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2024藝術嘉年華 | 管策:關於【鳥之道,道亦無常】花鳥系列

2024-01-21國風

圖/管策

文/徐鋼

藝術家管策

自敘:

關於【鳥之道,道亦無常】

花鳥系列

文 | 管策

【鳥之道,道亦無常】系列作品,是以今天的現實狀況對傳統文人精神意趣中對境界寄托和把玩心態的質疑。中國文化精髓裏的那些被文字描述的竭盡玄乎的意境,恰恰是值得我們去體悟而不能去究竟和跨越的門檻,此為覺性之度。體悟得到才可謂把握,這樣也就避免了那些膚淺的說文解字式的表達。

「鳥之道」意味著一種心境,然這種至上的精神之道在當下卻無法支撐現實的變數所導致的無常,故「道亦無常」正是今天的現實之道。把一種境界拉到現實位置才是我們如何看待傳統和自我反省的客觀態度。

在充滿變數的當下社會,我們的意誌,思想以及人文情愫都有被「生擒」的可能。因為這與骨子裏的浮躁有關,與我們始終存在的膨脹有關,與我們不甘示弱的而總想拔高思考緯度的偽自信有關。所以,當這些因素被「生擒」之際,恰恰又是我們不自知的時候。

萬物皆有道,然道亦無常是為天道。

八大山人的藝術之所以被認為具有一定高度的造詣,是因為那個特定時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認知在作品中形成的態度。中國文化的評述往往以個體在特定時代中的建樹去闡釋作者對應的思想。

後人給予八大山人的藝術以很高的評價,並將其作品賦予「縹緲無痕,一切都似有非有,鳥將落未落,枝似存非存,山在依稀迷離中,水在茫然無著落」的境界。這一充滿禪意的比喻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評述方式。很少具體的描述,更多的是詞匯間架構出的領悟之意。這是我認為的中國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們無法擺脫的情懷。

「鳥之道」的寓意是八大作品中喚起的感悟。鳥之道強調的是空觀,如鳥之行空,去留無跡,孤鴻滅沒,無影無形。故鳥道者,不滯形跡,無念之路也。這種意境我十分喜歡,它看似玄虛,卻在心中駐留已久。所以,要喚起自我認知的意識,必須有對應的啟示引導對作品的思考,從而明確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花鳥系列【鳥之道,道亦無常】是我對這一意境的尊重與質疑並存的態度。鳥之道意味著一種境界,然這種至上的精神之道在當下卻無法支撐現實的變數導致的無常,道亦無常正是今天的現實之道。把一種境界拉到現實位置才是我們如何看待傳統和自我反省的客觀態度。

萬物皆有道,只在自性中。切莫執著於此中玄機才謂天道。

鳥之道,道亦無常

局部組圖

管策:同情的記憶

文 | 徐鋼

說來很奇妙,有的時候,一個人的一輩子的性格甚至命運都跟這個人的名字有關。管策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巧妙地從「管窺蠡測」中抽出兩字,再將同音字「測」改為「策」,從而改變了原先的有點負面的意思而保留了文氣和古意,管策的這個名字起得有學問。原先的負面意思,是嘲諷片面看待問題的做法,從竹管中觀天,用水瓢量海。有趣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反而證實了這種「片面」的先見之明:我們的確在用望遠鏡觀天,用小瓢海水來測量海水的各種變化。當然,最早這個成語跟神秘的術士東方朔有關,更是為現代的語意的變化帶來了奇妙的一面。管策,用他大半輩子的生涯證明用一個小的事物推斷大的變化的可能性,以他特有的「同情的記憶」來串聯起傳統和現代、抽象和具象。

1957年生於南京,管策在文革中跟隨下放的父母來到蘇北淮安,度過不安、閉塞的青春期後考上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成為77級的一員。這是一個傳統悠久的美術系科,徐悲鴻做過系主任,傅抱石做過教授,一向強調中西方結合的嚴格但是開放式的訓練。在大學裏,管策從油畫到水墨,樣樣精通,大學畢業後,卻不滿足於簡單的中西結合的理念,而一頭紮進85新潮的先鋒藝術中去。他以「紅色旅」為名,組織各種他自己和朋友們的先鋒作品展覽,在南京乃至全國都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發展。最早的一批當代藝術家,比如張曉剛和其他川軍代表,都陸陸續續搬至北京,做起了職業藝術家,而管策卻選擇留在當代藝術氛圍相對薄弱的南京。從畢業分配到曉莊師範,管策幾十年如一日教書為樂。

長期在非頂尖的美術系科教書,讓管策發展出跟同輩藝術家不同的對藝術的理解。首先他必須要有一種對話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想象力,才能夠跟曉莊師範的學生充分交流。其次,他在觀念上必須特別有特別之處,才能不讓學生人雲亦雲,在傳統的美術訓練中浪費生命。而且,他必須要讓他自己的作品容易接近、不能過於地先鋒和激進。恰恰是這些藝術上的獨特理解,將他和大部份的當代藝術家區分開來。他也許經常不是最「潮流」的,但他一定是最有長性、最持久的。

管策的藝術理念的核心是他對於記憶的理解。他將他的一個系列命名為「冷記憶」,有他的原因: 「記憶通常是對於曾經有過的經歷與感受的重新喚起,對個體而言這意味著一種閱歷和人生資本。而之所以用‘冷記憶’,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明對歷史的關註。這樣的關註並非個人之經歷,而是以相應的情懷對久遠時間的理性閱讀,並以感性的方式對應這一久遠存在的過去。因此,它必須是理性的一種‘冷’的思考。它既殘缺又有某種值得回味的感嘆。」

如果說記憶是個人的,那麽「冷記憶」就是想象的、集體的、文化的記憶,是我們共享的記憶。和這種記憶對應的藝術形式,管策認為一定是一種不完全的、殘缺的美,留下足夠的空間給想象和反思。舉【敲開天堂之門】為例。原文為英文的題目,寫在畫面的左上角,代表著他的「對久遠時間的理性閱讀」:依稀可見的山巒和溪流引導我們的眼光來到一個如同神聖之門的開口處。這似乎是具象的。大塊的顏料,在構圖和形式上卻是抽象的,靠著質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同時,巖石和植被,不像傳統山水畫中那樣明確無誤,但是在精神和氣質上又完全是中國的文人畫的:意境清晰,情感和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傳統的形式,被管策壓縮,重新表達出來,從而讓我們不再執著於將具象和抽象清楚地分界。

【濾鏡之下】是另一個將理性和想象的記憶結合起來的絕好的例子。在畫面中間是一個長方形,透明但是過濾,似乎在畫面上加了一層,而在這長方形下面的畫面和沒被覆蓋的部碎形成相映成趣的對比。有了濾鏡的畫面,是多層次的,在原先的山水畫面上多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管策這樣理解他經常在攝影時使用的濾鏡:「濾鏡之作用,減少了過去需要形容詞疊加後的閱讀帶來的繁瑣想象,而讓人可以直接地感受被過濾後的那種簡單且直接的氛圍。」同樣的道理適用於這幅油畫:被想象中的濾鏡過濾以後,畫面變得更加清晰和明快,同時在意義上卻變得更為復雜,因為被過濾掉的需要受眾來依靠自己的想象填充。這幅畫,特別有表現主義的意味,在形式和方法上卻又非常地中國。

最能表達管策的同情的記憶的,莫過於他的花鳥系列。在北宋花鳥工筆的基礎上,管策混進他對傳統繪畫的「印象」。混合的結果就是畫面既是傳統的,也是解構的。他的題目更為畫面加了一層不確定性。「問則無語」、「想則不通」、「悟則有道」,這些充滿禪意的短語和畫面既呼應又互相撕扯,只能在觀眾的見仁見智的想象中達到對我們共享的文化記憶的理解。

最終,管策還是回到了他的名字的含義上:以管觀天,以繪畫這樣一個小小的缺口來「管窺」到我們無比豐富的傳統和現代精神的結合的可能性。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東亞研究系系主任、教授、國際知名策展人

管策作品欣賞:

標簽的時代

180x12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5

殘荷聽雨

200x16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4

蒼穹之光

布面綜合材料

130x110cm

2014

冬天的彌撒

180x12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5

花鳥系列-5 問則無語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6 想則不通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7 悟則有道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8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9

布面綜合材料

130x90cm

2014

花鳥系列-10

布面綜合材料

130x90cm

2014

花鳥系列-11

布面綜合材料

130x90cm

2014

花鳥系列-12

布面綜合材料

130x90cm

2014

花鳥系列-13

布面綜合材料

130x90cm

2014

花鳥系列-15

布面綜合材料

180x120cm

2015

花鳥系列-四條屏-1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四條屏-2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四條屏-3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花鳥系列-四條屏-4

布面綜合材料

200x70cm

2014

荒蠻幾時休

綜合材料

130x110cm

2014

祭壇--城市沙漠中的文化「孤島」

布面綜合材料

150x150cm

2014

鏡子

布面綜合材料

200x160cm

2014

鏡子-2

布面綜合材料

200x160cm

2014

敲響天堂之門

布面綜合材料

180x120cm

2014

無題

布面綜合材料

180x120cm

2014

只是歇息無礙觀瞻-1

布面綜合材料

180x120cm

2015

只是歇息無礙觀瞻-2

布面綜合材料

180x120c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