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生態環境部:極端天氣加大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

2024-06-24辟謠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包括中國在內,全球遭受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極端天氣和生產安全等這些因素耦合疊加,加大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 2024年6月24日,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天威在例行新聞釋出會上介紹。

他舉例說,2021年高溫、幹旱和大暴雨的極端天氣在中國多地出現,在甘陜川誘發了多起重金屬汙染事件,在鄭州誘發了多起突發環境事件,電池自燃、電解鋁廠爆炸、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泄漏等等。

李天威介紹,近年來,中國突發環境事件從數量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自2013年以來,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數量由每年大概700余起下降到300起左右。然而,「當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態勢總體上沒有根本緩解,突發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

他介紹,中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危化品交通運輸結構不夠合理等,這些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全國有7000多座尾礦庫,油氣管道總裏程超過了16.5萬公裏,每天透過道路運輸的危險物品近300萬噸,全國現有化學物質約4.5萬余種,每年還要新增上千種,這些化學物質在生產加工、使用消費、廢棄處置等各個環節,全流程都有可能進入環境。

「實際上有什麽樣的布局,就會帶來什麽樣的風險,有什麽樣的結構就會有多大的環境安全壓力。這種結構性、布局性的風險長期存在,並處於高位執行,對環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壓力。」 李天威說。

李天威介紹,突發環境事件多是由各類事故、災害次生的,化工企業火災爆炸等這些生產安全事故,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事故是主要的誘因,合計占比超過80%。同時像極端天氣和地震等這些自然災害也容易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加上跟汙染物排放,歷史遺留問題等這些因素耦合疊加,風險防範和處置難度非常大。

此外,李天威表示,除了石油類、重金屬這些常見的汙染物以外,二氯甲烷等新汙染物,以及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相對少見的汙染物,在近年來突發環境應對中屢有出現。應急監測和處置都面臨新的考驗。同時,公眾對美好生態環境需求不斷提高,資訊傳播方式的飛速變化,給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也帶來了新挑戰,容不得半點疏忽。

李天威認為,突發環境事件有三難:第一難,誘因復雜。突發環境事件80%是由其他事故次生,生產安全、交通運輸這些事故次生,而這些事故無處不在,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第二難,綜合性強,處置難。很多流域性的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往往涉及切斷源頭,還有可能要引流、水利排程、應急監測以及飲用水保障等多個環節。大氣汙染事件可能還涉及人員疏散等這些問題。特別是重大事故,例如黑龍江伊春尾礦庫泄漏事件,在零下三十幾度的極端條件下,340多公裏的河道,幾十個處置環節都要有人盯守,羽絨服外面還得套著棉大衣,處置起來很難,監測的力量也很難跟上。

第三難,突發環境事件社會關註度高,應對難。突發環境事件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不能出任何紕漏,否則就會影響公眾健康,也會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說應對是全方位的,要綜合應對,有的事件看起來很小,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變成重大事件。

「可以說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我們工作有點像足球比賽守門員一樣,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是生態安全底線、生命線。」 李天威說。

他介紹,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的排查整治,緊盯「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重點行業領域、水源地等環境敏感點,以及汛期等敏感時段,盡可能將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

李天威表示,對於突發環境事件,要做到未雨綢繆,而不能臨渴而掘井。所以生態環境部按照以空間換時間的總體思路,指導全國各地編制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方案,提前找好可以利用的空間設施,閘壩可以攔截,水庫可以調蓄,溝渠可以引流。此外,推前進演化工園區「一園一策一圖」環境應急準備措施,全國有600多個經過省級人民政府認定的化工園區,按照「一級不出廠區,二級不進內河,三級不出園區」的思路,推進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把這些高風險的園區管起來。

李天威介紹,生態環境部2020年與水利部聯合發文,指導跨省流域上下遊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應對突發水汙染事件;2022年與應急管理部簽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協定,明確資訊共享,處置聯動等八個方面的合作內容,切實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