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佛陀釋迦牟尼的一生

2024-03-15國風

一、序幕

人間佛陀下兜率、入母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與涅槃的種種傳說,不僅僅對於篤信其真實性和神聖性的佛教徒們有著非凡的魅力,若從更深廣的意義上講,也是人類精神史和文化史上一件頗引人註目的大事。當我們越深入地觀察人類歷史,就越驚嘆於佛教對我們文明的塑造之功。它源自出生在今屬尼泊爾地方的一位聖者之心靈,而後遍及南亞次大陸,又成為十幾個世紀以來東南亞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形態。它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亞洲腹地廣袤的區域,乃至在伊斯蘭教全面興盛之前,幾乎將這片被中國的漢朝人和唐朝人稱為「西域」的廣闊疆土變成「佛國」。當它隨著商人的駝隊或貨船進入中國,整個東亞的文明行程被不可逆轉地改變了。翻開用漢字寫成的一卷卷歷史書籍,我們常常感嘆於圍繞它發生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最近的一兩個世紀,它又開始與西方文明互動,在歐美贏得了不少追隨者。當我們越來越對穿著僧袍、結跏趺座、進行冥想訓練的「白人」司空見慣的時候,或許更能深刻感受到一種「活著的傳統」的力量吧。

在我們試圖去談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佛教——或者更簡明地說,「中國人的佛教」——之前,或許需要回到故事的源頭,先了解佛陀的生平糊佛教在印度的歷程。

二、入胎

歷史上的佛陀出生在南亞次大陸的古代印度,根據現有的考古和人類學資料,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最原始的居民和現代印度人並不完全相同。事情發生在距今大概4000年之前,原本生活在伊朗高原的一群健壯的遊牧民族南下進入德幹高原,希望成為這片廣袤土地的新主人。最終,這群自稱高貴者(「雅利安」)的人,在他們神明的保佑下,在戰爭中獲得了成功。然而意味深長的是,他們的文化卻被被征服者深刻地改變了,正是這種文化混血使後來的印度文明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在這期間發生的故事神秘莫測,讓人浮想聯翩,而真相恐怕永遠塵封在時間裏了。如今,我們只能對這樣的事情嘖嘖稱奇:建立在「吠陀」經典思想上的這支雅利安人文化,似乎在一切方面都與中東波斯文化有意唱反調,甚至是經典的名稱;另一方面又與歐洲希臘羅馬文化呈現得同中有異。然而人類學家們似乎對他們三者人種上的同一性很確定。

無論如何,南亞次大陸出現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它有著自己的經典、神話體系、哲學思想、社會制度,以及學術傳統。這一切構成了佛教的思想背景。也許這樣說並不過分:歷史上的佛陀正是以重審和回應這一文明傳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覺悟到的真理。這一點,隨著本書的深入,會顯得越來越明晰且意味深長。

佛陀生平故事的最原初版本,散見於巴利文三藏和用混合梵語寫成的早期大乘經典中。而關於佛陀高貴一生最優美生動的記載則出自【佛所行贊】(Budd hacarita),偉大的詩人馬鳴菩薩憑借其出神入化的語言技巧和無以倫比的才智,以最雍容典雅的梵語詩歌為我們描寫了佛陀在人間的經歷。唐代高僧義凈在天竺遊學時,曾攬卷閱之,不禁「心悅忘倦」。今天,我們正是以這些文字為基礎,參考歷代高僧所轉譯的漢藏文獻,來了解佛陀在世間的八十個春秋的。

「佛陀」並不是佛教專用的詞匯,它其實音譯自梵語bud-dha,意譯是「覺悟者」。覺悟宇宙的真理,是古代印度智者們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們在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文獻中,也會看到「佛陀」這樣的稱謂,只不過該詞在他們那裏並不指一位叫悉達多的王子。與耆那教和一些印度教哲學思想相通,佛教有著無限的時間觀,更準確地說,只要一個人不達到覺悟,對他來講,時間就無始無終,無盡地向前延伸,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死輪回。於是,在凡人看來,佛陀並不止一位,在久遠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有無數的佛陀出現於世,啟發眾人。而我們將要談論的釋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在上一個佛陀燃燈佛示現涅槃後很久很久,新一任的佛陀即將覺悟,成就圓滿,這位菩薩將度過他成佛前的最後一生。在這之前,按照慣例,他化生在兜率天宮,為享受無限榮光和福祉的天神宣揚佛法,並等待機會,降生凡間。

最終,這位菩薩將自己的出生地選在了印度的伽毗羅衛城,他將成為該城統治者凈飯王的太子。一部巴利文文獻記載了這樣的故事:王妃,也就是未來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受孕的夜晚作了一個美妙奇異的夢,有四位優雅的天神將她的床榻擡至雪山,四位天神的妻子,為她沐浴更衣,然後請她安臥在金色宮殿中的神榻之上。此時一只高貴無比的白象從泛著金光的山頂走來,在床邊右繞三匝,進入她的子宮。

三、出世

在由梵文寫成的大乘經典【遊戲神通】中,我們發現了上面故事的後文,據說王妃將她的夢告訴了自己的丈夫凈飯王。這位國王便請了一位婆羅門來解夢。婆羅門宣布了一個讓他又喜又憂的預言:夫人會生下一位偉大的王子,這位王子要麽成為全世界的統治者,要麽將出家修道,覺悟真理,成為全世界的精神導師。很顯然,和真理比起來,我們的凈飯王更加熱衷政治,所以當他聽到預言,便決定全力促使第一件事發生,盡力避免第二件事出現。

摩耶夫人即將分娩時,途經藍毗尼園,扶著一棵無花果樹從右脅誕下太子。【遊戲神通】給我們講述了這位太子出生後的奇異舉動——他生而能行能言,先是向東方步行七步,說:我將成為眾善之首。然後向南步行七步,說:我將受到人天供奉。隨即向西步行七步,說:我為最初者,亦是世間無雙者,我將超脫生死。之後向北步行七步,說:我為眾人之尊。隨之向下七步,說:我將摧毀魔軍,熄滅地獄之火,甘露普潤眾生。最後向上七步,說:我將受眾生之仰望。說完這雄壯的誓詞之後,太子墜地啼哭,與平常的嬰兒一般無二。

凈飯王為初生的王子在藍毗尼園舉行了長達七天的慶祝典禮,並為太子取名「悉達多」(sidd hār tha),意思是「成就」。也就是在王子誕生的第七天夜裏,他的母親就離開人世,投生為天神。關於這件事情的緣由,不同的經典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說,生下偉大佛陀的母親,不適宜再享受人間的愛欲;有的說,是為了避免佛陀的母親看到兒子出家,以致心傷欲碎;有的則說,佛陀曾待過的子宮不應該再讓別的凡人使用了。

還有一件事情讓沈浸在得子喜悅中的凈飯王頗感憂心:阿私陀仙人竟然親自登門拜訪,見到太子後老淚縱橫,說自己因為太老不能親自看到太子修行成道,利益眾生,甚至還勸勉自己的外甥跟隨太子出家。這無疑讓國王深感困惑。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履行一個剎帝利的天職,成為一個偉大的統治者,國王必須阻斷太子出家修行之路。綜合各類經典的記載,國王的行動計劃大致分為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步,為王子修建「喜樂宮」、「妙喜樂宮」和「幸運宮」三座豪華的宮殿,營造人間天堂的氣氛。第二步,避免讓王子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大家一起努力讓王子永遠在快樂祥和的人造氛圍中生活。第三步,為王子物色並迎娶一位如花美眷,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這是一個看似完美的計劃,但我們的國王似乎唯獨忽視了一件事,那就是太子的靈性。巴利文獻【大事】有這樣的記載:有一次王子隨國王到郊外去參加勸農儀式,看到農人耕地,將一只青蛙從地裏刨出,這暴露在外的可憐動物很快被一條蛇吃掉,而一個頑童又將蛇捕捉。看到這一幕的王子深受震撼,世界真實而殘酷的另一面,像一道透過門窗縫隙的光射入他敏感的心靈。王子陷入沈思,遠離欲樂,修道之心,開始覺醒。

關於王子出家的因緣,一則流傳更廣的故事是這樣說的:王子乘著車夫駕的馬車在都城周遊,在一個城門外看到一個人韶華不再,身體佝僂,步履蹣跚,便問車夫,此等為何?車夫答道,這是個老人。太子又問,青春年少如我者,也會變老嗎?然後悲戚不已。又一次,經過另一個城門,看到一個人臥床不起,糞尿粘身,面容枯槁,便問車夫,此等為何?車夫答道,這是個病人。太子又問,健康強壯如我者,也會生病嗎?然後哀不自勝。又一次,經過另一個城門,看到一群人身著喪服,手擡棺槨,落寞緩行,便問車夫,此等為何?車夫答道,他們在為死者送葬。太子又問,生氣蓬勃如我者,也會死去嗎?然後黯然神傷。又一次,經過另一個城門,看到一個人身著袈裟,心神安泰,動靜自若,便問車夫,此等為何?車夫答道,此人修行,號為沙門。王子喜不自禁,連連稱妙,始知出家修道,為免除生死憂患之途。

這個故事生動有趣,富於深意,只是在不同的文獻中,細節稍有不同。在一部較早的巴利文文獻中,類似事件的主人公並非悉達多,而是過去時佛毗婆屍太子。然而無論如何,這個故事一代代流傳了下來,成為佛教教義中深邃而動人的組成部份。

經歷種種的太子,雖知自己身在福中,但也了解了這世間欲樂終有盡時,無有可眷戀之處,於是決定出家,尋求解脫痛苦、永獲安樂的方法。他瞞著父親,辭別妻兒,偷偷地讓仆從車匿備馬,連夜跑出宮殿,削長發,易身服,開始了他的靈性之旅。

四、成道

國王聽說他心愛的孩子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修行之路,十分掛念,便派遣五個侍衛前去尋找王子,並和他一道修行,暗中保護。

王子走進深林,找到在那裏修行的瑜伽師,和他們學習禪定,練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心識。王子智慧和能力超越常人,很快領悟了師父的修行要訣,日夜精進,功夫漸深;然而王子發現,即使深入到禪定境界,身心仿佛都消散在無盡的虛空之中,最根源性的痛苦也仍然未能消弭,真理的光輝依然被重重疑惑的烏雲遮蓋。於是他離開了師父,嘗試新的覺悟之路。

這一次他選擇苦行的道路,因為他意識到只有遠離愛欲才有可能獲得解脫,就像只有用幹燥的木頭才能鉆出火來。他決定遠離一切愛欲之水,放棄安居、洗浴、睡眠,一天只吃最低限度的食物以維持生命。然而當他遠離了一切令身體安泰之物後,卻並未得到心靈安寧的喜悅,他感到疼痛、恐懼、疲憊,最後是麻木。王子又一次意識到自己走上歧路。這時,他回想自己年少時沈思冥想的奇妙體驗,意識到深入思考所獲得的智慧可能才是領悟真理的關鍵。於是他放棄苦行,洗滌身上的泥垢,接受了一位牧羊女貢獻的乳糜,開始新的嘗試。

五位前來保護他的王宮侍衛此時已經是真正的修行人了,他們看到王子放棄了堅持數年的苦行,心生輕慢,於是決定離他而去。

然而王子並未難過,因為他相信自己選擇的道路。他來到尼連禪河邊一棵菩提樹下,盤腿而坐,修習止觀,發誓若不覺悟,絕不起身。

據說,當太子開始冥想時,眉間放出道道光芒,射向四面八方,眾多天神都來頂禮這位未來的佛陀。然而魔王的宮殿卻在劇烈地震動,他心生恐懼,無法安享自己的王位,於是帶領自己的大軍前來進攻。

一場曠古未有的大戰,在這位安坐在菩提樹下太子的心中上演。魔君向太子投擲出各種駭人的武器,風雨雷電、電光火石在太子的頭頂發出震耳欲聾的巨大轟鳴,向他襲來。太子安然而坐,心情平糊,用智慧觀照,於是這些駭人之物皆變成朵朵清凈蓮花,頓時漫天花雨。

魔王此時率領自己的十支魔軍主力開始進攻了。太子面對列隊的大軍,說道:我認得你們。愛欲是第一支軍隊的名稱,第二支是憂惱,第三是饑渴,第四貪婪,第五為昏沈,第六叫怯懦,第七支疑惑,第八支偽詐,第九支是貪圖名譽,第十支為自贊毀他。魔王,你利用他們來攻擊我,我卻認得他們。我怎麽可能屈服於你呢?魔軍聞言,頓時丟盔棄甲,四散奔逃,消弭在太子堅定的信念之下。

魔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派遣自己的三個女兒——喚做「愛欲」、「愛悅」和「愛樂」,誘惑太子。而太子不為所動,身心安泰,魔女剎那間化為虛空。魔王黔驢技窮,只得銷聲匿跡。

太子此時安住於自己內心之中,遠離各種憂擾,安靜地思考和觀察,心生喜樂。然後他輕輕放下觀察和思考的念頭,只留輕安的喜樂在心間。接著,他又讓心漸漸從喜樂的感覺中超脫,達到內心純粹的平靜,此時,本身具足的智慧之光漸漸開始顯現。最終,他的心不再被任何東西束縛,因為心和束縛它的煩惱已經全部顯現出本來的面目:原來它們皆是無上的智慧呀!此時太子身心通透,輪回之輪在他眼前現其全身,也就是在那一瞬間,輪回之苦變成解脫之路,煩惱之障變為般若之光,無明之惑變為法身之德。世間與超越世間一切事物的本質、現象和作用一一被他領悟,再也沒有什麽使他困惑進而痛苦了。太子覺悟了,涅槃了,成為了佛陀。

五、弘法

太子是在菩提樹下端坐的第七天,當啟明星升上天空之時,成為佛陀的。據說,當時,佛陀沈浸在覺悟的喜悅中,久久不願出定,打算就此進入無余涅槃的境地。這時梵天等諸位天神齊來向佛頂禮,請求佛陀悲憫世間的眾生,演說戰勝痛苦獲得極樂的無上妙法。佛陀輕嘆,我所領悟之道甚深微妙,恐怕世間人終難領會吧。然而梵天等再三請求,佛陀終於決定在世間弘法。

關於佛陀最初所說之法,大小乘佛典的記載頗為不同。在恢弘壯闊、美妙絕倫的大乘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佛陀初成佛果,進入「華嚴藏海」的深妙境界,世界的全部真相在其面前展開,真理與智慧合而為一。這時梵天請法,佛陀便向在場的無量眾生,宣說自己領會的終極真實。然而如同朝陽初生,只能先照耀萬仞巨峰,平原谷地還都隱沒在暗夜的清冷中,佛陀此時所說的佛法,只有已經修行良久獲得了極高智慧的大菩薩們能聽懂,這些菩薩們沐浴在真知的陽光裏,如癡如醉。然而,那些修行不夠、智慧還未成熟的小乘聖人和凡夫,卻如聾似啞,完全不知佛之所雲。佛陀非常哀憫這些眾生,便從座而起,開始了他在人間的弘法歷程。他決定先去鹿野苑向曾經拋棄他的五個侍衛說法,當然要從簡單易懂的部份開始說起。

根據大部份巴利文經典,佛陀最初的說法地點便是鹿野苑,此地在如今的印度還留有遺址,為世界上所有佛教徒所虔心朝拜之地。

當佛陀找到那還在苦苦摸索解脫之路的五個人,便對他們說,來聽我講吧,我已經覺悟了,接著對他們宣講了四聖諦:

首先是苦諦,當我們未達到覺悟,生命時刻都沈淪在痛苦中,生、老、病、死,無一不伴隨著淚水,而在我們的人生中,還常常要與所愛的人分別,與所憎恨的人糾結,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此外還不得不時刻承受欲望和無聊的折磨。

第二是集諦,痛苦來自對真理的無知。我們總將無常之物看作常住不變,將沒有本質的東西看作本質,然後用盡力氣去追逐這些讓我們須臾感到快樂的東西,對它們貪戀無比,因此做下種種錯事,自食惡果。當「無常」最終證明它的偉力,我們便深陷痛苦。

第三是滅諦,因為痛苦有原因,所以當我們對癥下藥,消除這些原因,痛苦就能熄滅,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消除我們的無知,以及由無知所產生的貪愛。

第四是道諦,佛法無非就是指示你們真正遠離痛苦,獲得安寧和快樂的道路。概括地講,你們應該實行「八正道」: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聽完這些道理,那五個修行人,仿佛在沙漠中得了甘露,在迷茫中看到了回家的道路,頓時對佛陀感激涕零,決定以佛陀為師,成為僧人。就在那一刻,在我們的世界上,有了佛,有了佛所講的法,有了修行佛道的僧團。後世的佛教徒們也就有了自己真正的皈依處。

在此後的幾十年裏,佛陀在印度四處遊化,宣揚佛法,完善僧團制度,對不同根機的人宣說不同的通往解脫的道路,直到八十歲那年,在拘屍那婆羅的兩棵樹間枕手而臥,示現寂滅,走完了在人間的一生。

人們因為受了他智慧的恩澤,無比尊重和敬仰他,便稱他做「釋迦牟尼」,意思是「出自釋迦族的如意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