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人過六十九,三地不去,三親不走」,老祖宗的古訓,有道理嗎?

2024-03-08國風

在中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中, 中華兒女們取精棄粕,將很多優良傳統傳承下來 ,其中就有很多老祖宗們講出的 諺語和古訓

這些古訓是經過老祖宗們在生活實驗中 觀察總結 得來的,並且在一代又一代的實踐中依舊能夠得到論證。

有一則涉及到情感、人生履歷、哲理和科學的古訓是「人過六十九,三地不去,三親不走」。

從古至今就有很多人在追求長生不老,人們對於自己生命非常看重, 而這則古訓就涉及到人們的年齡特征,69歲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呢?

三地不去,三親不走,指的又是什麽呢?

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很多年輕人認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認為老祖宗們的古訓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並非能夠套用到現代。

那麽這則古訓放到如今還有一定道理嗎?

一、有零有整的六十九?

經常會有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就說明很多古訓在如今依舊有大道理,「人過六十九,三地不去,三親不走」也不例外。

這句古訓起源於中國古代,當時處於醫療環境低下,經濟發展落後的農耕社會時期。

由於科學還未普及,人們更願意把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東西歸結為鬼神之說。

因此當時社會中有很多 禁忌 ,人們遵從這樣的禁忌是為了生活變得更好。

古人在生活中總結禁忌,同時對年齡也進行了一定的總結。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古稀」。

他們還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些證明古人對 七十歲 非常看重,古人認為如果活到70歲是非常難得的事,因此就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以便於頤養天年。

而今天要說的古訓卻是把時間刻度放到69歲 ,69歲與70歲只差一歲,但古人為什麽要把69這個有零有整的數碼放到台面上說呢?

其實古代的人普遍認為,人生當中每遇到一個九年,人生之路就會不平坦,多有 動蕩不安

因此逢九年就是需要多加重視的災年 ,尤其是在60歲以後的老人,遇到逢九更要註意,倘若能夠安穩度過,生命之路將會一片光明。

逢九年不僅指的是虛歲年齡帶9的數碼,古人還多為重視虛歲是9倍數的年齡,比方18歲,81歲等等。

所以老祖宗認為69歲是一個坎,同時也是養命的日子,如果成功度過這個坎,生命將會走得更長久。

國學大師也對69歲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在中國古代的69歲非常重要。

因為69歲就代表人的時光到了傍晚,夕陽晚霞一片, 歲月靜好 的樣子。

那麽這句話對如今來說還有道理嗎?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醫療水平不夠發達,一場流行性感冒可能就要了一個人的生命,所以想要活到69歲非常不容易

但如今時代不同,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平均壽命能夠達到 78歲 。由此來說,這句古訓對如今是否就沒有指導意義?

其實不然,就算在如今,69歲的老人也不一定完全健康。

經過人們調查研究發現,只要一過60歲,人體各項機能就會下降,很多老年病會隨之而來,像是老年癡呆、眼花耳聾、高血壓等等。

所以我們國家規定60歲就是退休年齡,那就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進入晚年時光。

古人這句古訓的意思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更加關註晚年生活的身心健康 ,讓人們能夠安然的度過晚年,而避免受到一些事物的影響。

這也就有了古訓的下句:三地不去,三親不走。

二、哪三個地方

這三個地方是的老年人生命構成危險的地方,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地方。

第一個地方就是讓老年人感覺到傷心的地方不能去 ,因為老年人心裏比較脆弱,他們害怕離別,害怕自己不能陪伴子女更久。

當他們去往傷心的地方,就會容易聯想到自己,從而讓 心情低落 ,甚至會陷入一種極其悲傷的氛圍之中。

像是一些葬禮現場、墓地或是以往傷心的地方,還有那些孤獨的房子,都是老年人認為的傷心之地。

因為老年人沒有更多的精力改變人生,在去往這些傷心之地時,他們只覺得 手足無措 ,只怕自己日後也會如此淒涼。

而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他們就會沈溺於這種悲傷中,沒有辦法解脫出來。

當情緒波動太大的時候,他們的正常生活節奏就會被影響,按照科學的角度去想, 這些老年人更容易因為心情不好而得病

第二種是是非多的地方不去 ,所謂是非多就是指有矛盾,有口角的地方,或是那些容易出流言蜚語的地方,還有那些比較喧鬧的娛樂場所。

雖然老人會比年輕人看的更通透,但如果經歷流言蜚語,老年人也不能超乎其然的脫離於是非之中。

他們看的明白,不一定能夠想得開。 因為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如果聽到一些不利於自己的八卦,有些老年人就會與其他人起爭執。

而老人身體 各項機能較弱 ,如果發生打架鬥毆,自然不會是年輕人的對手。

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年人由於 急火攻心 ,一下造成身體不可挽回的後果。

還有些老人喜歡去風花雪月的場所,這同樣是是非之地。

這些場所不利於老人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有可能對老人造成破財破名破家庭的後果。

如今還有一些夜店等娛樂場所,這些也不利於老年人的心臟健康,容易造成老年人晚年不保。

如果不小心招惹到社會上的麻煩,或是沾染上 黃賭毒 ,老年人還會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危害。

第三種是危險的地方不能去 ,什麽是危險的地方呢?就是對於孩童來說比較危險的地方,對於老年人來說同樣。

因為老年人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他們不再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

像是那些湍急的河流,很多人覺得大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跳下去,可是很難保證老年人在岸邊走不會摔角,不會碰巧掉入水中導致 溺水

畢竟老年人身體較弱,沒人能夠確保老年人不會發生緊急情況。

而且老年人反應不夠敏捷,很容易因為反應不及時而喪失生命。

還有一些危險的地方是潛在的,比如那些免費的地方。

很多無良商家拿著免費雞蛋或是其他物品誘惑老年人參加,但實際上就是利用老年人孤單和貪小便宜的心理騙取財物。

所以老年人要遠離免費的地方或是那些陌生的地方

這句古訓對如今來說依舊有很大的教育意義,除了能夠避免老年人上當受騙之外,也要提醒人們在晚年生活當中謹慎選擇自己的活動場所,以此來讓身心更為健康。

三、不要親人了?

要知道在 中國非常重視家庭 ,所以才有落葉歸根、尋根問祖這樣的說法。

然而三親不走卻與中國常見的家庭倫理道德觀不符,三親不走指的就是要與三種親戚避免來往。

第一種就是趨炎附勢的親戚, 如果這種親戚總是上來攀關系,可以說明老人的德高望重,這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並不是。

因為這些親戚擅長於 巴結攀附 ,他們不僅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還容易在你跌入谷底時貶低你。

因為他們的本性是嫌貧愛富,他們的巴結也是為了自己的出路。

所以如果與親戚走動,很容易給別人做嫁衣。

他們眼中沒有情感,只有外在的利益,他們不會投入真正的感情,這樣一來反而會辜負真心實意對待他們的老人。

並且老人 思維不夠敏捷 ,他們很難辨別對方究竟是真心還是有意接近,老人很容易在這種關系當中受傷。

第二種是忘恩負義的親戚不走, 我們做好事不一定就要求得回報,但是也不應該幫助那些不懂感恩的人。

因為這些人會把別人的好當做是理所應當,他們會像是寄生蟲一樣肆意吸食別人的血液。

當我們有可能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反而會翻臉不認人。

這就好比真心餵了狗,對人的打擊是極大的。

很多人在老了之後就會更加重情義,可是面對這種親戚,老年人得到的往往只有 心寒

第三種是無情的親戚不走 ,這些人往往缺乏同情心,只會自私自利。

與這類人交往,不僅不會感覺到親情的溫暖,反而只會覺得人心冷漠,這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所以說這句古訓對如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在老了之後要學會割舍不必要的感情,以防給自己帶來心理壓力和負擔。

如果能學會這樣的人際交往之道,就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為平坦。

結語

可以說老祖宗留下的 古訓擁有大智慧 ,對我們後代也有很大的啟示。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交環境以及價值觀都發生變化, 這些古訓不一定完全適合於現代生活。

因此我們要從古訓當中汲取適合自己的部份,我們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去判斷自己人生走向的選擇。

我們要選擇更為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選擇更好相處的人際關系。

在晚年生活中謹慎選擇活動場所,謹慎處理人際交往,這才是這句古訓告訴我們的道理。

你認為這句古訓有現實指導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