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張愛玲【流言】:「在現實的社會裏,我等於一個廢物」

2024-08-25辟謠

有些人到處看風景,有些人自己就是風景。

上個世紀,張愛玲就是上海灘的一道風景,她的文字,驚艷了許多人,她一身旗袍喊著出名要趁早,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讓無數人驚訝。

她寫傳奇的故事,寫著寫著,自己就成了傳奇。

她的愛情是傳奇,她緊閉的大門被胡蘭成敲開,連同她緊閉的心扉一起敲開,從此便只顧愛,不管是不是低到塵埃裏去。

然而,涼薄之人,怎能偕老,她終究被負了,只能感嘆,從今往後,我將只是萎謝。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說「在現實生活裏,我等於一個廢物。」

她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才學會補襪子,怕上理發店,怕見裁縫,學不會針織活,還是路癡,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著驚人的愚笨。

我們讀她的書,總能感受到一種清冷的孤寂,在【流言】裏,這14句話,大概也會讓我們看到張愛玲眼中人生的某些蒼涼。

01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想一想,一件精美的衣服,多麽讓人歡喜啊,可是,你湊近一看,上面爬滿了蚤子。

衣服讓人歡喜,蚤子就讓人難受了,你穿著這美麗的衣服,就得承受這蚤子的啃咬,終究是讓人難受的。

然而,仔細想想,生命不就是這樣嗎?

它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充滿希望,它會開出人間最美的花,結出人間最美的果,它讓人歡喜,讓人感動。

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這無可置疑。

可是,你可曾凝視過生命?疾病在裏面產生,醜惡也在裏面,庸俗在裏面,死亡在裏面,謊言和欺騙在裏面,壓迫和束縛在裏面。

這些東西,是不是讓人難受?

很難想象,這是十九歲的張愛玲說出來的話。

可是,假如我們知道了張愛玲的某些經歷,大概我們也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張愛玲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豪門,她目睹過真正的豪華,然而這豪華背後的某些東西,也讓她早早經歷了。

張愛玲的父親,是沒落的貴族公子,靠著祖傳的資產,遊手好閑,抽大煙,家產一點點敗完,跟妻子的感情,也一點點被消耗完。

張愛玲才幾歲,母親就拋下她,出洋了。

此後,她一次次被拋棄。

後來,父親給她找了一個後媽,張愛玲的苦日子也就來了,她曾被父親關在屋裏許久,想方設法才逃了出來,跟父親的感情,也似乎耗完了。

她跟母親生活,可是母親喜怒無常,經常因為錢的事情,說張愛玲就是一個大拖累。

本該溫暖的親情,卻充滿著涼薄的味道。

她不否認生命的好,卻也看到了這好中的壞。

你說,一件爬滿了蚤子的精美袍子,是穿,還是丟?

為了美,她選擇穿著。

02

個人與環境感到和諧,是最愉快的一件事。而所謂環境,一大部份倒是群眾的習慣。

有句話說,我們那麽努力,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這裏說的世界,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無可救藥地被環境影響著,塑造著。

大多數人更是被塑造得跟周圍的環境一樣,然後就真正自由和諧了。

就是說,「人與環境感到和諧」,你接受這個環境裏所有的東西,覺得它本該如此,什麽都不需要改變,就是最好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跟環境達到這種和諧,他一定會活得很輕松愉快。

然而,這也是很難的事情。

一滴水溶於大海是容易的,可是一個人要徹底溶於環境,是不容易的,因為所謂環境,「 一大部份倒是群眾的習慣。

要讓個人習慣服從於大眾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徹底放棄自我隨波逐流的天賦的。

但是放心,個人在環境面前,是弱小的,終有一天,我們會學會和諧的。

03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人生無常,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個先來。

人生很短,更要命的是,在這很短的人生裏,還很苦。

要是苦有盡頭,也還好,熬過去了就好,關鍵是,苦還沒盡頭,就這麽沒完沒了,啥時候看你不爽,就給你來一下子。

在這短暫的人生裏,大家都想活得快樂一點,活得好玩一點。

然而,很多人不僅想自己活得快樂,還想從別人身上得到快樂,他們八卦,向別人的私生活裏偷偷看,想找到快樂的源頭。

張愛玲諷刺地說:

為什麽我們不向彼此的私生活裏偷偷的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沒有多大損失而看的人顯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悅?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

計較些什麽呢?

生命那麽短,苦難那麽長。

張愛玲不是一個喜歡為自己辯解的人,她作為作家,被誤解也好,被罵也好,她都總是做自己的事。

就連她的感情,也被很多人詬病,但她也只是很酷的回了一句,大概就是,感情是個人的事情,除了對父母,她不需要對任何人剖白。

人生太短了,計較太多,浪費的反而是自己的生命。

反正時間就那麽多,你花時間和別人較量,和別人計較,留給你自己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

如此,你還願意做一些無謂的解釋?去計較一些本不重要的事情嗎?

04

偉大的音樂是遺世獨立的,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屬於超人的境界,惟有在完美的技藝裏,那終日紛呶的,疲乏的「人的成分」能夠獲得片刻的休息。

每次看有關蘇格拉底的故事的時候,他總是會為一個行為感動。

蘇格拉底走在鬧市裏,看著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這位經常赤腳穿同一件衣服的人,由衷地感嘆說:

這麽多東西都是我不需要的啊。

他沒有多少物質,然而,面對那麽多物質,他看到的是自己的不需要,因為他自身已經足夠豐富。

物質對於他來說,夠用就行,其余的,都是多余的,都是不需要的。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街上都有很多很多東西,還有很多撩撥人欲望的宣傳語,更有一些商家,打著做自己,愛自己的名義,去賣自己的東西。

仿佛你不買,就是沒做自己,不買,就是不愛自己一樣。

張愛玲說:

櫥窗的作用不外是刺激人們的購買欲。

現代都市居民的通病據說是購買欲的過度膨脹。

想買各種不必要的東西,便想非分的錢,不惜為非作歹。

恰因如此,我們才需要一些偉大的東西,去和一些偉大的靈魂對話,讓自己從這種庸俗裏走出來,看看另外的世界。

哪怕我們看完之後,依然只能低頭走自己的路,但至少,曾看到過不一樣的東西。

愛因斯坦說:

更多的物質和錢財,並不會讓人生活得更好,並不能促進人類的發展,金錢只能滋生人們的自私自利,而只有以那些偉大而純潔的人為榜樣,才能高尚的思想行為的產生。

05

一個人,做他自己份內的事,得到他份內的一點註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是做不動了,也就被忘懷了。社會的記憶力不很強,那也是理所當然,誰也沒有權利可抱怨。

記得有個關於死亡的說法,說人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當我們放棄成長,從此按照往日的習得,活在舊日的認知裏時。

這一次,我們的靈魂死了。

第二次是我們失去生命特征,身體死亡。

第三次是當我們徹底從別人的記憶裏消失的時候,這一次,是徹底的死亡。

一個普通的人,他活著時,人們會註意到他所作的事情,會註意到他的所作所為。

燈他做不到這些事情了,他從一部份人的記憶裏消失,比如他的老板,他的上司,他們會很快就將他忘記。

等到他死了,除了他的親人朋友,這個社會根本就不在意什麽。

所以,我們何必那麽在意別人的看法?對於這個世界的大部份人來說,我們跟空氣沒啥差別,就算你湊到他前面,他也只是呼吸一下,然後就走過去了。

做好自己就行,我們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用管別人怎麽看。

06

中國的一切都是太好聽,太順口了。固然,不中聽,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公開講,很多父母最愛問孩子一個問題:「這有什麽用?」

我會彈巴哈了!這有什麽用?

我在想太陽為什麽會燃燒!這有什麽用?

我會辨認熊的腳印了!這有什麽用。

說到這個,蔡康永萬般慶幸,他沒被父母問過這個問題,他的父母經常問他的就是:「漂不漂亮?」「喜不喜歡?」「好不好吃?」

蔡康永說:

「我的成長,讓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大都沒有什麽用:愛情,正義,自由,尊嚴,知識,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經得起反復的追求。」

其實,這裏所說的有用,就是說,能不能賺到錢,能不能獲取物質。

所以,越是有錢的人,越是有用。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有用。

張愛玲也說:

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 」。

我覺得,人不能一味求有用,也不能絕對地追求無用,我們應該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既可以向做走進有用,去獲取生活需要的物質,過一種舒適的生活,也可以向右跳進無用裏,去做一些無用的事,滋養自己的精神和靈魂。

只求有用的,都是俗人。

但只求無用的,都是死人。

07

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幹的事。

社會上總存在一些讓人焦慮,讓人受到壓迫的東西。

比如,你身邊的人都在努力賺錢,首付,買房,買車,結婚,似乎只有為了這些去做事,才是幹正經事。

然而,你看那些一心追求這些東西的人,沒一個有趣的。

恰如張愛玲說的:

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幹的事。

梁文道也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張愛玲說的「不相幹的事兒」,大概也就是梁文道說的無用之事吧。

在這個世界上,有用,能讓我們活著。

然而,無用,卻能讓我們活得有趣,讓生活不僅僅是生存,還有一些味道。

08

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人這一生,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什麽是真正屬於我們的。

你買了房子,房本上寫著你的名字,看起來它就屬於你了,可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買這個房子,他首先需要省吃儉用存首付,然後還要每個月定時還房貸。

要是不小心失業了,那更是要命,之前就聽說,有人因為失業不能按時還房貸,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到底是房子屬於你,還是你屬於房子,到底你你買了房子,讓它為你服務,還是房子買了你,讓你終生為它服務,這真的是一個問題。

你說卡裏的錢,必定屬於你,可是天哪,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很多東西都越來越貴,就是錢越來越不值錢,這又怎麽說?

有朝一日,我們一命嗚呼,又能帶走什麽呢?你拼命存下的錢,不過就是後人沾了光,你拼命買的房子,自己卻住不了。

所以,外在的東西,得來不易,失去卻很容易。

能對我們不離不棄的,只有我們自己,你生病時,自己難受,你痛苦時,自己痛苦,你悲傷時,自己悲傷,你疲勞時,自己疲勞。

這些東西,沒有人能替你承受,錢不能,房子不能,只有你自己能。

所以,與其拼命追求什麽,不如先對自己好點,這個世界相似的房子很多,可是我們卻是獨一無二的,再也找不到另一個這樣的人了。

09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

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

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

我們總是隨著時代在前進,願意的,自己走,不願意的,被推著走。

有時候聽到一些網絡詞匯,感覺很陌生,回突然感覺,時代走了,我被剩下了。

可是走出去一看,我就在這個時代裏,只是這個時代的有些東西,我不知道而已。

我們這一大群人,一起乘著時代的列車,轟轟烈烈地往前走,根本就不管前面回遇見什麽,也沒法管。

我們吵吵鬧鬧,孤獨又孤獨,各自走著,走著,用自己的方式,空虛或愚蠢,智慧或平靜,趕路或感受路,有時候連自己都心疼自己,連自己都替自己感到著急。

可我們終究是在向前,也會慢慢從那車窗玻璃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

我們走呀走,最終理解自己越多,發現自己離孤獨越近。

我真羨慕那些很少感到孤獨的人。

10

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麽沈重,不容那麽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麽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

這是一個平凡的世界。

我們大多數人都平平凡凡,平平凡凡地做事,平平凡凡地生活,平平凡凡地愛,也平平凡凡地恨。

我們為著自己平平凡凡的生活,出著自己平平凡凡的力。

有時候,我們也想突然醒悟過來,從此過上一種不同的生活,然而,時代就這麽在我們頭頂,生活就這麽在我們肩上,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東西。

改變終究是困難的。

但是我也知道,這個世界總有那麽一些人,是與我們不同的,他們追求著與我們不同的東西,過著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生活。

他們明明就生活在這個時代,可這個時代的標準和要求都困不住他們了。

盡管這樣的人很少,但畢竟是有的。

既然有,就代表著一切皆有希望。

11

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罷?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

人活著,就挺麻煩的。

吃喝拉撒睡,還要去處理人情世故,甚至還要花時間去照顧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倘若還有精神和靈魂的話。

你說,是不是挺麻煩。

但等不麻煩的時候,人就沒了,就什麽也不用做了,麻煩的還是活著的人。

你要活著,就得接受這些麻煩,甚至要努力處理好這些麻煩,從這麻煩裏生出美和享受。

12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七夕了,關於愛情的話,張愛玲這句,絕對不能少了。

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個人又很小很小,兩個人遇見,真的是一種奇跡,需要不早不晚,早一步,可能遇不到,晚一步,估計也就錯過了。

愛情也好,友情也好,相知相識都不容易。

網上搜尋一下「人的一生會遇見多少人?」

有個精選回答是:

人的一生會遇到過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消失在人海。

所以,每一次相愛,都是一個奇跡。

就為了這個奇跡,相愛之人,不管能不能相伴一生,都應該為彼此的相愛感恩,因為是好不容易遇見的,即便不能愛了,也應該好好祝福。

13

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張愛玲這句話,大概也是每個人的心裏話。

我們都知道錢的好處,可以買喜歡的東西,甚至只要錢多,想要的任何東西幾乎都能買到。

所以,我們喜歡錢。

因為有錢的好處太多了。

誰要說自己不喜歡錢,要麽是傻子,要麽就是錢太多了,不用在乎錢了。

但我還要說說錢做不到的事情,錢給不了我們內心的寧靜,給不了豐滿的靈魂,給不了我們更高的境界。

再說一點錢的壞處,錢還會腐蝕人性,讓人變成豬一樣的存在,讓人變得像奴隸一樣卑躬屈膝。

所以說,對外在的生活來說,錢沒有啥壞處,唯一的壞處就是錢多了遭人惦記。

但就內在的精神和靈魂而言,錢其實沒有多大用處。

14

文明人是相當值錢的動物,餵養,教養,需要巨大的耗費。我們的精力有限,在世的時間也有限,可做,該做的事又有那麽多——憑什麽我們要大量制造一批遲早要被淘汰的廢物?

二十一世紀,丁克一族越來越多,近幾年新生人口不斷減少。

我覺得,張愛玲這句話,算是將丁克的理由都說完了。

第一,養孩子壓力大。

文明人是太值錢的動物,餵養、教養,無不需要斥巨資才行。

所以呀,自己賺的錢自己花都不夠,哪裏還能養一個孩子,尤其是現在,花錢容易賺錢難啊。

第二,人生苦短啊,好玩有趣的事情那麽多,幹嘛非得養個孩子,做拖油瓶,還一拖就是半生。

半生是很長很長的。

第三,自己的人生自己都沒活明白,自己這一生,自己都活成了一個廢物,幹嘛還要將一個孩子帶來這世界呢?

從這裏看,張愛玲真是有預見性。

但養孩子真的就這麽糟糕嗎?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假如我們的父母也那麽想,大概我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雖然我們也未必想來。

但生命,總是令人敬畏的。

文|不有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