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夜光杯進校園·喀什日記 | 穿越石庫門,融入葉爾羌河

2024-06-24辟謠

5月29日巴楚多雲

從喀什到巴楚,三個半小時車程。

去巴楚路上

巴楚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胡楊林發源地。一路上,幾乎處處可見胡楊的蹤跡。這種被譽為「活著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的傳奇之樹,早已成為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融入人們的血脈。

死後千年不倒的胡楊

在上海對口援建的巴楚博物館,呈現出一種別具意味的組合:建築外形靈感來源於托庫孜薩來遺址古城,融合了長城、烽燧、漢唐木構建築等元素,整體建築猶如聳立的城墻。

透過石庫門,看見胡楊林

博物館一層設有「偉大精神鑄就偉大時代——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專題展」,展覽現場還原了中共一大會址石庫門門頭造型,透過正門,可以看到巴楚百萬畝不朽不倒的野生胡楊林和奔流不息的葉爾羌河自然景觀。

二層展示的館藏文物,唐代龜茲文木簡、唐代泥佛頭、唐代石膏佛範、木雕交腳彌坐佛……則靜默地訴說著來自托庫孜薩來遺址的古老故事。古與今、石庫門與胡楊林在同一空間的同時呈現,傳達出一種意蘊深長的和諧之美。巴楚博物館從2021年立項到2022年開館,花了不到500天,是上海援疆文化潤疆重點工程之一。援疆幹部著力參與建設的,還有國家級4A旅遊景區紅海景區等。

紅海景區

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的展示墻上,張貼著靜安區對口支援巴楚縣的歷程照片,他們自問:援疆,留什麽?好專案,好產業,好隊伍,好品牌,好口碑。

懷揣這樣的願景,上海援疆幹部來了一批又一批,到現在已是第十一批。墻上的照片,大多是80後,甚至90後,這是他們來巴楚的第二年,膚色黑了,人瘦了,生活和內心充實了,眼睛也更亮了。

走出前分指,已是晚上九點半,夕陽還高掛天空,尤見白雲藍天。今天是奔波的一天,明天,「夜光杯」將走進校園,與巴楚二中的師生面對面。「這裏的孩子臉上有更加淳樸燦爛的笑容。」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巴楚分指揮部指揮長曾魁這樣描述巴楚的孩子。在還沒有見到孩子們之前,先想象了一番。

在巴楚分指和上海靜安區援疆幹部合影

其實,這樣的笑容已經從白天遇到的兩位操著純正國通語的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講解員姑娘身上感受到了。那位柯爾克孜族講解員用這樣的語言描繪胡楊:「胡楊生長在沙漠,卻充滿對水的渴望。」她的講解仿佛在朗誦一首詩。(文/殷健靈 圖/任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