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小文【頓悟】,說六祖慧能一日在聽弘忍法師講【涅槃經】的時候,因見「風吹幡動」,始覺「心動」,便立即頓悟,悟出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禪法,即所謂「明心見性。」文章發後,很多人私信,說還是沒有把慧能法師的「頓悟」與神秀法師的「漸悟」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說明白。那麽,今天就聊下這個話題。
禪宗派的祖師是從印度來的菩提達摩。他自稱是佛傳的第二十八祖,當年遠渡重洋,從印度渡海而來,後來到洛陽永寧寺弘揚佛法,相傳活了一百五十歲,最後葬在山東定林寺。菩提達摩圓寂後,將佛法傳於弟子慧可,世稱「二祖」。後來,禪宗相繼傳於三祖僧璨、四祖司馬道信以及五祖弘忍。五祖弘忍法師是禪宗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最大的功績就在於在禪宗經典【楞伽經】的基礎上,重新釋義並光大了【金剛經】,讓更到的人了解禪宗,走進禪宗,修行禪宗,此後,禪宗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進入了大發展階段。
弘忍法師足下弟子眾多,有說是十一人,有說是十三人,但真正將禪宗發揚光大的有十人,分別是神秀、智詵、劉主簿、惠藏、玄約、老安、法如、慧能、智德和義方。這其中,又以神秀和慧能最為大家熟知。
說起慧能和神秀,還有一段故事。
慧能法師是範陽人,俗姓盧,自小家境貧寒,目不識字,但悟性極高。一天,他在街上賣柴,見有人誦讀經文,他頓足仔細聽講,久久不肯離去,後來問人家,人家說,這是【金剛經】,蘄州黃梅馮茂山的弘忍法師講此經講得極好,於是他便動了北上求法得念頭。數年後,他在黃梅道場終於拜見了弘忍法師。法師見他心誠,便留下來傳法,最初,讓他去舂米。慧能法師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 幹了足足八個月。
一天,弘忍法師將足下弟子召集到一起,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
當時,拜在弘忍法師門下的僧人很多,有七百多人,其中以神秀法師最為出色。那個時候,神秀已經是教授師,內外兼修,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深得弘忍法師器重。弘忍法師也有意將六祖之位傳授給他,但始終拿不定主意。於是,便出了這麽一道題。
神秀法師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折騰了兩三天,終於寫出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此偈子一出,眾人皆稱贊,都說寫得好。這個偈子好就好在把「身」比喻成菩提樹,把「心」當作明鏡的座台,只有時時「勤拂拭」,「拂」就是去除塵埃的意思,當鏡子上有灰塵的時候,就要把它擦拭幹凈,這樣鏡子才會明亮。如果不勤於「拂」,不勤於擦拭,鏡子就會臟汙。修行也是如此,要時時勤學苦練,才能量變到質變,悟到真經。
神秀的這個偈子是要告訴大家,修行的時候要時時刻刻的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透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這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
這個偈子掛在走廊上,很多人都看見了,弘忍法師當然也看見了,他一看字跡就知道是神秀寫的,說到:「哦!這偈子寫得很好,大家好好地背誦,依照這樣來修學,就不會墮三惡道,同時也會道業精進的。」
當然,這個偈子對一般人來說,對佛法的理解已經相當高深了,可弘忍法師是誰?是五祖啊,他的肩上擔負著振興禪宗的歷史使命,他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當然要比一般的法師要更深、更遠,當他準備采用這種「呈偈辨智」的方式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就已經深思熟慮,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考慮清楚了。六祖傳給神秀當然沒問題,因為神秀有能力、有資格,而且還是東山寺內公認的衣缽傳人,但他總感覺神秀的資質還不夠高,還不能擔負起弘揚禪宗的歷史使命,就像這首偈子,感覺好是好,可境界上還差那麽一點兒。
這首偈子在師兄弟們之間就傳開了,慧能聽到後,他感覺神秀法師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只強調觀心、凈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凈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還沒有跳出生死輪回之苦,如果不能頓悟自心本性,福報怎麽能救人出離痛苦呢?一句話,這首偈子的境界還不夠高。於是,他便躍躍欲試,準備也寫一首,可他不識字,於是便口述,讓師兄幫忙也寫了首掛在走廊上,他是這樣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當然也傳到了弘忍法師的耳邊,法師出來一看,馬上就指著惠能的那首偈子說道:「這寫的是什麽東西,簡直一竅不通!」然後一邊說還一邊親自把它揭下來扔掉了,眾人都感到非常滿意,這一場風波也就平息了。
惠能的這首偈子真的境界不高嗎?當然不是,這正是禪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無上真諦,只是別人參不透而已,五祖當然不會不懂,但這麽處理卻是另有打算。
那天晚上,弘忍法師就把惠能悄悄叫到自己房間,親自給他詳細地講解了一遍【金剛經】,並把代表「祖師」的證物木棉袈裟交給他,讓他連夜出發躲到南方去。但慧能並不熟悉此間山路,於是五祖弘忍法師送惠能至九江驛,並親自渡惠能過江,並告誡他,五年之內不能拋頭露面----換句話說,這時候惠能就已經是禪宗六祖了。
為什麽安排六祖趕緊逃走?是因為當時有「奪法」一說,從達摩祖師開始,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正法」,奪取掌門人的衣缽,尤其是那些早已經提前把神秀奉為六祖的弟子們,一路對他進行追殺,慧能在山林之間足足躲避了五年,才出山在南方傳道。而神秀法師留在北方,繼續弘揚禪宗,所以就有「南能北秀」之說。
神秀所創的禪法,就是「觀心」,是以心為觀想內容的禪定,他認為,「觀心」可以統攝一切修行,是達到解脫的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具體落實修行上,是一個勤修苦練、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慧能的禪法是「見自性清凈,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他以定慧為本,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主張舍離文字義解,而直澈心源。
這兩種修行方法,便是「漸悟」與「頓悟」之別。當然,這兩種方法,說不上好壞,都有道理,主要看悟性,如果悟性很高,就像慧能一樣,當然「頓悟」最佳;如果慧根太淺,悟性不高,那就要「漸悟」,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圓滿。
最後再說下,慧能後來終成一代大師,所著的【六祖壇經】被譽為繼【金剛經】之後禪宗的又一經典,史稱「六祖」,此後,由於木棉袈裟在戰亂中遺失,不知所終,信物遺失,無法再往下傳,所以後來再也沒有「七祖」「八祖」之說了。慧能就被認定為禪宗最後一個「祖師」。
而神秀法師盡管沒能稱為「六祖」,但他依然兢兢業業,在北方弘揚禪宗。後來武則天執政,改國號為「周」,為了讓自己的皇位看起來明正言順,她便在【大雲經】中找到依據,說自己是凈光天女,為彌勒佛轉世。為了讓這個說法看起來被認可,便迎請神秀禪師入京講經,親加跪拜之禮。史書記載:」趺座覲君,肩輿上殿,屈萬乘而稽首,灑九重而宴居。傳聖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無臣禮。遂推為兩京法王,三國帝師。」
我以為,「頓悟」與「漸悟」,是一體兩翼,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沒有「漸悟」的積累,也就談不上「頓悟」的茅塞頓開;如果只有「漸悟」而不會「頓悟」,說明慧根太淺,天資不夠。如果一味僅靠「頓悟」,沒有輔以「漸悟」的精進,大概也悟不深,走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