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既是歷代封建王朝繁榮昌盛的要素,也是平凡百姓安家立命的根基。勞動可以創造物質財富,提供人類生存的必需用品;勞動也能提高精神境界,讓人們變得勤勞善良。勞動使得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華夏民族自古就崇尚農耕文化,很多文人墨客從小就生長在鄉村,他們不僅熟悉、熱愛土地和莊稼,而且還曾深情謳歌那些普通的父老鄉親。下面分享四首歌頌勞動者的七絕,生動形象,寄寓深遠,不敗於歲月。
贈漁父
唐 · 杜牧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漁父既是勞動人民的代表,又是高士們的象征。戰國時期的屈原曾與漁父對話,魏晉才子陶淵明筆下也有漁父的活動,中唐的柳宗元、北宋的蘇軾更是深情吟詠過有關漁父的詩歌。
杜牧一生坎坷,有誌難伸,他在中年時就開始厭倦仕途,並經常與僧道往來、和漁樵交流。文中的這位漁父在「 蘆花深澤 」,獨自一人安靜地垂釣,無論是煙雨茫茫的清晨,還是月色朦朧的夜晚,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
一葉扁舟、一竿垂綸,寒江孤影、獨釣月下,漁父自述從未遇到像屈原那樣獨醒的君子。作者贊美了漁父的勤勞樸實和超凡脫俗,同時又借漁父的口吻,表達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悲哀和無奈。
樵夫
宋 · 蕭德藻
一擔幹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遊。
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樵夫以伐木砍柴為生,他們經常要跋山涉水、深入險地,有時會遇到各種猛獸,有時還要與惡劣天氣抗爭。為了養活一家老小,樵夫必須吃苦耐勞,機智勇敢。
開篇介紹樵夫挑了一擔幹柴,步履艱難地來到古渡頭。渡口人來客往,很容易遇到買家,當他將大半天的辛苦,換成了一天的開銷,心情頓時覺得便輕松異常,腳步也忽然變得輕盈。
後兩句意在言外,樵夫在回家的路上順便在溪澗處磨亮了刀斧,這樣就可以在明天繼續上山伐木了。樵夫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精心謀劃,看似「 頗優遊 」,其實如果遇到雨雪冰凍的天氣,是不是有可能揭不開鍋?全文構思獨特,展現出詩人對樵夫辛勤勞動的贊美,也傳達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
蠶婦
明 · 朱誠泳
脂粉無心懶去施,求桑常恐飼蠶遲。
綺羅多少紅樓女,睡熟紗窗日上時。
農村中犁田耕種、栽桑養蠶,鄉親們渴望過著豐衣足食、幸福快樂的日子。蠶婦是勞動婦女的代表,她們勤勞樸實,沒有美人婀娜的身姿,不懂花前月下的浪漫,卻用辛勤的汗水,妝扮出人世間的美好。
作者筆端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形象,這位女主「 脂粉無心懶去施 」,其實她並非不愛美,而是因為「 求桑常恐飼蠶遲 」。可見在她的心中,工作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體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後兩句采用對比手法,刻畫出蠶婦的艱辛生活。 那些身處溫柔鄉的美人們,穿著蠶婦織出的「 綺羅 」,一覺睡到「 日上時 」,她們哪裏知曉蠶婦們的辛苦。全文煉字講究,意境深遠,令人贊賞不已。
耕夫
清 · 章甫
耕夫出作畝南東,樂在青畦綠野中。
箬笠蓑衣身計足,不愁雨燠不愁風。
古代時農村裏刀耕火種,農業生產又極度依賴老天爺的賞賜。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鄉親們的辛苦付出有所回報,心中也感到非常開心。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一位耕夫形象,讀之令人遐想不盡。
耕夫熱愛土地,他一大早就下地幹活,一會兒鋤草,一會兒施肥。耕夫放眼望去,廣闊的田野,青色的町畦,一衍生機盎然的景象。他不怕辛勞,喜盼豐收,更憧憬著一家人盡快地過上好日子。
後兩句表達出一種樂觀精神,他穿著蓑衣、戴著箬笠,並為一家人的生計,預先準備了應對突發情況的措施。所以即使此後幾天風雨大作,他也絲毫不用擔心。 燠 (yù),熱的意思。全文刻畫細膩,宛如一幅田園畫卷,傳達出耕夫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更抒寫了勞動者的勤勞和智慧,堪為清代詩壇的佳作,更是傳世久遠,不敗於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