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騷擾電話,咋就這麽難治?

2024-01-13辟謠

新華視點|騷擾電話像「長了眼」 「牛皮癬」咋就這麽難治?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前腳剛下載某款炒股App,後腳就能接到各種薦股推銷電話……現如今,騷擾電話越來越智能,像「長了眼」一樣,對你的需求「了如指掌」。

騷擾電話「命中率」越來越高,背後有些什麽貓膩?騷擾電話為何像「牛皮癬」一樣難以根治?「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騷擾電話對需求「了如指掌」

「我們這裏有精選的幾只股票,推薦您了解下呢!」接到這通電話後,廈門市民老楊很生氣,直接掛斷電話,把來電號碼拉入「黑名單」。

讓老楊想不通的是,現在的騷擾電話都像「長了眼」一樣,對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不久前,老楊下載了一款炒股軟件,剛開始使用,當天就接到了薦股電話。「對方是機器人,說是有幾只股票經過人工智能分析未來會有‘行情’。」老楊說,此後類似騷擾電話層出不窮,一天至少四五通,多的時候十來通。

無獨有偶。這類騷擾電話也讓北京市民李先生不堪其擾。「不接怕錯過工作電話或快遞電話,接了後也遮蔽、舉報過,但沒啥效果。」李先生說,這些由機器人撥打的騷擾電話會不停更換「馬甲」來電,即使「拉黑」也沒用。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400余條有關「使用機器人向使用者撥打騷擾電話」的投訴。有的使用者反映「幾乎每天都能接到一個由機器人撥打的騷擾電話」,有使用者表示註冊某款App後,「就開始接到機器人撥打的騷擾電話」。

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資訊舉報受理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垃圾資訊投訴情況盤點】顯示,在2023年三季度騷擾電話投訴中,94.5%與商業行銷相關,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貸款理財、欠款催收與房產中介。

記者了解到,利用人工智能開展電話行銷正大行其道。在網絡上搜尋「外呼電銷」,顯示的搜尋結果中大部份都是「人工智能外呼服務」。

「精準」騷擾背後的貓膩

現在的騷擾電話緣何越發精準?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記者使用指定關鍵詞檢索時發現,一些商家在商品簡介中聲稱可以提供「精準客戶手機號」。

一名商家向記者展示了其客戶資訊的采集渠道,包括兩家短影片平台和一家「達人種草」類平台,每個客戶的資訊還包括其具體需求描述。當記者詢問其數據來源是否合規時,該商家表示「您放心吧,我們不會幹違法的事」。

「透過此類渠道獲得的使用者資訊有可能是使用者‘授權’提供的。」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舉例說,在一個二手車交易App裏,客戶想要了解某部車的底價,需填寫手機號。如此一來,平台、二手車商、第三方銷售人員可能都會獲取該聯系方式,「仔細檢視軟件的使用者協定,會發現平台會要求使用者‘授權’提供大量個人資訊,甚至是以‘捆綁’方式向多方提供。」

記者發現,某「種草」類社交App的私密政策提示,該App會將使用者個人資訊與「商業合作夥伴」進行「必要的共享」,這些「合作夥伴」包括但不限於平台第三方商家、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廣告和統計分析類合作夥伴等。私密政策還提示,當使用者選擇參加相關行銷活動時,在「經過使用者同意」後,會將使用者姓名、性別、通訊地址、聯系方式、銀行賬號資訊等與「關聯方」或「第三方」共享。

「隨著人工智能的使用,個人資訊攫取和電話撥打效率大大提升了。」網絡安全專家榮文佳說。

「你在購物App上的交易行為,在短影片App上的瀏覽習慣,在社交App上的發帖回復,背後都有人工智能在打‘電子標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使用者畫像’。」榮文佳解釋說,這些「電子標簽」會被脫敏並深度加工,而後分享給各大App的合作機構,而合作機構又能透過一些手段就這些「電子標簽」與相應使用者重新關聯,這就是推播廣告和推銷電話都越來越精準的原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說,當前騷擾電話屢禁不止,主要治理難點在於個人資訊泄露的來源難以確定,針對第三方行銷公司業務人員故意或過失泄露客戶資訊的情況仍存監管難題。同時,部份App、網絡平台等將個人資訊買賣做成黑灰產業鏈,銷售物件並不以特定行業為限,「使用者無法確定自己的資訊是從哪個平台泄露的,難以找到證據。」

如何治理騷擾電話「牛皮癬」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透過多種手段治理騷擾電話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上半年,共攔截垃圾資訊超90億次,攔截涉詐電話14.2億次和涉詐短訊15.1億條。工信部還推廣「騷擾電話拒接」服務,強化電信網絡詐騙一體化技防手段;印發【關於進一步提升流動互聯網套用服務能力的通知】,加強App全流程、全鏈條治理。

此外,三家電訊供應商已於2019年10月面向全國使用者推出「騷擾電話拒接」服務,使用者可免費開通此項防騷擾服務。例如,中國移動使用者可以發送短訊「KTFSR」到10086,或撥打10086轉人工服務開通。截至2023年6月,「騷擾電話拒接」服務使用者規模超5.4億,累計依據使用者意願提供騷擾電話防護超460.3億次。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騷擾電話根治存在難度,其根本原因在於商業推銷需求長期存在。「騷擾電話成本低、可變現,這種經濟利益驅使騷擾電話形成產業鏈,騷擾新方式層出不窮,給治理帶來困難。」

根據個人資訊保護法,收集個人資訊,應當限於實作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資訊。處理個人資訊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公開個人資訊處理規則,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違反該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因為個人資訊泄露方式多樣化,監管機構難以實作全面、及時、有效的監管。

趙精武建議,應加大對個人資訊泄露投訴渠道的宣傳推廣力度,鼓勵全社會增強個人資訊保護意識,同時督促市集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對上架App是否存在非法收集個人資訊行為進行事前核驗、事中復查及事後遮蔽,做好問題上報工作。

對外呼平台頻頻被用於撥打騷擾電話的問題,曾劍秋建議,應加強網絡技術投入和研發,實作資訊販賣、泄露可追蹤、可取證,設定消費者「一鍵舉報」等功能。

何延哲等專家還建議,相關電信服務提供商應強化運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監管能力,用「魔法」打敗「魔法」,「人工智能提升了騷擾電話的撥打效率,有關平台同樣應運用人工智能對此類行為深度學習,及早發現並阻斷利用人工智能呼出騷擾電話的違法違規行為。」

專家提示,就普通使用者而言,防範騷擾電話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開啟手機內建的「防騷擾」功能或使用電訊供應商提供的「騷擾電話拒接」服務;二是關註微信公眾號「12321受理中心」,點選「我要投訴」填寫相關資訊;三是遭遇騷擾電話「轟炸」時,保留相關證據,撥打110向警方報案。

來源:新華社

記者:顏之宏、趙旭

監制:徐蕊

編輯:周喆、馬驍駒

實習:趙雨辰

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