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蒲劇名宿張盛義

2024-03-15國風

張盛義飾【殺驛】中的吳承恩(資料圖)

「蒲劇四大名須生」之一的張盛義,是稷山縣馬家巷娃娃蒲劇戲班培養的高足弟子,從小登台演戲,歷時50多個春秋。他以執著的精神和蒲劇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生動感人的舞台藝術形象,使觀眾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晚年,他言傳身帶,培養了眾多年輕新秀。張盛義為蒲劇事業奮鬥了終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苦難童年

張盛義祖籍河南南陽市。20世紀一二十年代,由於連年天災,莊家歉收,當時的反動政府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土豪劣紳欺詐剝削,萬般無奈下,他的父母帶著他哥哥、姐姐和年幼的他,逃難到山西芮城。因舉目無親、無處安身,他們只好借宿破廟之中,生活無著,難以糊口,經常挨饑受凍。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父母只得將寶貝女兒給人,換了一鬥豆子。在芮城待不下去,他們又漂泊流落到平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哥哥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兵,父母親一連失去兩個子女,思慮成疾,不久相繼去世。張盛義從此成了父母雙亡、與哥姐天各一方的孤兒。

在無依無靠的窘境中,張盛義只得自尋生路,給一家財主放羊,每天早出晚歸,冒著嚴寒酷暑,還受到財主的辱罵和責打。忍無可忍的他只好離去,流落街頭,行乞討飯。他跑到稷山縣後,被人販子騙賣到剛剛成立不久的馬家巷娃娃蒲劇戲班,當時他才12歲。

發奮學戲

馬家巷娃娃蒲劇戲班成立於1932年,出資人是馬家巷馬小彥,承班人是南陽村蘇甲科。張盛義進戲班時,戲班剛成立,正在稷山縣城稷王廟招收學徒。戲班管吃、管住、管衣服,這樣一來,張盛義不再發愁吃穿住。加之承班的師傅們雖然管理很嚴格,但對學生很愛護、很關心,使他這個孤兒感受到溫暖。為了生存,他走上了學習戲劇藝術這條路。

戲班裏有幾位頗有名望、藝術造詣很高的老師,包括花旦旺兒老師,醜角劉茂魁、庚娃師傅,生角元兒老師等。各位老師精湛的技藝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張盛義,讓他對蒲劇藝術逐漸產生了熱愛。於是,他勤學苦練、發奮上進,決心要在蒲劇藝術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

班主讓他學須生,元兒師傅是他第一位指導老師,教他認真練習基本功。天未亮,他就悄悄起床,到外面吊嗓子,練功架,學唱腔,念道白;晚上別人睡覺了,他在燈下用心背台詞,一年四季,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勤學苦練,他須生的扮相、道白、唱腔、功架都像模像樣。老師們誇獎他是塊演須生的好料,有培養前途。

其間,他先後學會了【香山寺】【渭水河】【全家福】【罵關】【鬧堂】【殺廟】等戲。每次演出,都博得老師的好評和觀眾的喝彩。一次在陜西韓城演出時,當地一個村莊預定馬家巷娃娃戲班和楊老六戲班唱對台戲,張盛義的須生戲首選為對台的劇目。後來,楊老六打聽到是張盛義出場對決,擔心自己的戲班輸給娃娃戲班,找借口推辭不比了。馬家巷娃娃戲班的演出,可以說遍及晉南各地及本省其他一些地區,甚至還涉足外省。

在此期間,張盛義結識了一批學有所長的師兄弟:醜角吳永盛、花旦王萬華、生角鮑兒、青衣田英選……他們互相搭檔,互相激勵,相互幫助,共同上進,更加堅定了他獻身蒲劇藝術的決心。他的師兄弟後來也都成為晉南各蒲劇團的頂梁柱。

馳名四方

張盛義不僅在觀眾中有廣泛的影響,而且在一些劇團中也被刮目相看。當時,河南省靈寶縣有一個蒲劇團看上了他,幾次三番請他加入該團。進入靈寶戲班後,他承擔須生的主角,一些重要戲都由他擔綱,相繼學演了【太和城】【老人圖】【未央宮】【古城會】【五雷陣】等。他演出的劇目越來越多,戲路越來越寬,靠架戲、軟衣戲、身份戲都能上演,演出水平也越來越高,功底紮實、嗓音動聽、韻轍優美、道白清楚。每演出一場戲,都得到觀眾的贊賞和好評,甚至一些地方的觀眾指名道姓要他演出。此時,他在觀眾中已享有很高的聲望。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輾轉來到西北,在西安、蘭州、宜川等地相繼演出【牧羊圈】【出棠邑】【雁塔寺】【春秋筆】【拾萬金】【巧團圓】【盧溝橋】【大劈棺】等優秀傳統劇目和以宣傳抗日為內容的新劇目。他的唱腔字正腔圓、表演形象逼真,翅子、梢子、髯口、靴子各種功法俱佳,名震西北一帶,贏得觀眾交口稱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盛義被調入原臨汾縣蒲劇團。他隨團先後在本省和河南、河北、內蒙古、陜西、青海、甘肅等地進行巡回演出。除了擔任主要角色外,他還為劇團排導了【白蛇傳】【花木蘭】【陳妙常】【滿江紅】等歷史劇和現代劇,並整理了傳統劇目【鳳儀亭】和【拾玉鐲】。這兩出戲在1957年參加晉南專區戲曲會演時,曾獲得劇本、導演二等獎。在流行蒲劇的地區,觀眾把張盛義同閻逢春、張慶奎(十三紅)、孫伯友合稱「蒲劇四大名須生」。張盛義曾滿懷深情地說:「稷山是我第二故鄉,我在戲劇藝術上之所以能夠獲得一些成就,是馬家巷娃娃戲班為我打好了‘底三板’,戲班的師兄弟們,就像我的親生兄弟一樣。」

培育桃李

張盛義不但自己演戲、改編劇本、導演排練,還為劇團培養了許多青年新秀。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嚴肅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茍的作風,指導、幫助、鼓勵和扶持年輕同誌。他曾為臨汾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如韓長玲、李秀蘭、景維蓮、趙翠雲等,他們演出的劇目,觀眾贊不絕口。他們在戲劇藝術上能取得一些成就,滲透著張盛義的心血和汗水。

1974年,臨汾縣在汾西劉村成立了一所戲劇學校,張盛義被聘請為該校老師。他不辭辛苦、言傳身教,對各行當的演員,從手眼身法步和唱做念打舞等基本功開始訓練,一招一式傳授學生。嚴師出高徒,在張盛義的認真指導下,戲校成立第一年便排出現代劇【杜鵑山】【智鬥】【談家史】【渡口】等折子戲,在臨汾連演幾十場,場場觀眾爆滿,好評如潮。不久,又排出【紅色娘子軍】【楊開慧】【八一風暴】等大型現代劇目,在臨汾和晉南其他一些地方連續上演多場,後應邀赴省城太原演出兩個多月,轟動古城並州。

隨後,張盛義又率先指導排演【逼上梁山】【十五貫】【遊龜山】等古裝戲。張盛義不顧年邁體衰,為學生示範表演,還親自登台為學生示範演出。在他的辛勤指導下,戲校相繼排演出【雛鳳淩空】【白玉樓】【港口驛】【火焰駒】等優秀劇目。

在戲校期間,他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如郭澤民、李榮、童保生、楊建功等,解決了蒲劇演員青黃不接的問題。

1982年,張盛義從事蒲劇舞台藝術50周年之際,著名評論家李春芳先生和戲劇界一些名家熱情撰聯為他祝賀:

「德隆望重,身處梨園五十載,為菊部哲人;技高藝精,歷經蒲壇大半生,是伶界名宿。」

「從小登台,聲貫豫陜,嗓音宏,韻轍美,殺驛、放飯拿手戲,為觀眾叫絕;青年盛名,譽滿晉南,功底厚,戲路寬,靠架、軟衣身份戲,使行家稱贊。」

「品德高尚,身處梨園五十載,做人處事能潔身自愛,都道盛義正派;藝技精湛,歷經蒲苑大半生,做戲授徒敢奮發創新,齊贊老張路真。」

「翅子功,梢子功,髯口功,靴子功,門門到家,把承恩的忠義,況鍾的剛正,表演得淋漓盡致;靠架戲,軟衣戲,身份戲,雜耍戲,出出路真,將春登的孝道,雲山的沈著,刻畫得入骨三分。」

這些楹聯是對張盛義藝術人生的最好總結和絕妙寫照。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