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李白的兩首最容易「張冠李戴」的七言古詩,你有沒有背錯呢

2024-01-24國風

偉大的詩人祖國壯麗的景色都是密不可分,比如巍峨的群山,奔騰不息的河流。此刻我們可愛的詩人成了山河的代言人,為山河而歌,為山河而感傷,為此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詩仙李白筆下,也有許多為山川河流而寫的詩賦,今天,我們讀兩首李白寫長江的詩篇。

為什麽單寫這兩首詩呢?因為它們有一個「弊病」,讓我們不得不提及到:就是我們在背誦中,也很容易將這兩首詩記混淆。

你若不信,請看完這篇文章。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訊息,詩人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作於詩人遇赦後離開白帝城乘舟順江而下抵達江陵時,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它不同於普通的記遊詩、山水詩,是一首借江水浩蕩湍急、舟行輕快倏忽以抒發詩人遇赦後歡快心情的抒情詩。

白帝,即白帝城,西漢末公孫述所築,故址在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山上。

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市。

由詩可知,詩人是從白帝城出發,經過極險的三峽,然後到達江陵。三峽太險,這樣的環境,兩岸才會出現猿聲;而一葉扁舟行過,即使風急浪險,因為心情暢快,也能輕松穿過數萬重山。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次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猿聲烘托山高路險;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裏,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願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裏的廣闊胸懷。

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誌】記雲:「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遊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回旋。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兩岸青山遙相對峙聳立在楚江兩岸,遙見一葉孤舟悠悠自天邊而來。

兩首不同的詩,雖然寫的是長江不同的景,我們在背誦時,卻很容易將兩首詩「東拉西扯」,背誦混淆,為什麽呢?

1.首先便是因為它們的韻律,它們同為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屬於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互動安排。

這兩首詩都采用了平起首句入韻式,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容易將這兩首詩「張冠李戴」。

2.兩首詩都寫的是長江,寫出兩岸的景色,也寫出了舟行江中的感覺。上遊的三峽,天門的楚江,兩岸都有高聳的山峰,這是奇景;而輕舟與孤帆,都有舟在江中的描寫,唯一不同之處,是【早發白帝城】是穿行於江中,親身體會,而【望天門山】是遙遙相望,孤帆由遠及近的視覺體驗。

因為有了以上的原因,才使得我們在背誦中,不由自主的將這兩首詩記錯。

你有記錯過嗎?又或者說,還有別的類似的情況出現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