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青銅扭頭跪坐人像 破除「外星文明」猜測

2024-08-21辟謠

青銅扭頭跪坐人像(來源:三星堆博物館公眾號)

7月27日,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黎海超來到廣州開展【探秘三星堆青銅器】的主題講座。黎海超同時也是三星堆遺址祭祀區5號、6號、7號坑的發掘負責人,不少人親切稱他為「坑長」。而在此次講座前幾天,「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剛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此次展覽展出三星堆遺址出土青銅器、金器、玉器等文物50余件,其中90%以上的文物屬首次亮相。

三星堆此次「上新」受到了廣泛關註,在講座結束後,記者采訪了黎海超,圍繞三星堆「上新」成果、跨坑對比、AI技術修復等方面展開了對話,盡管還有不少問題的答案仍在探索中,但正如黎海超在講座最後跟觀眾互動時提到的那樣:「神秘的三星堆有更多謎題,等著大家一起解答。」

青銅器「上新」意義重大 「玉石器作坊」幫助還原城市面貌

青銅扭頭跪坐人像、青銅面具、青銅神樹、青銅尊……本次「上新」中,青銅器仍舊是最引人註目的類別之一。

黎海超強調,其中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在學術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不少人在看三星堆的青銅面具時,發現大都是一些縱目人,眼睛非常誇張地凸到外面。部份人會推測這面目神似外星人,所以得出‘三星堆文明是外星文明遺存’的結論。」黎海超認為,正是這組文物,破除了所謂「外星文明」的猜測。

他指出,大家經常討論的三星堆面具原本就不是描繪人的形象,面具本身有誇張表現的成分。而這次「上新」所展出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恰好是一個非常寫實的人臉,黎海超在寫文物報告時采用「極強的負重感」的表述來形容該青銅人像的表情。「這個器物很重要,在三星堆裏面非常少見。從外觀看,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境內人種形象,刻畫清晰,也側面說明三星堆的人群團性。」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訊息,此次新出土的文物還包括玉石器原料、坯料、廢料、殘片、成品,形成早期手工業較為完整的鏈條,專家初步判斷新發現為玉石器作坊。黎海超告訴記者,這個新發現對於弄清楚三星堆本來的面貌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研究古代的城市,需要弄清楚各個區域的作用,哪裏是宮殿區,哪裏是墓葬區,哪裏又是作坊。現階段,我們知道了玉石器作坊在哪,那麽下一步就是逐步還原整個城市區域,不過這仍是個漫長的過程。」

此外,此前在3號坑出土的金面具也經過了清理、復原等工作,在此次修復成果展中展出。黎海超也曾參與5號坑金面具的挖掘工作。他表示,此類器物的用途仍是個謎。「盡管我們在發現的時候,有些金面具是套在青銅人像上,但這裏存在一個問題,青銅人像本身就是金燦燦的,又在它表面蓋一層金色的面罩,是不是有種‘多此一舉’的感覺?現在我們仍沒有答案。」他認為,三星堆的發現到目前為止仍只是冰山一角。

黎海超來廣州開主題講座。

跨學科考古+跨坑拼合修復 發揮人力和AI各自的優勢

此次展覽還公布了2號青銅神樹數碼化復原成果。黎海超在講座中也提到了青銅神樹的制造工藝。「青銅神樹並不是一次性澆築出來的,神樹上面的樹枝和小鳥都是分開制作,後面再用古代的技術連線起來,就像拼積木一樣。」他解釋道,這個結論並不是透過表面觀察得來的,「我們是對殘件做了CT掃描,發現這種連線技術很厲害,在和三星堆同時期的商王朝都沒有發現同樣的技術。」

黎海超一直認為,考古本身就是多學科交叉的。「考古=人文+科技,我們會用到很多自然科學的方法,比如青銅器研究我們會用到X光機、工業CT,透過透視的方法了解其情況;也可以用材料學角度去看青銅器本身的組織形態。」

他表示,目前人們看到的青銅神樹只是一個主體構架,還不是完整的復原。「青銅神樹在挖掘的時候其實是被斷成成百上千塊的碎片,分散在不同的坑裏。事實上,三星堆很多器物都是被打碎分散在不同坑裏,器物修復是需要‘跨坑拼合’的。」

三星堆的特別也體現於此。「我個人認為,祭祀坑裏有些器物是被有意識打碎並分散埋葬的,所以我們在三星堆做器物修復,首先是把坑裏的東西挖掘出來,清理完之後再全盤整理,而不只是以坑為單位去整理。」黎海超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這種修復方式相比傳統修復會更加困難:「比如有一些器物是被打碎的,其斷裂插口會變形,在進行拼合時就很困難;不僅如此,如果器物有焚燒痕跡,插口完全燒變形了,那麽在拼合期間難度就會更大。所以現在我們也在考慮,將來能不能透過一些其他方法,比如根據科技分析成分,或者根據紋飾風格來進行拼合。」

對於科技的運用也是重要考量之一。黎海超稱,現在三星堆整體的工作量仍然很大,因為有上萬件器物需要整體打通去拼合。「這是一個空前的挑戰,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跟騰訊數碼研究院合作,想利用一些AI數碼技術去做拼合。」

但這種AI拼合還處於前期試驗階段。「目前我們只能用拼合難度相對較低的碎片來做試驗。但我個人覺得難度還是挺大的,尤其還涉及效率問題。」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黎海超認為還是人為拼合的效率更高一些,「我認為沒有必要為了技術而技術,要發揮人和AI各自的優勢。」

考古需求證也需想象力 「將來還有很多重頭戲」

今年35歲的黎海超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目前最年輕的教授,他認為考古既需要求證,也需要想象力。「我會讓自己進入類似於穿越的狀態,有時候我就會坐在某個坑的旁邊思考,如果3000年前我在這裏參與祭祀之類的活動,這裏到底會發生什麽、為什麽這些東西會碎掉等等。考古是一件需要想象力的事情,但與此同時也需要我們去做求證,用科學的證據結合考古科技來分析復原。這是一件特別有吸重力,也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三星堆此前出土的明星器物之一——龜背形網格狀器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網友調侃其為「燒烤架」,而負責該器物發掘的黎海超傾向於稱它為「月光寶盒」。盡管目前還未探尋出該器物的用途,他猜測這或許與洪水祭祀有關,「這種青銅網格狀器物容易讓人聯想到竹籠石治水。」

黎海超告訴記者,在挖掘這件器物的背後是一個「驚喜不斷」的故事。「當時我正在坑上做記錄,突然有個同學說自己發現了一個青銅網格狀的器物,我立馬覺得這肯定是一個突破性發現,因為此前發掘的青銅器裏面並沒有網格狀器物,這一定是一個可以改變三星堆器物歷史的重要發現。」黎海超團隊花了很多功夫對其進行清理,而在出土時又發現另外一個驚喜:「我們將其挖出來時,發現它的底下還壓著一個黃金面具,以及一些其他的青銅器。」

在網絡上關於三星堆的資訊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天馬行空的解讀,而類似於「不敢再挖掘」的傳聞也有一些,但黎海超指出,事實上挖掘工作一直未停止。他提醒,網上有些資訊是不利於公眾了解三星堆的,大家還是需要慎重看待,甄別資訊來源。

他表示:「三星堆遺址面積大約12平方公裏,現在我們已經挖了2萬平方米左右,這也意味著,三星堆雖然已經有了大量發現,但將來還有很多重頭戲。」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慧琪、程依倫(除署名外)

來源: 大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