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仙李白為寡婦寫的一首詩,其中兩句,被譽為「最誇張的雪詩」!

2024-03-08國風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有點難度的詩—李白的【北風行】。

先說題目吧,【北風行】啊是樂府舊題,南北朝的時候鮑照等詩人都寫過,一般就是寫北風雨雪、行人難歸的哀傷之情。

更早的出處哪,是【詩經.邶風】中的【北風】篇,開篇不就是「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嘛,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奠定了北國冬天肅殺的基調。

北風行

李白

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幽州思婦十二月, 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 人今戰死不復還。

不忍見此物, 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 北風雨雪恨難裁。

李白最擅長用樂府舊題推陳出新了,那他怎麽寫這個題目呢?先看前六句, 「 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這六句話在寫什麽呀?在寫北國的風雪苦寒哪,怎麽寫呢?

「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 一開篇詩人就先講一個關於北方的神話故事,說有一種人面龍身的神靈叫燭龍,就住在極北方的太陰之地,燭龍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

那問題是太陰之地沒有光亮,怎麽區分白天和黑夜呢?燭龍有蠟燭啊,到了白天它就銜著蠟燭照亮,這是【淮南子】裏頭寫的一個神話,那李白用這個神話幹什麽呢?

這就是起興啊,所謂「起興」,就是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註意這個「猶」字,猶就是還能啊,燭龍棲息在如此陰冷的寒門,但白天還能有光亮,這是一個讓步句式啊。

那它所引出的那個彼地一定還不如此地,是不是呢?看下兩句,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怎麽這個地方無論是太陽還是月亮都照耀不到啊,只有北風怒號從天而來,這真是一個可怕的所在呀!

日月不及是色,北風怒號是聲,天上來是勢。這樣的色彩、這樣的聲勢比燭龍所呆的寒門還要恐怖,還要嚴酷啊!

那這個地方究竟在哪呢?看下兩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燕山山脈呀,在河北平原的北側,軒轅台呢則是當年黃帝和蚩尤大戰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北懷來。

原來這個地方是幽州啊,燕山的雪花和席子一樣大,一片片飄落在軒轅台上,這就是李白筆下的雪花啊。

它不像梅花、不像梨花、不像柳絮、不像我們之前看到的任何一個關於雪的比喻,它比那都要大。大的讓人恐懼,它像席子一樣,一片一片的在風裏翻騰著、翻騰著,最後落下來,落在軒轅台上。

這是誇張吧?當然是誇張,但是誇張的多綺麗、多傳神哪,就像 「白發三千丈」 或者 「會須一飲三百杯」 一樣,誰都知道是誇張,但是誰都覺得感同身受,仿佛非如此不可。

所以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完整的這首詩,但是卻知道 「燕山雪花大如席」, 這就是誇張的力量。

「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這幾句詩多壯闊,又多恐怖啊!

黑白兩色的背景、鋪天蓋地的風聲、席子一樣的大雪、冷峻的燕山、曾經做過古戰場的軒轅台,把這幾個意象放在一起,不僅幽州冬天的風景寫出來了,作者的感情也寫出來了吧,什麽感情呢?

看下四句, 「幽州思婦十二月, 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就在這寒冷陰森的十二月天,幽州的一個思婦停歌罷笑,緊緊皺起了一雙蛾眉,她不顧風雪依在門邊,看著一個個過往的行人,她為什麽愁苦啊?她又在看什麽呀?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她在想她的丈夫啊,她的丈夫到更北方的長城邊上去當兵了,幽州城尚且如此寒冷,丈夫那裏又該是如何苦寒呢。

那到這兒,長城風雪又是如何?詩人還要不要去寫?不用寫了,因為前面已經鋪墊足了,「燭龍棲寒門」已經夠陰森寒冷了吧,可是呢,幽州比寒門還要陰森寒冷,那幽州是不是苦寒的極致呢?還不是啊。

長城還在更北、更荒涼的地方,這就好比北宋歐陽修的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平蕪已經需要極目遠眺了,可是呢,平蕪盡處還有春山,春山已經遠在天邊了,可是行人呢卻還在春山以外。

遠到不可思議也罷,冷到不可思議也罷,這不可思議怎麽表達呀?與其直接描摹不如相互對照,一旦把參照物寫到極致,那詩人要說的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少婦倚門望夫而夫不歸,愁緒難遣,怎麽辦呢?

看下八句,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還。不忍見此物, 焚之已成灰。」

望不見的夫婿,解不開的愁腸,萬般無奈之下,少婦只好拿出丈夫遺留的物件寄托相思,什麽物件呢?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 當年邊疆告急丈夫提起寶劍慷慨奔赴戰場,只留下一個繡著虎紋金線的箭袋,「提劍救邊去」,這是何等決絕呀!「虎文金鞞靫」,又是何等威風,何等漂亮啊!

中國古代有借物喻人的傳統,所以【孔雀東南飛】裏賢惠的劉蘭芝一定要「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那曹植【白馬篇】中的英雄少年也一定要「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箭袋的華美、箭羽的潔白都代表著主人公的威儀與高貴,這是一個多麽完美的丈夫啊!

那少婦當然珍視丈夫留下的東西,可是呢,她怕自己睹物思人,又不敢輕易動這些東西,日久天長,蜘蛛都在箭上結網,潔白的羽毛都沾滿塵埃了,那少婦什麽時候又重新拿起了這一雙白羽箭呢?

「箭空在, 人今戰死不復還。不忍見此物, 焚之已成灰。」 丈夫奔赴邊疆,白羽箭成了少婦的精神寄托,她覺得箭在那兒,丈夫就還在。

可是呢,忽然有一天噩耗傳來,丈夫戰死了,一切擔心惦念、一切相思相望都已落空,少婦的精神坍塌了,她拿出珍藏的白羽劍一把火把它燒成灰燼。箭羽成灰、心事成灰,這是何等痛苦,何等絕望啊!

那可能有人會說了,既然少婦的丈夫已經戰死了,為什麽開頭還要寫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呀?這才反映了少婦痛苦的綿長啊,丈夫已經死了,可是每次有行人從大路走來,少婦還會覺得那是丈夫回來了。

丈夫已經化作白骨,每次刮起風、下起雪,少婦還會想丈夫會不會覺得寒冷啊?一把火可以燒掉白羽箭,卻燒不盡少婦的痛苦,正是這無盡的痛苦,才讓少婦覺得幽州城是如此暗無天日。

所謂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這既是冬日幽州城的寫照,更是思婦內心的寫照啊,那就是在這種悲憤的心情之下,最後兩句詩才如火山噴發一樣沖口而出,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河捧土」 用的是【後漢書.朱浮傳】的典故,本來是說黃河的孟津渡口是不可能用土塞住的,但是呢?在這裏,李白卻說「黃河捧土尚可塞」,連滾滾東流的黃河都能用一捧捧的土來塞住。

可是呢,少婦這種生離死別之恨,卻如同漫漫風雪一樣無邊無際,難以消除,兩相對照,這是多麽強烈的感情啊!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這怒號的北風、漫天的風雪,既呼應了開頭那一段景物描寫,又貼切地反映出了思婦的憂憤,這不是 「此恨綿綿無絕期」, 而是「淚飛頓作傾盆雨」, 驚天地而泣鬼神,充滿了李白式的情感和力量。

(素材來源:微信公眾號 每日一首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