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2000個劇團42億撥款:作為生意,戲曲早已破產!

2024-07-01國風

大連京劇院的院長、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楊赤先生,曾發表了一句頗具深意、引人深思的言論:「國內不再有一個京劇劇院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楊赤

「養活自己」,對一個人來說是安身立命之本;對一個行業來說,是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動力。當藝術家真成了「饑餓藝術家」,行業也就被自然淘汰了,經典也好,國粹也好,都如此。

1972年秋季,楊赤正式步入大連藝術學校京劇科,起初致力於老生角色的學習,後轉向專攻花臉藝術。經過十年的勤奮與努力,他得以拜入京劇袁派大師袁世海門下,獲得了先生毫無保留的傳授,並成為了袁派藝術的傑出傳承人。

在某次日常演出結束後,楊先生卸下了戲服,面對網絡攝影機,他輕輕苦笑了一聲:「在國內,已經沒有任何一個京劇樂團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京劇於2010年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其變成帶著大眾文化符號的小眾文化的標誌之一。

楊赤劇照

隨著時代的演進,文化的普及率已至前所未有之高度,然而,能夠深入領悟傳統文化精髓者並未顯著增加。在高學歷人才雲集的大都市中,厚重的典籍被塵封於舊紙堆中,其蘊含的深刻思想亦不再受到廣泛的珍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沈溺於短暫的歡愉,追求即時的滿足,傾向於以網絡瀏覽替代閱讀,以遊戲消遣取代深度思考。情感的敏銳性和個人化表達逐漸淡化,快樂的本質亦趨於膚淺和普及化。

不考慮觀眾接受度,京劇正面臨「破舊立新」的嚴峻挑戰,其「轉型」的緊迫性對每一位京劇從業者構成了沈重壓力。

德雲社知名相聲演員張雲雷,以其對【探清水河】一曲的精湛改編,成功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熱烈關註,使得其相聲專場演出盛況空前,猶如萬人空巷的演唱會一般。

張雲雷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眾多老藝術家們在進行相聲表演時,卻一貫秉持嚴謹、專業的態度,堅持不允許粉絲揮舞熒光棒,以確保演出的藝術性與純粹性。

京劇的衰落並非始於某一特定時刻,而是逐步演變的過程。

當京劇被尊為「國粹」並置於高閣之上時,其逐漸脫離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從通俗文化轉變為高雅藝術。自此,京劇在一定程度上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和變通,滿足於維持現狀而非追求進步。這種變化使得原本帶有大眾文化符號的戲曲逐漸演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小眾文化。

戲曲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要真正理解戲曲的精髓,不僅要了解歷史背景,還要理解劇情故事,洞悉舞台與布景,洞察角色的人生際遇,品味生旦凈醜的深刻韻味。

反觀現代的娛樂方式,其追求舞台的華麗視覺效果和情緒的強烈渲染。其目的在於迅速吸引觀眾,並在最短時間內使觀眾產生理解和共鳴,進而刺激消費行為。然而,這種刺激往往短暫而缺乏深度,容易被觀眾迅速遺忘。

對於戲劇而言,缺乏理解能力的人往往難以被其情節所觸動,進而成為忠實的觀眾則更為不易。因此,培養一名戲劇愛好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一旦個體對戲劇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並沈浸其中,轉化為終身的戲劇迷則顯得相對簡單。

這也是京劇圈越來越小卻也源源不斷的原因,人們總覺得老一輩的藝術家亡故了,京劇也就壽終正寢了。可這麽多年過去,京劇不斷地出現在大眾視野裏,難以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但在每一個時代,它都能邂逅可遇不可求的京劇人。

京劇已不可避免地選擇了依托國家力量進行發展的道路。自京劇被正式確立為「國粹」以來,它作為國家認同與大眾認同之間的橋梁,顯著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面對京劇市場逐漸萎縮和邊緣化的趨勢,國家持續為這一小眾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查詢資料發現,現今全國約2000個重要院團,每年的財政撥款已達42億。

京劇因難以如同眾多地方戲曲般融入當地民俗信仰之中,故而難以在廣闊的農村地區與地方戲曲展開經濟資源的競爭。當前,多數京劇劇院仍主要依賴國家財政支持,以進行由上至下的文化演出,這種依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京劇劇院自我發展與生存的能力。

清末時期的工筆畫作品【同光十三絕】以精湛的技藝,生動描繪了從同治至光緒年間在京師享有盛名的京劇藝術家們。進入九十年代,電影【霸王別姬】的推出,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廣泛的戲曲熱潮。影片中,程蝶衣對京劇的深切推崇,體現了那個時代對戲曲的純粹熱愛。

【同光十三絕】

在審視建國後的七十年歷程中,這段時期見證了國粹文化的波瀾壯闊與跌宕起伏。

其初十年,乃是以梅蘭芳、程硯秋等老一輩藝術家為代表的輝煌時期。他們審慎地繼承了傳統,同時勇於剔除不合時宜的元素,成功地將京劇傳統劇目引領至現代發展的軌域之上。

在隨後的六年裏,現代京劇的創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並在北京隆重舉辦了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此期間,街頭巷尾的收音機中時常播放著【洪湖赤衛隊】和【黛諾】的經典選段,門前老翁手中的蒲扇亦隨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拍合。若有孩童能夠熟練演唱【紅燈記】中「臨行喝媽一碗酒」的唱段,他們往往會自豪地向鄰裏展示這一成果。

梅派的莊重大氣、尚派的熱烈高昂以及程派的悠揚婉轉,這些藝術特質在非主流逐漸演變為主流之前的數個十年間,均被歲月塵封於老舊收音機的回響與黑白影片的幀影之中。

梅蘭芳

在市場的自然調節機制下,盡管單位體制對京劇團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名角兒"導向的行銷策略仍然得到認可。絕大多數京劇團均致力於培養若幹位深受觀眾喜愛、具備顯著市場影響力的角兒。其中,來自上海的京劇演員王佩瑜便是這一策略的傑出代表。

在京劇藝術中,存在「乾旦坤生」的特定稱謂,其中梅蘭芳先生領銜的四大名旦均為男性,而孟小冬作為唱老生的傑出藝術家,其卓越表現使得「冬皇」成為近現代女性老生表演的巔峰代表。

王佩瑜

當代京劇界,王珮瑜被譽為「小冬皇」,作為當代第一女老生余派的傳承人,她以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京劇界內外贏得了廣泛認可。王珮瑜利用新媒體平台和娛樂傳播手段,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藝術形象,吸引了眾多原本對京劇不甚了解的年輕觀眾,一度被戲稱為「不喜歡京劇的人最喜歡的京劇演員」。

在當下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背景下,每一位京劇從業者,都如同蘇武般堅守著對國粹的熱愛與執著,他們心懷對京劇藝術的忠誠,即便面臨諸多挑戰與困境,仍矢誌不渝,堅韌不拔。

蘇武牧羊圖

我們見證了王佩瑜、張雲雷、楊赤等藝術家的輝煌,而在眾多未被我們目光觸及之處,更有無數懷有滿腔熱忱的京劇傳承者,他們默默奉獻,不懈努力,為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註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