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中歷史之晉朝滅吳:「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2024-04-13國風

今天在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裏了解晉朝滅吳的一段歷史。

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劉禹錫由夔州(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沿江東下,途徑西塞山,借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西塞山,在今天湖北省黃石市東面,長江南岸,扼守長江天險,地形險峻,是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據說從東漢末年到新中國成立,發生在西塞山的戰爭有一百次之多,除此之外,西塞山還以風景名勝文明,多少文人墨客遊賞西塞山的的晨曦暮色,言誌抒情,填詞賦詩,唐朝張誌和寫過「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宋朝陸遊寫過「 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裏鐘 」,唐詩人王周的:「 千尋鐵鎖無人問,石壁空存道者形 」 ,還有韋應物的:「 勢從千裏奔,直入江中斷 」,寫盡了西塞山的自然美景,名勝古跡,和雄偉氣勢。

劉禹錫的這首詩是從眾多歷史事件中選了西晉滅吳一事來著手的。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王濬(jun)的戰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赫赫閃耀的金陵王氣,變得驟然失色。

王濬,是西晉名將,出身世家,博學多才,智勇雙全,能謀善戰,早年受到征南將軍羊祜的賞識和提撥,對百姓廣施德政,受到百姓愛戴,後因政績突出,晉武帝司馬炎依羊祜建議,任為益州刺史。而當時的吳國國君孫皓荒淫兇暴,百姓怨聲四起,晉武帝伺機謀劃滅吳,【晉書·王濬傳】記載,「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自蜀出發,揮師沿江東下,連天蔽日,氣勢極盛,所以有「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晉軍聲勢赫赫,吳軍聞風喪膽。

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大火熔化了百丈鐵鎖,沈入江底,石頭城上舉起了降旗,東吳滅亡。

王濬率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入西陵峽後就遇到了吳軍布置的攔江鐵索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得知上述情況,王濬就提前準備了木筏,筏上紮成草人,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就都被筏帶走了;又做火炬,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王濬一路上聲勢浩蕩,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吳君孫皓嚇得膽魄魂飛,急忙遞上降書,懇求晉朝能寬大處理,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王濬接受了玉璧,將孫皓送往洛陽。自此,吳國滅亡,晉朝統一。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人世間讓人感懷之事不勝其數,不變的是這西塞山一直背依著滾滾長江水。

山形,指的是西塞山,寒流,指的是長江水。劉禹錫並沒有區寫西塞山如何的險峻高竦,只是用山川依舊,來顯出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 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 」,只有這千年不變得西塞山和滾滾不盡得長江水,才能將這人世間的興亡叠代盡收眼底。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如今,天下歸一,四海為一家了,昔日的壁壘已成廢墟,只有蘆荻在風中飄搖。

「今」和「故」是古今對比,四海為一家,指的是天下統一,蕭蕭,指的是秋風吹過的聲音,蘆荻,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形如蘆葦。往日的軍事堡壘已經荒廢在一片蕭蕭秋風之中了,殘破荒涼的遺跡,象征了六朝的覆滅,也寓意著分裂局面的完結,劉禹錫借景抒情,給予重新擡頭的割據勢力重重一擊,也是有意用六朝覆滅的歷史教訓警示當時驕奢腐敗的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