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經152鸤鳩押韻、註釋、古音、今韻

2024-01-20國風

詩經152-1鸤鳩押韻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i

□□□□,□□□■。□□□□,□□□■。□□□■,□□□■。i

□□□□,□□□■。□□□□,□□□■。□□□■,□□□■。i

□□□□,□□□◆。□□□□,□□□◆。□□□◆,□□□◆?ng

附註:

1、本詩押韻較為整齊,總體上為偶數句押韻,或246押韻。

2、不過,每一闋的第5句也參與押韻,也即,2456押韻。

3、第一闋為倒數第二字押韻,因為末字為語氣詞,不在韻腳之列。

第二闋、第三闋、第四闋均為末字押韻。

4、雖然每一闋第一句的桑字,每一闋第三句的子字,均可視為韻腳,但對整體押韻結構起到混淆作用,不應考慮在韻腳之列。

5、在編寫【周音】時,雖然對本詩押韻結構劃分正確,但當時由於剛開始分析古音,錯誤地認為第一闋、第二闋、第三闋的i韻為細分的i、ai。後期就排除了這種細分,歸一為i韻。

詩經152-2鸤鳩註釋1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i

□□□□,□□□■。□□□□,□□□■。□□□■,□□□■。i

□□□□,□□□■。□□□□,□□□■。□□□■,□□□■。i

□□□□,□□□◆。□□□□,□□□◆。□□□◆,□□□◆?ng

附註:

1、鸤鳩,鸤從屍。且佇立在桑樹上,而桑樹一般為塑造悲涼氣氛,荊棘-榛樹,均為灌木,均可營造淒涼意境,所以,本詩的鸤鳩應為一種吃動物屍體的鳥類,絕非前賢理解的=布谷鳥(杜鵑)。

似乎是貓頭鷹或烏鴉,而烏鴉為純黑色,最優選擇是貓頭鷹。但貓頭鷹不吃腐肉,均排除。

最出名的是禿鷲,喜食腐肉。但禿鷲每次產卵一枚,不符合本詩七子。也應排除。

烏鴉每次產卵3-5枚,也應排除。喜鵲每次產卵5-8枚,符合。由於喜鵲與烏鴉其實是同類,喜鵲是鴉科鵲屬鳥類,烏鴉是鴉科鴉屬鳥類。兩者習性相近,在戰亂年代,烏鴉與喜鵲都會成群結隊出現,清理屍體。和平年代見不到此類悲慘景象。

杜鵑(布谷鳥)每次產卵2-5枚,再次排除。

不過,喜鵲在詩經中多稱之為:鵲。存疑。

貓頭鷹品種很多,體型大的每次產卵較少,體型小的每次產卵較多,而且貓頭鷹羽毛駁雜,符合鳩字。其中,短耳鸮是中國常見品種,每次產卵3-8枚,符合本詩。中國常見的另一個品種:長耳鸮,每次產卵4-6枚,不符合。

所以,本詩的鸤鳩=短耳鸮,雖然貓頭鷹(鸮)並不吃腐肉,但吃老鼠,而老鼠吃腐肉,貓頭鷹在的地方存在老鼠和腐肉,所以古人們誤以為貓頭鷹吃腐肉,後引申為不詳。本詩的鸤鳩之鸤應該也是此類誤解所致。鸤鳩之鳩,指的是羽毛駁雜,有花色,所以前賢多將其誤解為杜鵑鳥(布谷鳥)。

2、桑-梅-棘-榛,營造的應當是墓園景象,可參考詩經第141篇【墓門】:

  1.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2.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其中,棘-梅-鸮,共同營造了陵墓不安的境況,暗喻了王室政治後繼無人,新王不法古,政治遺產無人繼承,猶如墓園無人打理。

既然這些意象本詩亦有,梅、棘、鸮(鸤鳩),本詩多了一個榛樹,而荊榛一詞為固定搭配,均表達荒涼景象,因為都是低矮的灌木叢,喻義荒涼之地。

可見,本詩與詩經第141篇【墓門】屬於同類作品,諷刺詩,諷刺王室政治青黃不接、後繼乏人。具體分析,見:詩經141-2墓門註釋1;詩經141-2墓門註釋2;

3、其儀一vs 其儀不忒,形成排比,應為近義或同義。

一=不忒,也即,一-忒是一對反義詞。一=始終如一。忒=不一致。

其儀不忒,這個詞在先秦著作中,也有寫作:其儀不貣(貸),如,【管子】。

【易經】也有類似的用法:四時不忒。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中認為:【管子】中的其儀不貣=其儀不貳的誤寫。段玉裁認為:貣-貳二字相近,意思相近,所以管子或其弟子通假。段氏這種觀點,現在的學者也有,我以前批判過,見:貳並非/貣的訛字;經學勘誤:不貳過→不貸過;

就本詩而言,我認為:其儀不忒=其儀不貣(貸),其中貣(貸)=轉移、偏離,類似歐洲語言deviate(偏離、偏差)。而且歐洲deviate=de+via演變而來,其中,via=道路,途徑,de=偏離、偏差。由此可見,漢語的貣(貸)與歐洲的de應該同源。

此外,忒從弋,古音di;貣(貸)從弋,古音di,兩者本來也是用了同一個聲符,兩者的義符不同而已,忒從心,與心情有關;貣(貸)從貝,有金錢有關。但兩者也有相同的內涵:心情遷移 vs 貨幣遷移。所以,無論忒、貣(貸),均有更早的同一個來源:位移、遷移、移動、轉移、偏移。

而且詩經中,有多處用作:不忒。例如,

①詩經第256篇【抑】:天方艱難,曰喪厥國。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②詩經第300篇【閟宮】:龍旂承祀。六轡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③本詩,詩經第152篇【鸤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將三例全部替換為忒→貣(貸),並無不可。轉移-偏移-偏差,都是近義。貿然將忒釋讀為差錯,太過引申了。將忒=差錯,最早可見於三國張揖【廣雅】。

忒,差也。—— 【廣雅·釋詁四】

我認為,張揖將忒=差錯,應該是他參考先秦文獻所作的意譯,並不知道忒-貣(貸)的本義為遷移。

4、在了解忒=貣(貸)=轉移、動搖、偏移之後,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詞:

(1)結,在詩經中出現多次,多為郁結之義,例如,

①詩經第147篇【素冠】: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②詩經第192篇【正月】:心之憂矣,如或結之。今茲之正,胡然厲矣?

③詩經第225篇【都人士】:彼君子女,謂之尹吉。我不見兮,我心苑結。

④本詩,詩經第152篇【鸤鳩】: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⑤詩經第156篇【東山】: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其中,例句①②③均為自動詞(不及物動詞),vi,或形容詞,指的是心情郁結、憂愁。

例句⑤為他動詞(及物動詞),vt,指的是打結、打扣。

例句④從詞性或語法上看,應與例句①②③同義,為心情郁結、憂愁之義。但放在本詩中,顯然不太合理:行為堅定不移,與心情郁結相關嗎?

在現代語境下,似乎不相關,但思考一下,還是有關的:心情郁結,是因為固執,想不通一個道理,這與堅持真理本質上是一種品質。俗話為:死心眼兒。

在英文中,也有近似的詞:fixed idea,固執、偏執、執著、成癮等意思。=法文: idée fixe

這樣看來,中西方對此邏輯是一樣的,打結,本身就是為了固定、穩定,引申途徑如下:

①名詞繩結→動詞打結→自動詞或形容詞郁結→形容詞憂傷

②名詞繩結→動詞打結→自動詞或形容詞郁結→形容詞固執→形容詞堅定不移

③名詞繩結→動詞打結→動詞穩定、固定→形容詞堅定不移

(2)正是四國。

其中,正=糾正、匡正。是=對=校對。也即,正=是,均為動詞,=匡正。

國(國)=域,在詩經中,或-國-域均為i韻。或從戈,古音co,造字之初應為o韻,但發生了i o二象性。或-國-域在現代漢語中均為o/u韻,可見經歷了音變輪回:o→i→o。這種輪回情況雖然罕見,但並不是孤例,例如,有-右-友,從手,古音do,但在詩經中為i韻,在現代漢語中為o韻,也發生了輪回:o→i→o。

詩經152-2鸤鳩註釋2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i

□□□□,□□□■。□□□□,□□□■。□□□■,□□□■。i

□□□□,□□□■。□□□□,□□□■。□□□■,□□□■。i

□□□□,□□□◆。□□□□,□□□◆。□□□◆,□□□◆?ng

附註:

上一節分析了本詩可能為諷刺詩,隱喻手法與詩經第141篇【墓門】相同,均諷刺政策不穩、人亡政息、新王不遵古法。但是,本詩大篇幅在描繪一個持之以恒的君主。那麽,本詩究竟是諷刺詩,還是贊美詩?我認為毛詩的評價是妥帖的,本詩仍然是諷刺詩。因為現實的君主不遵古法,導致政策前後不一致,宗廟不安寧,所以詩人才渴望出現一個始終如一的君主,能夠堅持美好的制度,作為天下的正統,永世不滅。可是,世上哪有不變的法,哪有萬年的王室?

所以,這種諷刺和悲劇意味透過現實與理想的強烈反差,就更加濃烈。但毛詩序:「刺不壹也。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壹也。」,毛氏認為本詩諷刺的是一個執政不一的君主,對此,我認為太狹隘了。政令不一,可能是新舊交替,如變法,如新君登基,未必是同一個君主在不同時期的不一。

古今中外,人亡政息的例子數不勝數。可見詩人之諷、之嘆穿越時空,帶有永久的警示意義。

這一節分析其他難點字詞:

1、其帶伊絲vs其弁伊騏。其中,帶-弁,絲-騏,形成類比,應為同類。

(1)伊從尹,尹從十,古音ding或di,因為十存在鼻音和脫鼻音兩種形式。見:十=針本字考;十古音ding,與日耳曼ten、希臘deca同源;冊=簡本字考、音變考、義項流變考;思-怱-悤-總同源考、思=想本字考;詩經129-3蒹葭上古音大概;

可以推測:伊尹二字,最初都應有鼻音,伊從尹。但後來鼻音脫落。

如果尹從十,古音ding,那麽,甲骨文畫的是手拿針砭,可能是醫生,那與管理者有什麽關系呢?

可能在上古或史前時代,巫醫屬於神漢,掌握著普通凡人與神靈和祖先的溝通橋梁,所以屬於早期人類的統治者、管理者。

這裏取伊di,而非ding,考慮到當時可能已經鼻音脫落。

——節選自【詩經129-3蒹葭上古音大概】;

由於伊從十,古音di,所以後世的經學家將其附會為各種通假字,有人認為=繄、是。

我在詩經第24篇【何禯】中,將伊=之,古音di。見:詩經24-4何禯今韻;詩經24-2何禯註釋3;

在本詩中,伊=之,似乎解釋不通。其帶伊絲,其弁伊騏。→其帶 絲,其弁 騏。

因為帶-弁為服飾,絲-騏應為材質,可以說絲之帶、騏之弁,不可以說帶之絲、弁之騏。

再放到詩經第24篇【何禯】:「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可以看出,以前理解的維絲伊緡=維絲之緡,也許是錯的,其實也可以分析為:維絲伊緡=維緡之絲。絲之緡=絲線的合股,緡之絲=合股的絲線。都說得通。

那麽,本詩的伊=?從語法結構上講,絲為帶的材質,騏為弁的材質,這屬於定語後置,那麽伊就是定語後置的功能詞。

其帶伊絲=其絲帶,其弁伊騏=其騏弁。如果解釋為定語後置的語法助詞、功能詞,這就落入了虛詞、語氣詞的垃圾箱窠臼。不建議做此解。

伊=以,古音di,可以這樣理解:其帶伊絲=其帶 絲,其弁伊騏=其騏 弁,指的是以絲(為)帶,以騏(為)弁。

這樣釋讀的話,以(伊)為介詞。這種介詞用法,在詩經中多有出現,例如,

①詩經第35篇【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不我能畜,反以我為仇。……我有旨蓄,亦以禦冬。宴爾新婚,以我禦窮。

②詩經第49篇【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兄/君!

③詩經第50篇【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於楚室。

④詩經第53篇【幹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予/告之?

⑤詩經第58篇【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⑥詩經第64篇【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瑤/玖。

⑦詩經第95【溱洧】:贈之以勺藥。

⑧詩經第98篇【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⑨詩經第128篇【小戎】:龍盾之合,鋈以觼軜。

……

2、騏=騏驥,指的是良馬,這裏用作材料,指的是馬皮,騏驥之皮,用此材料制作的帽子。

其弁伊騏=其弁以騏=其弁以騏皮=其弁乃以騏皮制成。

以往有的經學家將騏=綦、璂,指的是皮件縫合處的玉飾。有的經學家認為:騏=棋盤的花色(這也是騏驥一詞的詞源,騏為黑白相間毛色的良馬)=黑白相間的顏色。

我認為騏作為材質最符合語法,帶-弁類比,絲-騏類比。騏=騏之皮=馬皮。

3、胡=何,通假字。疑問詞。

正是國人,胡不萬年?=校正國人,何不萬年永續?

這種反問也揭示了詩人描述的明君是一種奢想,因為明君不常有。何不萬年?說明現在沒有明君。呼應了前面關於貓頭鷹在荊榛叢生的墓園築巢的敗落景象。

詩經152-2鸤鳩註釋3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i

□□□□,□□□■。□□□□,□□□■。□□□■,□□□■。i

□□□□,□□□■。□□□□,□□□■。□□□■,□□□■。i

□□□□,□□□◆。□□□□,□□□◆。□□□◆,□□□◆?ng

附註:

前兩節分析了本詩的主旨:諷刺詩。以貓頭鷹在無人看守的墓園築巢,喻義宗廟失守,朝政敗壞。詩人用大量筆墨描繪了明君應該是什麽樣,但結尾感嘆:何不永存?一語道破這是一場夢。這樣的明君別說現在沒有,就算有,也不能一直有。呼應了開頭的破敗意象,暗指國內政治混亂,國君失策,上行下效,百姓也是不正之人。

這裏再分析一下其他需要辯證看待的問題:

1、梅,在現代語境中,多是吉祥之義,如梅竹蘭,代表君子。梅花香自苦寒來,比喻承受磨煉的人才。日本更是以梅(櫻)作為國花。但在詩經中,梅未必是褒義。例如,

①詩經第141篇【墓門】:墓門有梅,有鸮萃止。

其中,梅樹在墓園中,代表了問題制造者,因為果樹在墓園中不是吉兆,現代民俗仍然如此,因為路人會去摘果,打擾了墓園的安寧,並有外人幹預王政的隱喻。這裏是貶義。

②詩經第130篇【終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其中,梅樹代表人才。這裏是褒義。

③本詩,詩經第152篇【柵就】: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棘/榛。

其中,桑-梅-棘-榛,形成類比,營造了悲涼之境,也就是墓園無人打理之象。暗喻王室衰敗,子孫雕零。是貶義。

④詩經第204篇【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其中,梅對應於嘉卉,是嘉卉的一種,顯然是暗喻人才,是褒義。

⑤詩經第20篇【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其中,梅樹代表人才,是褒義。

綜上可知,在詩經年代,梅=人才,這是一般的象征義,是褒義。但在涉及宗廟、王庭的變故上,梅代表了禍害,是貶義。初看,這似乎矛盾,細想下來,其實是統一的,因為在國君強勢之時,人才為朝廷所用,朝廷是伯樂,人才是駿馬。所以人才是褒義。但在國君弱勢之時,人才覬覦或僭越王位,人才就成了王陵裏的果樹,打擾了墓園的主人,喧賓奪主,所以就成了貶義。

梅=人才,是褒是貶,全看國君的態度和處境。國君強,則人才褒,國君弱,則人才貶。

2、榛,與梅的象征意義處於同樣處境,在詩經中大多是褒義,但在本詩中,顯然是貶義。例如,

①詩經第38篇【簡兮】: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

其中,榛是山上產的,代表高級人才。苓是水裏產的,代表低階人才。為褒義。

②詩經第50篇【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 (桑)。

其中,榛-栗都是堅果,實際上指代有用之材,喻義上指代有用之人、人才。都是褒義。

③詩經第219篇【青蠅】:

  1. 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2. 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
  3. 營營青蠅,止於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

其中,樊-棘-榛,形成類比,應為近義,營造了一種荒涼景象,為貶義。結合詩文的後面:讒人,可知青蠅=讒人,榛是青蠅聚集之所,為貶義。可能喻義朝臣的幫派。

④詩經第239篇【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幹祿豈弟。

其中,榛-楛應為旱麓之樹,雖然矮小,但仍屬有用之材。應為褒義。旱麓喻義貧瘠小國。目前尚未註釋到第239篇,聊淺談。

綜上可見,榛在詩經中大多喻義人才,但有時是貶義,可能喻義朝廷中拉幫結派的大臣。不過,與梅的褒貶義引申相近,一個人才在君主眼中是好是壞,關鍵在於君主的判斷。君主強大了,人才都為君主所用,所以人才就是褒義詞。當君主弱小了,人才反而要挾君主,那麽人才就是貶義詞。

詩經152-3鸤鳩上古音大概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di co di dong, ci di di di. do cong cong di, ci co ci di. ci co ci di, ding cu ci di.

2.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di co di dong, ci di di bi. do cong cong di, ci di di di. ci di di di, ci bing di ci.

3.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di co di dong, ci di di di. do cong cong di, ci co bi di. ci co bi di, ding di di ci.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di co di dong, ci di di ding. do cong cong di, ding di ci cong. dong di ci cong, cu bi cong ding?

□□□□,□□■□。□□□□,□□■□。□□■□,□□■□。i

□□□□,□□□■。□□□□,□□□■。□□□■,□□□■。i

□□□□,□□□■。□□□□,□□□■。□□□■,□□□■。i

□□□□,□□□◆。□□□□,□□□◆。□□□◆,□□□◆?ng

附註:

1、鸤從屍,古音存在ding、di兩種形式,這裏均可,取di。見:詩經15-2采萍註釋3;詩經15-1采萍押韻;詩經15-4采萍今韻;詩經138-1衡門押韻;詩經36-3式微上古音大概;

2、君從尹,尹從十,古音ding。而君古音cong,這裏出現了c-d輔音混淆,也出現了i o元音二象性。這裏取cong,便於理解。以前分析過,見:群母非三等是何時、如何、為何消失的?;

3、結從吉,吉從士,士從十,古音di。結今音jie,可推定古音ci、cu。這裏出現了c-d輔音混淆,也出現了i o二象性,不過i→ie的雙元音化也是存在的。為了便於理解,這裏取ci。以前分析過,見:詩經第122-3無衣上古音大概;

4、伊從尹,尹從十,古音ding、di兩種形式,這裏取di。見:詩經129-3蒹葭上古音大概;詩經95-3溱洧上古音大概;十=針本字考;十古音ding,與日耳曼ten、希臘deca同源;思-怱-悤-總同源考、思=想本字考;冊=簡本字考、音變考、義項流變考;

5、弁甲骨文金文均為象形字,不表音。今音bian,根據周音理論倒推,古音bing。

6、儀(儀)從義,義從我,我從戈,古音co。發生了c→零化,o→i 元音二象性。

7、忒從弋,古音di。=貣(貸)的訛字,或通假字。本義為轉移、偏移。

8、榛從秦,今音ts'in,可推定古音ding。以前分析過,見:秦=撚本字考 、秦=打的本字考;

9、年從千,千從人,千古音ding,人古音cing、cong。可見經歷了漫長的演化:c→d,i o二象性。

10、萬(萬)甲骨文為象形字,畫的是蠍子。不表音,但可以根據其他字推定,邁(邁)mai、蠆chai,推定萬最初為b輔音,發生了b→d輔音演變,b→w輔音演變是容易理解的。

此外,簡體字萬,在甲骨文中也存在,從人,可推定古音cong。

再者,根據集韻,蠍讀作hong,可推定古音cong。

可見,萬字和萬字作為數量詞時,已經具有鼻音,可能古音cong,也即當時蠍的讀音。蠍為後造字,從曷,曷從曰yue,古音co,可見已經發生了鼻音脫落。也即,萬最初指的是蠍子,讀作cong,後來這個讀音假借為萬(從人,古音cong)字的正字,萬萬並存,表示數量詞,一百的一百。而另造蠍字,表示鼻音脫落之後的萬(cong→co)字。

但在萬-萬並無通假的更早年代,萬應為i元音,b輔音,例如,邁mai,後世在萬組字上也存在一系列演化,例如,b→d:蠆chai、躉dun。

由此可見,萬-萬指代數量詞時,古音可能為cong。距離最初的古音bi,發生了很多演變:b→c,i→o,鼻音化。是非常復雜的演變,經歷了很長時間。這裏取cong。見:孔子音準-16;

11、正從丁(頂),古音ding。

以前分析過,見:是=嫡本字考、是=提本字考、是=偍趧踶(踢)遈本字考;是=嫡本字考、正從丁(頂)古音ding;

詩經152-4鸤鳩今韻

(備註:□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 絲。其帶 絲,其弁 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 。其儀不 ,正是四國。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 不萬年?

□□□□,□□■□。□□□□,□□■□。□□■□,□□■□。i

□□□□,□□□■。□□□□,□□□■。□□□■,□□□■。i

□□□□,□□□■。□□□□,□□□■。□□□■,□□□■。i

□□□□,□□□◆。□□□□,□□□◆。□□□◆,□□□◆?ng

附註:

1、胡→何。通假字。疑問詞。

2、忒→貸(貣)。通假字。轉移、偏移。貸-國,在南陽方言中,押韻ai。但棘ji仍然不押韻。

3、伊→以。通假字。介詞。

以上只考慮了古今字、通假字,並未考慮古今音變。可視為版本一。

以下根據古今音變,針對韻腳進一步修訂:

4、第一闋的韻腳:七-一-結,在現代漢語中,七-一押韻i,但結ie不押韻,需要修改。

結→系。近義詞,打結。同時,在現代漢語中,七-一-系押韻i。

5、第二闋的韻腳:梅-絲-騏,在現代漢語中,絲-騏押韻i,梅ei不押韻,需要修改。

梅→李。雖然樹種不一樣,但都是薔薇科李屬植物。再者,俗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瓜田李下。都與本詩的意境相合。李子樹和梅子樹一樣,都能引起路人采摘,從而打擾到主人。同時,在現代漢語中,李-絲-騏押韻i,是完美的替代。

6、第三闋的韻腳:棘- (忒)-國,在現代漢語中,押韻混亂,需要修改至少兩個字。

①國→海。四國→四海。近義替換。例如,俗語:放之四海而皆準。四海為家。四海=四方,與本詩表達的意境相同。完美的替代。

②棘→檡zhai,一種荊棘,古語不詳。近義詞替換。同時,在現代漢語中,檡-貸-海押韻ai。不錯的替代,但檡為冷僻字。

③棘→柴。有所區別。柴不是特指一種樹木,而是泛指枯樹枝,柴火。但較為常用。可以備選。

7、第四闋的韻腳:榛-人-年,在現代漢語中,榛-人押韻en,年ian不押韻,需要修改。

萬年→永存。近義替換。存un=uen,在現代漢語中,榛-人-存押韻en,不錯的替代。

所以出現版本二,20240119下午17:48

(一)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 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帶 絲。其帶 絲,其弁 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儀不 。其儀不 ,正是四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 永存

(二)

1.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 兮。

2.鸤鳩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帶 絲。其帶 絲,其弁 騏。

3.鸤鳩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儀不 。其儀不 ,正是四

4.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 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