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將在下周揭曉最終答案,目前來看特朗普和哈裏斯誰主沈浮依然難以確定。
不過,特朗普好像已勝券在握一樣,頻繁在公開場合發表政見,如在9月表示若贏得總統大選,會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60%-100%的關稅,同時對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10%的關稅。
註意,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只針對中國,連「自己人」也不放過。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歐盟等經濟體每年出口大量商品至美國,10%的關稅足以讓盟友們喝一壺了,而對中國產品征收60%以上的關稅就更令人難以想象了。這是要把徹底終結美國自己建立起來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啊。
很多人覺得特朗普瘋了,或者說他是為了贏得總統選舉而透過誇大其詞特意討好「鐵銹地帶」的選民,真成為總統後不會這麽做。因為關稅武器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尤其是在美國還未完全擺脫通脹困擾的情況下。
對抗物價上漲,除了加息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海外進口價廉物美的商品,中國商品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關稅稅率提高會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本土生產的商品價格跟著上漲,CPI爆表也就不遠了。
這是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主流觀點,普遍認為高關稅會讓高通脹重新席卷美國,引發該國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的泥潭。
基於如此分析,可以得出川普不至於「自殘」的結論,也就是哪怕會搞點貿易保護措施卻不會做出過火的貿易保護行為。
不過,有一種可能是大部份人誤解了特朗普,他就是想這麽幹,因為川普篤信貿易保護主義不會引發惡性通脹,亦或即便物價漲了但美國經濟能從「產業復興」得到的益處多於通脹產生的壞處。
我們能從特朗普最近接受采訪時再次提及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萊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特朗普把麥金萊稱為「關稅之王」,可見後者對他的影響之深。
1897年麥金萊成為當時的美國總統,那個年代正是美國工業崛起的年代,也是高關稅時代,為之後美國獲得了數十年的產業優勢打下堅實基礎。數據顯示,1870年美國在全球制成品的生產總量中占23%,1913年這個數碼提高至36%,同期工業強國英國的占比從32%下降至14%。此外,美國在那時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人均收入飆升。
這些成就沒有發生在自由貿易時期,而是在美國貿易保護最嚴重的時候。
特朗普總是將「美國人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等口號掛在嘴邊,本意是讓美國生產的產品替代進口商品成為民眾的第一選擇,這不是和貿易保護時期美國的情況對應起來了嗎?為實作該目的,那時使用的方法便是征收高關稅以削弱海外商品的競爭力。
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的貿易政策逐漸松動,更是以帶頭人的身份推動全球化,這又是為何呢?與美國當時在幾乎全部產業獲得優勢有關。
由於美國的產品具備技術優勢,所以哪怕放開國內市場也沒關系,反正外國貨沒有一個能打的,而低關稅或零關稅降低了出口成本,方便美國企業將產品賣到其它國家、賺外國人的錢。
而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在汽車、半導體行業的崛起讓美國逐漸失去了產業優勢,不少產品甚至被日本貨「吊打」,這時美國對待自由貿易的態度變了,開始揮舞關稅大棒與日本打貿易戰。最終,日本的汽車企業跑到美國投資建廠,為當地創造GDP、稅收和就業崗位;半導體行業則由強轉弱,更「聽話」的中國台灣地區和南韓企業成為後起之秀。
歷史上美國在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之間反復橫跳,持何種態度與自身利益相關,同時,合適的高關稅是能給美國經濟和產業帶來好處的。
理解了以上內容再來審視特朗普近乎瘋狂的「提高關稅」宣言,我發現至少在理論上川普是有底氣的。
此外,特朗普針對貿易保護引發的高通脹並非放之任之,應對措施是給美國企業減稅,降低美國產品的制造成本。
在特朗普當政的2017年美國推出了3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法案,核心是降低企業所得稅,包括將聯邦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5%降至21%、允許美國企業的海外利潤在利潤產生國交稅後無需再向美國政府交稅等。
幾乎可以肯定,特朗普重回白宮後會繼續給國內企業減稅,財政收入的減少部份靠外國進口商繳納更多的關稅填補。
如果所有措施均能像特朗普想象的那樣發揮效用,那麽美國大幅提高關稅的結果可能會是這樣的。
一是美國制造業雄起。外國商品因高關稅不再有價格優勢,消費者傾向於購買本土產品,美國企業獲得更多訂單、制造業奪回優勢地位、國內就業崗位增加。
二是通脹不會明顯反彈。進口商品貴了的同時美國企業制造的東西售價因企業所得稅下降而降低,消費者不一定需要花更多錢購買商品,通脹率維持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我不清楚理論與實際會否匹配,但可以確定擁有理論底氣的特朗普極有可能在當選美國總統後將競選時「吹過的牛」變成現實,川普不是無腦亂來。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未來全球經貿形勢會更為復雜,對此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前兩天,路透社的一篇「小作文」提到中國的財政政策會因特朗普成為總統而進一步加碼,我想我們的政策「彈藥庫」裏應該是有後手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註、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