則體現了心靈的情感之光照耀在它所感知的外部事物上。至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時期,情感仿佛已經超越了形式成為畫面的中心。情感的表現在不同的藝術主題與題材中體現出來,在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中,戰爭與悲劇透過藝術家所運用的物質媒介手段重現了,色彩的明暗對比、構圖的沖突豐富了作品的多樣性與深度。

二、感性與理性的交融:在現代藝術中的體現 19世紀末後,藝術家脫離了再現性的藝術語言,放棄了模仿論,他們重視 的不再是描繪視覺可⻅的世界,而是用主觀性的藝術語言歌頌或批判自由的內心與世界。色彩、線條和形式逐漸從視覺影像中分離出來,成為抒發個人情感的符號。但是他們的創作完全拋棄了理性嗎?顯然並不是如此,林⻛眠認為,世界藝術之偉大與豐富的時代,皆有理性與情緒相平衡而推進。任何一種藝術都不可能脫離具體的形式與形象性,只是側重點達到了藝術家所想要的平衡。丹納曾將塞尚比作一架鋼琴,在這架鋼琴上我們可以彈奏出完全不同的樂曲,塞尚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他打破傳統的透視法則,追求新的多點透視效果,但是任何創造但是對繼承的突破,他的透視原則也是建立在過去已有的基礎上而進行的革新,他強調感性的抒發和理性的結構,將感性與理性完美統一,【聖維克多山】仿佛是現實的聖維克多山,又好像是塞尚心中的樣子,在畫作中,前景和背景一樣重要,聖維克多山又遠又近。

塞尚【聖維克多山】

蒙克【吶喊】

德國表現主義以強烈的感情和極致的力量著名,創作中也不是按照無意識的自發流露,而是具有理性與邏輯地創作。蒙克在創作【吶喊】時說過,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病發的一瞬,他的痛苦與無 奈、悲哀與不幸卻是在清醒時的狀態而表現於作品之中的;畫面中的扭曲的形體、病態的色彩、誇張的筆觸,將蒙克的痛苦展現於大眾之前,創作之中極具感情,人們在接受之中也感同身受;同樣,古典主義的追隨者也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模仿現實,他們一樣飽含深情與熱 愛、對自然和世界的憧憬與期待,進行他的理性創作。在接受方面,伊瑟爾提出「隱含的讀者」的概念,認為創作者已經預定好了接受的過程和特點,重視理性或是感性,都在這一範疇內前行,為自己作品所能展現出的 社會意義而有秩序地努力,他們的作品都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融合。

在歐洲傳統藝術中,這兩種傾向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仍然有所體現。一些藝術家延續了重理性精神,透過概念藝術和抽象表現來探討理性和結構。同時,許多現代藝術作品也保持了重情感表現的傳統,以更直接、情感豐富的方式與觀眾互動。理性與感性不是絕對對立的因素與觀點,它們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它們引導人們思考,讓人們突破習以為常,觸動內心真實,讓每一個平凡的人創作出不平凡的作品。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行程,藝術發展千變萬化,藝術天地五彩斑斕。面對如此豐富且負載著深厚、凝重的文化因素及審美內涵的藝術品,任何簡單化的回答都是對藝術的褻瀆與不敬。當我們進行當代藝術創作時,我們應該以作品引發人們的全新體驗為理想,以作品表達我們對社會問題的關註為目的,傳達對人生的思考與審美理想,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其重要的內核,也是當代藝術存在和繼續發展的理由。

在當代,感性與理性的分析與交匯是我們藝術創作者和研究者應該討論和研究的課題,我們將竭力於藝術的發展,使得美美與共,藝術繁榮。

作品賞析|「永恒的愛」十九世紀歐洲經典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