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青評論:文科是「無用之用」?偏見與標簽需要打破

2024-08-18辟謠

隨著2024年高考塵埃落定,「文理之分」再次成為社會關註焦點。其中,文科生群體的現狀與未來,引發了不少爭議性的討論。在這個資訊爆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文科似乎被一些人貼上了「無用之用」的標簽,其價值也受到不少質疑。在這一背景下,不久前,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如同一股清流,為我們重新審視文科的意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角度。

當前,大學中的文科教育確實面臨著諸多挑戰。部份學校文科專業課程設定專業性不足、教學內容與時代脫節、就業前景相對趨弱,都使得文科生在校期間不得不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績點、準備考研或考公等「出路」上。這種現實壓力,加劇了文科生的焦慮與迷茫,也讓文科無用論」有了滋長的土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科無用」,問題何在?

文科生面臨就業難題,很大程度上源於社會需求與文科教育培養規模之間的不匹配。過去幾十年裏,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率快速上升,不少高校紛紛增設文科專業,以期滿足社會對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然而,這一過程中,部份院校未能充分考量社會需求與學科發展的長遠規劃,導致文科人才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過剩現象。加之現代社會對技術型、套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文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相對「乏力」。值得註意的是,這並非文科獨有的問題,即便是曾經備受追捧的「生化環材」等工科專業,在特定時期也會面臨類似挑戰,以至於被部份學生戲稱「四大天坑」,這反映了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動態調整難題。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文科教育若不能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最佳化課程設定、創新教學方法,便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當前,部份文科專業存在培養手段過時、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與業界聯系不夠緊密等問題,導致學生所學難以有效轉化為職場競爭力。比如,隨著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許多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在培養手段、教學內容以及與業界的聯系上,卻顯得相對滯後和脫節。部份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課堂講授和理論學習的模式上,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和案例教學。這種滯後性不僅限制了文科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也削弱了文科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因此,加快文科教育轉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也是破解文科「無用」困境的關鍵之一。

公眾對文科教育的認知,有時會局限於表面現象,如將中文系等同於「培養作家」。實際上,文科教育的目標遠不止於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更在於透過人文知識的傳授與熏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這些能力對於個人成長、社會進步乃至文明傳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倘若僅以功利化的視角審視文科教育,便容易對其產生誤解與偏見,進而形成「文科無用」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的文科教育應該學什麽?

文科教育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面向未來,文科教育的價值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顯得愈發重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數據處理的能力,更需要穿透數據迷霧、洞察事物本質的智慧。文科教育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正是應對復雜多變社會挑戰的關鍵。正如朱國華所說,「文科的學術訓練核心是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我們分析復雜文本、數據或社會事實的能力,讓我們對那些視為當然的觀念提出質疑,甚至把自己也納入被質疑的物件,也就是鼓勵自我反思,它要求我們從多元視角加以思考,尤其讓我們關註事物的倫理維度。」無論是政策制定、文化傳播,還是國際關系處理,都需要具備深厚人文素養和廣闊國際視野的人才來引領和推動。

在人工智能AI日益普及的今天,文科教育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AI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機器能夠處理大量重復性和低層次的資訊處理工作,從而釋放出人類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更高層次的思考和創新。文科教育應當積極擁抱這一變革,利用AI技術最佳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文科教育也應關註AI倫理、數據私密等新興議題,培養學生在技術時代下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

在社會高度分工的今天,傳統人文學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機遇也總與挑戰相伴相生。一方面,傳統學科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包括課程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跨學科融合的探索等。透過引入跨學科視角和新興技術工具,傳統人文學科可以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傳統人文學科也需要堅守其核心價值與使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人性、道德、文化等問題的深入探究與反思始終是文科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堅守這些核心價值與使命,文科教育才能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舉例而言,中國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歷史悠久,技法獨特。然而,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傳統國畫也面臨著如何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如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等挑戰。在高校和藝術教育機構中,國畫課程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和技法教學,而是引入了更多現代元素和當代社會議題。例如,鼓勵學生以現代城市景觀、社會現象為創作主題,用國畫的形式表達個人見解和情感。采用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將國畫與其他學科如文學、歷史、哲學等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欣賞國畫作品。同時,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如數碼繪畫軟件、虛擬現實技術等,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互動的學習體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科該怎樣變得「有用」?

文科生該怎樣變得「有用」?除了常見的卷績點保研、考公考編等路徑外,文科生其實還有更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比如,在文化與藝術管理領域,相關工作通常要求良好的審美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而在媒體與傳播領域,傳媒行業對具有優秀寫作、編輯和溝通能力的文科生也有不小的需求。又如公共關系與市場行銷、旅遊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都需要具備強大的知識儲備與思辨能力的人才。對文科生而言,未來的出路多種多樣,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所在,並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就本質而言,破解「文科無用論」的關鍵,不在於追問「文科到底有沒有用」,而在於回答「高校應該培養、年輕人又需要成為什麽樣的文科生」。高校應對文科教育多下功夫,結合社會趨勢對現行教育機制作出進一步改革。比如,江西理工大學開設了「工業基礎與現代制造業概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概論與套用」等創新課程,鼓勵文科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這樣的課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促進了文科與理工科的融合。同時,該學校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采用數碼化教學手段,該學校外國語學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外語數智知識圖譜,為學生提供個人化的學習內容和智能診斷評價。這種數碼化教學手段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抱怨歸抱怨,如果有人真心認為文科毫無用處,無疑是短視且片面的。在績效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往往過於關註眼前的得失和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和個人成長。文科教育恰恰能夠培養人們批判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幫助人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視角去看待世界,這種能力在任何時代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青年人才既需要科學精神,也應富有人文素養,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共同努力,打破偏見,撕掉「標簽」,讓所有年輕人都能在自己選擇的人生賽道上跑出「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