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革命戰爭的艱難歲月後,飽經戰火考驗的尤太忠,在收獲少將軍銜的同時,還被黨組織派往了解放軍高級進修院校學習。原本準備進入學校進修的尤太忠,正巧收到了家鄉寄來的家書,這封信是讓他苦等了數年的信,早在革命戰爭勝利後,他就向家鄉寄了信,直到如今才等到了回信,於是不等多想,他立馬拆開了信件檢視。
希望是家鄉報平安的尤太忠,在看過信件之後,才得知原來母親已經病危了,這讓他來不及多想便回了趟家。不過家鄉的面貌卻令尤太忠感到震驚,哥哥只能以要飯為生,當地官員卻各個油光滿面,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了如此之大的差異呢?
1959年,還在解放軍高等院校進修的尤太忠,在接到家鄉的回信後,匆匆請假回了趟家。得知母親病危後,尤太忠滿面愁容,只希望能夠在最後一段時間陪伴母親的他,趕上了回家鄉的火車。因為一路穿的都是便裝,所以沒有人想到一位開國少將,會乘坐普通列車班次回家,他的家鄉更是對他的這次旅程一無所知。
回到家鄉後,尤太忠發現這裏完全變了,從自己1931年投身革命工作離開家鄉算起,已經有整整28年沒有回過家了,怪不得如此大的變化,自己卻一無所知。找不到家門的尤太忠,只能一路打聽,直到撞上正在乞討的哥哥,才明白了家鄉的現狀。因為革命戰爭歲月的艱苦,加上自然災害頻發,所以家鄉不少人早已離開此地,到其他地方討生活去了,自己則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勉強依靠乞討為生。
得知母親重病纏身,還得不到應有的糧食保障後,尤太忠不禁潸然淚下,於是立馬帶著隨行的食品交給了哥哥,回家看望母親。見到母親後,尤太忠更是淚如雨下,28年的革命歲月,讓他虧欠家庭太多,不過這並沒有讓母親失望,如今的他成了革命的棟梁之才,跟隨著革命隊伍改變了國家的面貌,光這一點也足以讓母親得到慰藉了。了解到家中的困境後,尤太忠深感憂慮,於是他又來到了家鄉整體地看了又看。
家鄉依舊被貧困所困擾,這讓尤太忠感到十分內疚,畢竟革命戰爭完全勝利已經有十年了,為何家鄉卻依舊深陷在貧困之中呢?為了找尋這個答案,尤太忠來到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得知是開國少將尤太忠返回家鄉,當地官員立即開始為他接風洗塵,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午餐。看到桌上琳瑯滿目的菜品時,尤太忠臉色更是深沈了,他不禁問道了官員們日常的飲食狀況,以及家鄉的發展情況。
官員們的回答十分含糊,顯然隱藏了發展的真實狀況,這讓尤太忠再也壓制不住怒火,表示要將桌上的飯菜打包,給當地群眾享用。當尤太忠召集家鄉群眾來吃一頓免費的午餐時,細心的他看到群眾是餓得面黃肌瘦,官員卻是各個油光滿面,這讓他在發愁的同時,只能先發出200元買些糧食,分給了當地群眾。解決了家鄉的燃眉之急後,回到解放軍高等進修院校的尤太忠,立即把家鄉的情況寫成了報告,交給了黨組織,希望黨組織能出面解決家鄉的困難面貌。
當尤太忠的報告交給了黨組織後,立刻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當地的官員也很快撤職查辦。在家鄉的貧困問題上,尤太忠建議選拔一批精幹人才,帶領家鄉擺脫貧困才是長久之道。這樣一個建議很快便被轉為了現實,在黨組織的選拔下,一批批精幹人才來到了尤太忠的家鄉,負責起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任務。
幹部來到了尤太忠的家鄉後,很快調整了過去的政策,以保障農業生產為基礎,同時還發展當地的林業產能,這讓貧困開始逐漸被抹去。數年後,當尤太忠從解放軍高等進修院校畢業後,接收到的家鄉的來信,無一不是說家鄉的發展劇變,從需要國家撥救濟糧,到如今向國家糧倉不斷貢獻著余糧,以及向國家林業貢獻著木材,這一切都是從貧困中走出來的表現。
聽到家鄉如今的變化後,尤太忠除了倍感欣慰以外,更是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從參加革命工作以來,尤太忠就有了一種使命感,在取得革命戰爭勝利後,自然地要帶著人民群眾奔向更好的生活。正是這種源自內心的使命感,使得尤太忠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著自己的革命初衷,這樣的精神也感染了無數青年幹部,至今都是影響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