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在青藏高原上,一棵聰明的樹選擇了躺平

2024-03-04辟謠

為了適應低溫,它把自己變得很矮小,貼地、防風;為了解決幹旱問題,它將根紮入兩三米深的地底;為了實作自己的有效繁殖,等不到異交就想盡辦法自交……在惡劣的高原生態環境中,生養著這一批充滿「智慧」的植物。適應自然、繁衍生息,高原植物選擇這樣「智慧」生存…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研究員楊永平 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叫楊永平,來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很高興今天可以和大家聊一聊高原植物的生存和繁衍的故事。

行走在高原,以植物為友

其實我和高原結緣是一個機緣巧合。我於1989年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就加入了武素功老師的團隊。武老師是一個「老青藏」,他在1990年擔任青海可可西裏科考的隊長,我就這樣跟著去了。

▲青海可可西裏地區綜合科學考察(1990.5.21-8.23)

——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的最後一章

這張照片中那個戴帽子的就是武老師,留著長頭發的是當年的我。我特別幸運地趕上了第一次青藏科考的「末班車」。

我當時很年輕,現在回想起來,上高原的時候,我都不記得有過高原反應的感覺。

▲68人,95天,12吉普+7卡車,

12.5萬公裏,7.5萬平方公裏

我們當時的行程有90多天,整個行程都住在無人區帳篷裏面。有一次營地的海拔是近5100米,那次我的感受就特別好。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我是生態和生物分隊的隊長,也變成了戴帽子的老頭。這是我在第一次科考過的格拉丹東冰川留下的一張照片。我晚上發了個朋友圈說:當年我二十五,今年我五十二。感慨的是什麽,歲月易老,物是人非。

其實,我行走在高原的這三十多年,一路就是與植物同行、與植物為友 。

這是一張青藏高原的衛星影像圖,它是一個高聳的高原。全世界有1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在喜馬拉雅地區就有10座。可以看到,高原的東南角有個水汽通道,海拔相對要低些。青藏高原的海拔是從東南到西北逐步升高的。

所以,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是有森林的。隨著水汽通道的減弱,就慢慢變成了草甸、草原和荒漠。

在納木措的紮西島上有很多柏樹(上圖左),它們真的是樹,只不過是躺平的樹。別看這些柏樹躺平了,有科學家研究過,它們可是有四五百歲的年紀。此外在青藏高原還有灌叢、草原、草地。

這些是也能在西藏看到的高原濕地、高寒草甸,還有荒漠化灌叢等一些不同的植被。

我一直很慶幸,自己能夠在年輕的時候走進高原,看到了很多很多高原的美景。藍天、白雲還有雪山、草地都是非常美麗的,經常令我魂牽夢繞。

我也拍了很多很多的照片。只要給我一個相機,我覺得自己在高原上永遠都不會累 。所以我和同事、學生也編了很多小冊子科普讀物,向人們介紹植物。

我和同事2013年去了岡仁波齊轉山,兩天走了48公裏,最高海拔到達了5600米。回來以後,我們就把一路上拍到的植物編成了一本書【漫步自然生境】,就是岡仁波齊的植物篇。

因為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很多的植物,所以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高原植物在高原是怎麽生存的。

高原植物禦寒之道

已完成:20% / / ////////

高處不勝寒,高原上的核心的問題就是低溫、寒冷。植物在這個地方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比如溫度很低、晝夜溫差很大等等。特別是面臨著晚上溫度都是零下、地表的溫度和空氣中的溫度相差特別大的問題。

植物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塔黃(蓼科)

塔黃生長在高原4000米以上的一些流石灘和草甸裏面。和其他同類植物比較起來,塔黃鶴立雞群。為什麽它長得那麽高,別人長五六十厘米,它卻能長到2米多?這是因為它給自己搭了一個溫室。

圖中黃色的高高的部份,就是塔黃給自己的花序蓋的一個非常厲害的溫室。黃色部份是變態的葉子,而且每一片都非常精致。有了這個溫室,塔黃就具備了所有遮風擋雨、防紫外的功能。

溫室裏面的溫度比較高,在大冷天還有個溫室可待,所以幫塔黃傳粉的昆蟲就非常高興 。因此,塔黃和昆蟲之間構建了一個很好的關系:昆蟲幫塔黃傳粉,傳粉的昆蟲則會在花序裏面產卵。

▲水黃(蓼科)

上圖展示的是水黃。它生活在海拔低一些的地方,對環境的要求沒有那麽苛刻,所以它蓋的溫室要差一點,但是一樣可以遮風擋雨防紫外。

▲水母雪兔子(菊科)

這是雪兔子。雪兔子不會自己蓋溫室,但是它有給自己做件「毛絨絨的羽絨服」穿的本事。這個「羽絨服」同樣具備防水、防風、保暖等功能。

這是青藏高原的柳樹,它的花序和平原上的柳樹是一樣的。這個植物非常聰明,它不願意長高,就鋪在地上。因為地面的溫度遠比空氣的溫度高很多,而且長矮一點兒就不會招風,樹大才招風嘛。

▲秀麗水柏枝(檉柳科)

如果你去過阿裏、特別是去過昆莎機場邊上,你一定會記得這裏有一片紅柳灘。它是一種高原上的植物,叫秀麗水柏枝。其實,高原上還有一個跟它同類的植物,它比秀麗水柏枝聰明,所以會生活在更高的地方。

▲匍匐水柏枝(檉柳科)

大家能想象上圖中是一棵樹嗎?它就是一棵被壓得扁平的樹 ,其實開花時還挺漂亮。它很聰明,所以不願意長高,是貼地生長的。

▲變色錦雞兒(豆科)

這是在阿裏地區是比較常見的植物,叫變色錦雞兒。它是一種灌叢,也是鋪地生長的。

▲墊狀點地梅(報春花科)

接下來講一講草本植物。這是青藏高原開花最早的植物之一,叫墊狀點地梅。五月份去高原的時候有機會看它,等到七八月份的時候它就已經結果了。它也是一種長成墊狀的植物。

▲囊種草(石竹科)

我拍上面這張照片的地方海拔是5600米,大家可能會覺得照片中的植物是苔蘚。但如果再仔細看,其實它是有花有果的。

▲囊種草的花和果

它是石竹科的植物,叫囊種草。它開的是白色的花,結的果像小玉米粒一樣。

所以,生長在高處的植物要解決溫度問題的話,其實讓自己長得矮一點兒就行了,濃縮的才是精華。

這張照片大家能看見什麽?能看見羊糞,是吧?那真是羊糞,但我們要看的,是邊上那個特別小的紅色的植物。

▲冰島蓼(蓼科)

它叫冰島蓼,特別聰明。它在北極地區生長的時候,從種子到開花需要歷時35天;但它在高原上生長的時候,這個時間會稍微長一些,大約是2個月。它會選擇一個水熱條件最好的時間來開花、結果,然後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

總之,為了適應低溫,植物可以給自己建個溫室、穿件羽絨服;因為地面比較暖和,它還可以把自己變得很矮小來貼地、防風;更聰明的它還可以選擇最好的季節來完成自己的生長史。這些策略都是植物對低溫的響應。

高原植物抗旱之道

已完成:50% /// // /////

對高原植物而言,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幹旱。

幹旱有多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老天不下雨,所以地下沒水喝;第二種情況是,凍土層的水以冰的形式存在,所以沒法用;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晚上的氣溫已經是零下了,所以植物無法利用這種結冰的水,面臨著生理幹旱的問題。

那麽,植物如何解決幹旱的問題呢?

因為葉子上面有很多的氣孔,蒸散作用會讓水分散失掉。所以植物的一種抗旱方式就是不要葉子,讓自己變成「光棍」 。如果去珠峰大本營,你會看到一叢叢的麻黃。這種植物特別聰明,它的葉子完全退化了,所以就靠莖稈來進行光合作用。

像金露梅這種植物,它所有葉子上面都有一層厚厚的蠟質,它能透過這個蠟質來防止水分蒸發。

還有一些聰明的植物會利用絨毛遮擋氣孔,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這是紅景天,它對水分的利用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它的葉子是肉乎乎的,可以在降雨的時候把水分儲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用。它是透過這個方法來解決幹旱的問題。

這個植物就沒有那麽聰明,長得也不太好看。但是它在整個青藏高原的分布是最廣的,是高寒草原裏面的建群種,它叫紫花針茅。

油菜或者小麥的葉子是長開的,但紫花針茅不是,它的葉子完全是卷起來的,透過內卷防止水分的蒸散 。所以紫花針茅能夠成為高原裏面的主角,高寒草原基本就是它的天下。

還有一些植物比較聰明,比如高山嵩草,它生長在水熱條件比較好的高寒草甸裏面。它在地上的部份很少,可是它把物質全部投到根上。所以它能喝別人喝不到的水。為什麽?因為它的根系能夠紮到兩三米的地方。

所以,植物要解決水分的時候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第一,要節流,即透過蠟質、葉子來解決水分浪費的問題;第二,要開源。要喝別人喝不到的水,還要把水儲起來。透過這種方法,它們得以在高原上生存。

高原植物的繁衍之道

已完成:70% /// /// / ///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生命一生中都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是要活下來,要生存;第二是要繁衍下去,要傳宗接代。

高原上的植物要實作傳宗接代是很困難的,為什麽呢?其一是植物要在這個地方活下來本身就不容易,其二則是傳粉昆蟲特別少。那麽,高原上的植物是怎麽解決這些問題的?

▲昆蟲少,沒有點「顏值」就競爭不過

去過高原的人知道,尤其是在橫斷山區,那裏的植物開花開得特別漂亮。我經常開玩笑,要是植物開花開得不漂亮、顏值不夠的話,昆蟲是不會來的 。所以在高原上植物要競相開花「拼顏值」。只有顏值高了,昆蟲來傳粉的機會才就多了。

大家再看這兩排高原上的花,它們有什麽不同?你一定會發現,上面這一排植物是朝上開花的,下面這一排植物則是朝下開花。在高原上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就能看到朝上和朝下的開花方式。當時我們團隊在野外工作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當時建立了一個假設:朝上開的花就像我不怕曬的臉一樣,因為已經很黑了,所以紫外線再曬一點也沒事兒;而朝下開的花就像美女的臉一樣,曬不得。

於是,我們就采了很多的花粉,然後在紫外燈底下來看這些花粉是怎麽萌發的。所得到的結果證明了我們的猜想:朝上開花的植物的花粉能抵抗紫外線,朝下的就不行了。

所以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適應能力。

▲鈴鐺子(Anisodus luridus):花梗的180度大轉彎

這是茄科植物,叫鈴鐺子。大家註意看,這個植物開花的時候是朝下的,而且能夠看見傳粉昆蟲。但是有意思的是,它在傳完粉以後就會轉一個身,變成直立的模樣。

鈴鐺子直立後,我們經常看到果萼內有半杯水。那麽,這半杯水有沒有什麽作用呢?

我們做了一個試驗,把部份果萼內的水放掉,然後測量溫度。我們發現,這半杯水到了傍晚的時候,它的溫度就會慢慢下降。但如果果萼內只有空氣、沒有水,果實降溫就會降得很快。水在這裏會起到一個更好的保溫作用,能夠促進胚珠發育、提高結籽率。所以它轉個身其實是大有好處的。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好花要長開」與「見好就收」

這個植物叫麻花艽,是龍膽科的植物。它的有趣點在於,它在高原上最能感受到空氣的變化。不管下不下雨,溫度一變化,它就會開始閉合;等溫度升高了以後,它就會張開來接待昆蟲來傳粉。但是,它一旦授粉了以後,就會永久性閉合,再也不開了。所以植物能透過延長開放的時間,長期地保護自己。

前面講了在高原上植物開花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講一講植物的有性和無性繁殖:如果是有性繁殖,植物就需要傳粉;而無性繁殖就是複制生長。

▲珠芽蓼(蓼科)

有一種植物叫珠芽蓼,我在2007年的時候帶著學生到黃河源頭牛頭碑科考時問了一個問題:珠芽蓼花序下面的是結珠芽,這個珠芽掉下來就可以長成一棵植物;上面開著一點兒花,花是需要傳粉以後才能結種子的。如果資源不夠的時候,它是開花好,還是長珠芽好呢?

後面我們到了青海的尕朵覺悟後,就有個學生開始做這種統計。我們統計了很多珠芽蓼,結果發現,植物在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時候,會把最後的物質和能量投給開花,投給有性生殖。這是其中一種植物的選擇。

▲蕨麻(薔薇科)

在高原上還有種植物叫蕨麻,去吃過藏餐的人都知道,這叫人參果。它在開拓地盤的時候是複制生長的,長得特別快,密密麻麻的。但是它一旦占下了地盤以後,就會開始開花,透過有性生殖來實作優生。

自交or異交?植物的的繁殖偏好

已完成:80% /// /// / / //

植物既可以自交,也可以異交,那麽它們是怎麽選擇的呢?

▲ 左:扁蕾(Gentianopsis barbata)

右:濕生扁蕾(G. paludosa)

我們再講一個故事。這是兩種扁蕾,是龍膽科的植物。其實,這兩種扁蕾是可以互相交配的。但是為了避免種間雜交,所以它們就有個約定:你開花的時候我不開。即二者的開花時間是分開的。

▲延遲自交:把自交作為繁殖保障的最後選擇

大家看這組照片,在最左側剛開始開花時,花中黃色的雄蕊在下面,柱頭在上面。這是什麽情況呢?它是在等著昆蟲把別的花粉傳到它的柱頭上去。

但是,這種等待有可能是沒有希望的,昆蟲可能不會來。於是,它的雄蕊就會一點一點往上長,長到能夠到夠到柱頭的高度。雖然它一直在等著別人來傳粉,但是如果別人不來,它就自己傳粉了 。所以,它透過延遲自交實作了這個過程。

▲「與眾不同」的花型,即可熊蜂傳粉,也兼有風媒傳粉

這個露蕊烏頭也很聰明。它準備了兩套花粉,圓型的花粉是留給傳粉者的,如果昆蟲來了就會把這種圓形花粉帶走。如果昆蟲不來,它就會采用第二套方案——梭形的花粉是可以透過風媒傳粉的。這種植物一直在追求異交,但是如果昆蟲不來,它就只能透過風媒傳粉了。

▲自交:總比沒有好(betterthan nothing)

這是夏枯草,在這個居群裏面你會看到有開大花的類別,也有開小花的類別。它在開大花的時候會產生花蜜,是靠昆蟲來傳粉的。但是開小花的時候,特別是在昆蟲特別少的時候,它就透過自花授粉。它的結構就可以做到這樣。

我覺得植物是非常聰明的,它是賭不起的。所以它一定會給自己安排雙重保險:異交是它追求的,但是如果異交沒有機會,自交也不錯 。

▲植物適應高原的分子機制研究

前面跟大家講的故事,都是我們的觀察研究,特別是傳粉這一部份都是我們團隊做的工作。

其實我們也在試圖回答為什麽。我們團隊現在正在研究高原裏面的一種作物,它叫芫根。透過對芫根的研究,結合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這方面的研究,我們不僅希望做到從表象上理解為什麽高原植物的適應,更期盼能夠在機理上解析它為什麽適應高原。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從三十多年行走高原得到的經驗是:只要你俯下身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或許我們都會有驚喜、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我也很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走進高原、熱愛高原、研究高原。讓我們共同守護好青藏高原的森林、草木、萬水千山,共同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個生態文明的高地!

謝謝大家!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電腦網絡資訊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資訊。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