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十首詩詞,十種修行:青山綠水去無聲

2024-09-01國風

01

深情與無情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感悟:

「花間一壺酒」,繁花中擺放著一壺酒,很華麗的景色。「獨酌無相親」,一種孤獨感蔓延出來,自斟自飲,無人相陪。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所有的深情最後都會變成無情。

02

物我兩忘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 感悟:

早年的王維曾經寫「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但是到了中年之後,所有的繁華與得意,一下子打落谷底。

他開始轉向道家、佛家。

王維的山水,是用山水寫山水,用自然寫自然。

03

失望與希望

花下醉

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沈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 感悟:

「客散酒醒深夜後」。短短七個字,寫盡繁華與幻滅。

從繁華到荒涼,內心的幻滅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04

詩聖的擔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感悟:

這首詩寫的是杜甫的晚年,你可以看到他的卑微與渺小,近乎螻蟻一般地活著。

詩人寫自己的卑微與狼狽,也寫大眾的卑微與艱辛,從自身的痛苦出發,去擔待別人的痛苦,這大概是杜甫為何稱之為「詩聖」吧。

05

莊周夢蝶,蝶夢莊周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感悟:

這首詞,可以說是李煜最好的作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春天過去,我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這一場大夢結束之後,我會在哪裏,哪裏又是真實?

06

衣帶漸寬終不悔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 感悟:

心上有個人值得用生命去付出,去愛,是一件幸福的事。

07

悲歡離合總無情

虞美人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感悟: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用聽雨做引子,寫人生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

從少年到壯年到老年,雨聲未曾停。

08

眾裏尋他千百度

青玉案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感悟:

一簇一簇的燈花如星雨散落,出遊的小姐中尋覓自己的心上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你肯堅持,生命中總是不缺這樣驚喜的時刻。

09

不喜亦不懼

神 釋

陶淵明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善惡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 感悟:

人終究是無法改變什麽,聽從天命吧,應該結束的時候自然結束,不用思慮太多,順其自然。

10

人生如夢

念奴嬌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感悟:

蘇軾很隨意的說,大家都說這裏是赤壁的古戰場。他沒有考證。是與不是,本也沒有那麽重要。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人生就是一場夢,這大江明月才是永恒不變的。而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回到自然的江月中。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儒風大家。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