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從培訓機構辭職後,她不再心累,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找到人生新方向

2024-03-20辟謠

3年前,受行業整體環境影響,劉曉昌辭去了教培機構的工作,在家休息了小半年。離開職場賦閑在家的滋味並不好受,感覺到自己的狀態「一日不如一日」,她決定去父親的生態農業合作社幫忙。

那是她曾努力逃離的地方。和大多「90後」姑娘一樣,劉曉昌愛美、愛幹凈,向往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而農場工作似乎與這些相距甚遠。可看著父親整日操勞,既要下地,還要做辦公室的活兒,她覺得是時候挑起一些擔子了。

沒想到,這次「被迫轉型」反而讓她變得更加自信、大膽、通透。這些狀態不是在重壓之下逼出來的,而是跟著自己的心,憑著興趣與特長,逐漸在嘗試與探索中習得的。從考證成為無人機女飛手,到開辦親子農旅團,再到成立手作工作室,劉曉昌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如今的我不會再有年齡焦慮,30歲又如何,再出發又如何?熱情之所在,就是我堅持的意義。」

鎮上唯一的女飛手

「90後」從事農業,不是簡單地下地種菜、養雞養鵝。繼承父輩打下的基礎,跟著都市農業發展趨勢,放大優勢、做出特色才是要考慮的問題。對劉曉昌來說,父母經營了十多年的合作社在華亭乃至嘉定已經有了名氣,水稻小龍蝦共養和水稻甲魚共養模式成熟,產出的蝦稻米和鱉稻米拿了不少獎。

但科技型農業和智慧農場經營方面還有很多探索空間,老一輩勤勞苦幹,年輕一代勤奮之余還可以用巧勁。為了更好地接班,劉曉昌從一開始就列好了需要進修的科目和內容,花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學習、練習、參加考試,順利考取了高級農藝師證、農機駕駛證、中國民航飛行員協會頒發的民用無人機操控員證書。

這裏所說的並非人們平時看到的攝影攝像所用的無人機,而是用於施肥撒藥作業的植保無人機。隨著農業從傳統向現代化轉變,植保無人機操作逐漸成為新型農民爭相學習的新技能。劉曉昌介紹,以100畝水稻田為例,傳統的人工打藥方式要出動好幾個人、做上幾天,而運用植保無人機,50升的藥箱加滿就能噴灑約10畝土地,飛一次只需不到10分鐘,效率大大提升。同時,用無人機打藥的無接觸模式也避免了對植株幼苗的破壞。

拿到這張無人機駕駛執照,劉曉昌和家人都頗為自豪。在嘉定,擁有此證的無人機女飛手屈指可數,而在華亭,劉曉昌是唯一一位。「理論學習和實操考試環節,男女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但打藥作業對體力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劉曉昌解釋,戶外作業旺季是每年5月到8月底,如果在最炎熱的時候接了幾千畝的作業單,飛手淩晨四五點就要出發作業,幹到上午十點,隨後再從下午兩三點起忙到晚上七八點。同一片田的打藥時間不宜相隔太久,不然溫度差異可能會對植株生長產生影響,因此飛手必須聚精會神「與時間賽跑」。

去年11月,鎮上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除了吆喝自家合作社產出的蝦稻米,劉曉昌還受邀進行無人機飛行表演。當她操作著無人機拉起「倉箱可期」的祝福標語,現場響起陣陣掌聲。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已完全適應並愛上了農場生活。

累並快樂著

辭去上一份工作的時候,劉曉昌的女兒還不到1歲,身為一名母親的她不由得思考起,自己能為孩子的童年做些什麽。「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成長」的想法逐漸萌芽。

在教培機構工作的那些年也讓劉曉昌發現,很多家長都有類似想法,願意在周末節假日帶孩子到郊區農場體驗采摘。「我的朋友圈裏有不少親子家庭,合作社有場地,而我又喜歡和孩子們打交道。」天時地利人和,劉曉昌決定策劃組織親子農旅活動,增加體驗感和活動豐富性,讓小朋友、大朋友們度過充實的農場一日。

春末夏初,合作社裏與水稻共生的小龍蝦開始活躍,正好可以開展垂釣活動。但只有垂釣,趣味性還不夠,劉曉昌便策劃了小龍蝦「賽跑」活動,請小朋友從釣到的小龍蝦中選一只與其他選手進行比拼,獲勝者可獲得野生甲魚、蝦稻米等獎品。勞逸結合,垂釣之後,孩子們便換上插秧工作服,在家長的陪伴下化身小農夫,體驗插秧時的寸步難行過後反思一蔬一飯的來之不易。若天氣晴好,劉曉昌還會給孩子們準備滿滿幾桶水彈,感受初夏玩水的快樂。

秋收季,農場裏滿是豐收的喜悅,活動內容也更多樣。「摸秋」,聽上去頗有詩意,實則是讓孩子們一一認識當季蔬菜。習慣了「飯來張口」,有的孩子可能從未去過菜場,對他們來說,辨認新鮮蔬菜、與父母一起探討家庭菜譜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城市生活的便利讓我們不再需要動手做很多事,也錯過了許多樂趣。大家來到農場,其實就是想體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劉曉昌說,自制鐵飯盒爆米花的受歡迎印證了這一點。孩子們幾乎都吃過商場賣的爆米花,但沒完整見識過爆米花是如何做出來的。燒炭火,往鐵盒裏放油、糖和玉米粒,控制火候,靜靜等待香味溢位。隨著「嘭」的一聲,爆米花出爐,孩子們也樂開了花。

兩年來,劉曉昌做了40多場親子農旅活動,從構思到宣傳廣告設計、制作物料、布置場地都親力親為,直言「比上班累得多」,卻越發樂在其中。「以前在機構工作,每天要說很多話,被績效考核催著走,整個人處於一種麻木的狀態。那種壓抑的心累,睡再久也很難緩解。但現在是累並快樂著,一覺醒來就‘滿血復活’了。」劉曉昌說,這大概就是做喜歡的事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今年3月,在華亭農業園區的支持下,是樹·造物空間在雙塘村成功孵化。作為主理人之一的劉曉昌,將在村裏改造一新的小院內開展各類非遺手作和創意手工活動。發現美、創造美,眼下的劉曉昌在鄉間不斷開拓著新的事業,活力滿滿。

欄目主編:黃勇娣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