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一起涉及全國20余個省份的環評造假案

2024-03-26辟謠

靠抄襲半小時就能編一份環評報告,環評師到現場勘察擺樣子甚至有的從未出過現場,許多報告編制人員署名為代簽……

2023年至今,國內多個省市曝光了環評弄虛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環評師資質管理松懈、評審專家把關不嚴、平台預警機制滯後等諸多漏洞。

造假產業鏈

「環評造假由來已久,但是這起案件涉及全國20余個省份的100多個縣市區,實屬罕見。」江西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沈雙武向記者表示。

兩個月前,九江法院審理的一起環評造假案多名被告被判刑,這是江西首例因環評造假被提起公訴的刑事案件。一年不到的時間內,涉案犯罪分子在僅有一名環評師的情況下,為全國753家企業出具虛假環評報告。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將業務拓展至全國多地,在於其特有的環評造假產業鏈。

2019年12月,就職於江西九江一環保企業的余某和丈夫肖某風、姐姐肖某琳等人成立江西展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不久,他們便透過「獵頭」公司找到了遠在山東工作的常某合作。常某雖然就職單位並非環保企業,但她透過考試獲得了環評師資質。展航公司與其約定,除了給其每年2.5萬元掛靠費外,每出具一份環評報告書(表)還會額外支付費用。

「在環評市場上,環評師非常緊俏,江西只有300多人。」九江市公安局機動支隊二大隊大隊長孔祥峰認為,環評師職業資格考試難度超過司法考試。辦案機關統計,2020年全國環評考試,江西省無一人透過。

作為業內人士,余某釋出的環評資質兜售資訊(其中環境影響報告表700~1500元不等、報告書8000~15000元不等)吸引了許多沒有環評報告編制資質的中間商與其合作。這些中間商承接到建設專案的環評業務後,展航公司就會出具相應的資質材料。中間商將其「編制」的環評報告主體內容與資質材料合並成冊,送交地方環保部門審批。

記者了解到,這些環評報告沒有環評師參與編制、稽核、簽名,均由中間商組織人員「編制」。一些造假人員並不懂環評,但他們靠抄襲半小時就能做一份環評報告。

法院提供的裁判文書顯示,這700多份造假的環評檔,基本都透過了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審批。「部份環保部門評審專家‘紙面評審’,不清楚專案現場情況,更多關註環評報告編制得‘好不好’。」一名業內人士說。

監管漏洞

展航環評造假案與生態環境部在2023年通報過的「山東錦華環評造假案」有諸多相似之處。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處罰的人員,既有環評單位的實際控制人、也有掛靠的環評工程師,還有居間聯絡的中介掮客,覆蓋了環評造假的主要鏈條,集中暴露了環評師資質管理、環評報告編制審批等環節存在的諸多問題。

警方調查發現,余某等人在經營展航公司的同時,還分別在安徽、湖北等地註冊了5家環評公司,一為拓展業務,二為規避處罰。「環保部門會處罰存在違規行為的環評單位,為避免扣分超過一定量難以再接業務,他們換不同‘馬甲’承接業務。」孔祥峰說。

在環評業內,註冊多家公司經營是常見的操作手法,不少環評企業法人代表及股東名下,有幾家甚至十余家關聯企業,其中一些企業雖被列入禁止從事環評工作的「黑名單」,但其關聯企業仍在開展業務。

根據相關規定,環評報告編制主持人應當全過程組織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工作。然而,常某掛名展航公司時,約定每年最多出5次現場。雖然常某曾利用請假時間去過現場,但也只是拍照擺樣子,她從未進行過踏勘、現狀監測、數據資料收集,更沒有編制環評報告書(表)。

「為圖省事,常某將自己在環評信用平台上的賬號交由肖某琳使用,後者可隨時登陸平台匯出環評專案所需的【編制單位、編制人員情況表】,表中常某的署名也全部由肖某琳等人代簽。」九江市濂溪區法院辦案法官崔芳說。

從源頭管住

「目前,他人只需環評師的手機號及驗證碼即可登入環評信用管理平台,匯出【編制單位、編制人員情況表】等重要檔。」孔祥峰建議,加強環評師賬號管理,比如設定人臉辨識功能,防止環評資質濫用。

通常而言,一名環評師編制一份環評報告表需一周時間,環評報告書周期更長,而常某平均每天編制兩份,顯然不符合常理。但在這起案件中,直到其「編制」的環評報告多達700余份時才被環保部門人工巡查時發現。崔芳建議,環境部門應加強環評信用平台智能化建設,及時監測環評機構業績異常增長、跨省大量接單等情況,便於各地透過大數據比對發現環評弄虛作假等行為。

記者了解到,2021年開始,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在全省推行環評師現場質詢制度,要求環評檔主要編制人員在送出環評報告後接受詳細質詢。「一些環評師被問懵了,連專案大致情況都說不清楚。」九江市生態環境局環評科負責人黃凰說,不少只拿「資質費」的環評師在質詢過程中露出馬腳,該制度有助於推動在環評編制初期就減少環評掛證、造假等行為。

此外,有執法人員認為,環評檔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源頭性檔,如果源頭都錯了,專案後續環保做得再好,可能都難以讓公眾信服,但由於缺少法律規定,基層環保人員不知如何處置這些透過造假獲準開工建設的「環評黑戶」專案。

基層幹部建議,地方環保部門要對「環評黑戶」專案「回頭看」,尤其要重點關註水利工程等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專案,以及弄虛作假情形惡劣的專案,及時發現、清除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隱患。

綜合半月談

作者:賴星 程迪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