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春節冷不冷,看十四」,今日臘月十四,有何預兆?答案來了!

2024-01-24國風

臘月十四,天寒氣溫驟降

北國臘月天氣冷,陰霾濃雲遮天日。早晨窗台結晶霜,枯枝殘葉落院中。行人裹著棉襖羽絨,撲面北風似刀割臉頰。這就是北方臘月的寫照,寒冷徹骨,讓人瑟瑟發抖。當陽歷進入12月中旬,北半球進入深冬,這時的中國北方已進入臘月。臘月是農歷的最後一個月,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

臘月十四這一天,在農歷節氣上對應的是大寒。大寒之後,天寒地凍,氣溫驟降。老話說「大寒時處三四九,無風自寒人發抖」。三四九指的是氣溫零下3到零下9攝氏度,這樣的低溫足以讓人瑟瑟發抖。在這北國大地,萬物進入冬眠狀態,整個大自然都是一片死寂。當臘月十四這天來臨時,預示著春節的到來也就不遠了。

那麽,我們可以從臘月十四的天氣,來推測春節來年的天氣趨勢嗎?

推測天氣易失準確

要知道,天氣預報本身就是一門不確定性很大的技術活動。任何的天氣預報,特別是長時間尺度的天氣預報,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能做的,只是增加預測的準確率,但很難做到100%準確。

臘月十四的天氣情況,想要推測一個月之後的春節天氣,這在客觀上就是不精確的。因為這其中存在太多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臘月時,北方處於強冷空氣的影響之下;而一個月後,隨著氣候的變遷,會有暖濕空氣北上,這會帶來天氣的很大變化。所以臘月十四的天氣,不足以推斷一個月後的春節天氣。這種傳統的經驗預報,其科學性和準確性都存疑。

當代科學化天氣預報

隨著氣象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氣預報已經實作了科學化和現代化。我們有先進的氣象衛星獲取海陸天氣數據,建立起高密度的地面氣象站點觀測網絡,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各種數值天氣預報模型,都大大提高了預報的準確率。現在的天氣預報,已經從過去的「經驗預報」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預報」。

相比於傳統的經驗法,當代天氣預報更加科學和精確。它綜合分析各種氣象要素,運用先進的模擬計算,對未來天氣進行動態預測。這種電腦數值預報能夠做到預測時間較長、精細化程度高。現在的天氣預報,我們可以預測未來1-2周乃至一個月的天氣趨勢,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對於預報春節天氣,我們不必過分依賴臘月十四這一天的天氣情況。應該依靠科學的現代化天氣預報技術,統一科學的預報標準,運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綜合分析多種影響因素,才能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臘月天寒,春寒料峭

盡管經驗預報存在不確定性,但它反映了一定的氣候規律。北方臘月十分寒冷,這預示著來年春節也不會太溫暖。寒冷的冬天很可能轉化為料峭的春天,這是氣候變遷的慣性效應。

中國北方存在明顯的季風特征,冬季受制於來自極地的冷空氣影響,氣溫持續偏低。而春季,由於熱帶海洋的暖濕空氣需要時間進展到內陸,所以早春時節仍然會偏冷。臘月的低溫天氣,會延續到第二年初春。所以從氣候規律上看,嚴寒的臘月通常意味著春節會比較冷,這符合季節變化的物理機制。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受全球暖化影響,極地增溫振幅遠高於低緯地區,這意味著極地寒流有所減弱。同時,暖濕空氣也更易影響高緯地區。未來氣候變遷趨勢對北方冬春氣溫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我們必須認識到氣候的長期變遷,而不應僅僅憑借經驗預報來推測春節天氣。

天氣預報仍需科技進步

盡管現代天氣預報技術已經實作了長足的進步,但距離百分之百的精確預測仍有一定差距。因為空氣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許多小尺度過程很難被模式所捕捉,這都會導致預報誤差的存在。模型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不同模式預報結果的分歧。

針對模型的不確定性,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建立集合預報系統。這樣可以用一個模型的不同參數設定或多個模型進行預測,對結果采取集合統計,可以定量化預報的不確定性,給出最有可能的結果。集合預報已經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的主流技術手段之一。

我們也需要加強對關鍵物理過程的理解,提高對雲、降雨、輻射等過程的描述能力。同時,要增強預報系統對觀測資料的同化能力,特別是各種非異常觀測資料,以提升預報的精細化水平。還需要深化預測和被預報系統的不確定性認知,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概率預報產品。

總之,推進天氣預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我們從觀測、理論和技術方法多個方面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更準確、更精細和更有用的天氣預報服務,造福社會。

善待冬春氣候,促人文生態進步

面對嚴寒的冬春季節,我們既要用科技改善生產生活,也要用人文態度適應氣候變遷。推進天氣預報技術,是我們適應氣候、塑造環境的科技手段;而理解自然,尊重生態,則是我們塑造人文態度的內在追求。

寒冷的天氣固然給生活帶來不便,但它也培育出北方人勤勞耐勞的品質。臘月和春節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北方人用慶賀春節的積極心態來化解寒冷。這種信念和情感的力量,支持著人們渡過漫長的冬天。

當代人不應僅從工具理性和實用角度來看待氣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天氣的嚴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對生命和生態的尊重之心。科技進步應該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應違背自然規律造成生態失衡。

冬去春來,萬物生長。新春佳節鬧騰熱烈,萬家團圓共慶新年。寒冷的冬天一定會過去,生機盎然的春天必將降臨。我們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來扛過氣候變遷,從寒冷中汲取力量,迎接希望,這才是面對大自然變化的真正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