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地域文化視域下的明清徽州匾額書法藝術

2024-04-11國風

引言

徽州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大量的徽派古建築保存完好,且古建築之上幾乎都懸掛著匾額。匾額承載了徽州地區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厚的文化、藝術價值,與徽州地方的民風民俗、思想文化等因素相融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獨特性。

以徽州現存明清匾額為主體,從地域文化視角對匾額及其書法特色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與論述,以期彌補徽州匾額書法研究的空缺與不足。

藝術作品的產生、發展,與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地域文化有密切的聯系,不同的地域自然環境、文化以及民俗塑造著不同的書法藝術風格,也就形成了書法的地域差異性。

一、明清徽州刻工與匾額制作

徽州匾額的制作用料考究、工藝復雜繁瑣,匾額的制作工序主要為:選材制坯、嵌補、褙麻、刮膩、上漆、水磨、風幹、描字、雕刻、貼金描粉、擦漆推光等。徽州地區一直保留著古法制匾的工藝,從匾額的選材直至最終完成,每一步都十分考究繁縟。

由明至清代,匾額工藝制作技巧也在不斷完善,尤其清代,匾額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時期,此時匾額的書寫與刻制均達到了十分高超的水準。

根據實地調研資料,僅明清徽州匾額的制作工藝便有很大的不同。明代的匾額匾面多以素色、朱底為主,到了清代則顏色更為多樣,朱底、藍底、黑底等等。

明代匾心大字多為黑字,間以少量金字;而清代匾心金字數量更多,更為常見。匾面底色、匾心字色明清兩代差距並不十分明顯,造成其工藝差距的主要是因匾額邊框雕花紋飾工藝的成熟以及現存明代匾額數量所存較少之故。

現存明代匾額邊框紋飾較為單一或沒有紋飾,到了清代開始出現卷草紋、夔龍紋、花卉紋、芝草嵌壽紋等,其精美程度也令人贊嘆。

清代匾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水準,一方面得益於匾額書家書法功力的深厚,另一方面則與徽州刻工高超的鐫刻技巧不無關系。徽州刻工不僅數量龐多,而且技藝精湛,他們既能刻詩詞、文賦,書畫、插圖等是無所不精。

二、匾額與徽州古建築的意境之美

匾額大字集實用與審美為一體,多見於殿宇樓閣、廳堂高齋之中。作為徽州建築的裝飾與視覺中心,其文字內容往往是幾個有特定含義的漢字,或反映建築物名稱、用途和性質。

或宣揚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表達人們的審美和情感,使得人文、詩意、書法、景觀文化內涵等得到充分表現。

匾額懸掛於徽州建築之上,與文人士大夫隨意在書齋案頭書寫、雅玩之作所不同,其書法必須和整體建築風格和諧統一。

唯有嚴謹方正之書體,才能體現出徽州各個祠堂、廟宇的嚴肅性與秩序性。在嚴肅與莊重的前提之下,書家要將其主體個性與精神置之其後,不然無法表達建築莊嚴典雅、巍然正大的氣勢。

只有書法與環境二者的和諧統一,匾額才能獲得無窮的生命力與魅力。徽州匾額發展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徽州人表達審美情趣的載體之一。

匾額內書法的排布、書風的呈現、匾額與景觀意境的融合都成為時人審美意向的表達,蘊含了徽州人對於匾額書法的審美標準、觀念與意趣。

徽州現存古代匾額大部份位於有百年、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之內,依山傍水、雲霧繚繞,正似清代許承堯在歙縣唐模作聯「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天光雲影、粉墻黛瓦、流水人家,猶如詩境之內。

在詩境之內,眾多古代匾額懸掛於徽州建築之上,見證著徽州的歷史,承載著徽州人一代代的文化與成就。

可以說,匾額不是建築的附屬品,而是徽州建築的點睛之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匾額與徽州建築融為一體,建築寓於山水之中,造就了徽州匾額雅人致秀、意蘊深遠的景觀意境之美。

三、祠堂與徽商文化需求

徽州現存明、清匾額的分布多是懸掛於古祠堂之內,這與古代宗祠的發展不無關聯。周朝以降直至宋元時期,朝廷對祭祖建祠都有著明確的等級規定,庶民階層是不被允許建立宗廟家祠的。

隨著北宋程朱理學思想之興起,民間社會對祭祖建祠的需求日益迫切,朝廷對此舉也並不十分追究。然而民間逾制建祠不符合朝廷禮制,朝廷對普通百姓祭祖也有著諸多限制,民眾無法大張旗鼓地進行。

此後宗祠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徽州也是從這時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宗祠,這也是徽州地區宋、元及以前的匾額少,明清的匾額多之因。明清之內,又以清代匾額為多。經歷漫長風雨歲月,由於年久失修、保護不力等種種原因,匾額與祠堂日漸損毀消失。

以祁門縣為例,最鼎盛時祁門祠堂有近千座,時至今日,祁門縣境內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只余約150座,而年代較早的明代祠堂更是所剩無幾,祠堂之上的匾額也未得以留存下來。

徽州地區山多田少,物產資源相對匱乏,環境較為閉塞,人口不斷的增長導致耕地不堪承載,一部份徽州人選擇外出經商謀生路。徽州商人自宋始,至明清迅速崛起,到清代乾隆年間最為鼎盛,發展達到頂峰階段。

然而即便是透過經商獲得大量的財富,富甲一方,卻仍舊地位低下,一部份徽州商人選擇拜請名家為其廳堂、店鋪等場所題字。

蘇顯雙在其博士論文【匾額書法文化研究】中寫道:「輕商、賤商是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明清時期仍是如此,徽商深受傳統觀念的重壓,為了獲得與經濟地位相稱的社會地位,不得以文化人的外衣來包裝自己。

因而,他們喜歡請名家為其廳堂、店鋪、園林等場所題字,以附庸風雅,彰顯文化品位和層次。如麻將室名曰‘排山閣’,吸食鴉片之所名曰‘吞雲軒’,附庸風雅如此,未免令人啞然。」

並非所有的商人皆是如此,一部份徽商在其迅速崛起後,不再局限於經商,對文化、教育、藝術、科學與出版等不同領域皆有涉獵,為徽州文化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徽州商人重視教育,為徽州地區的書院籌集和捐助資金,使徽州地區的教育持續地發展起來。也有一些徽州商人頗有文化。

如清代徽商汪鋅早年棄儒從商十多年後又於書院進學後中進士徽商汪廷榜歸而讀書後中舉人等此類事跡不勝列舉。

不論是出於附庸風雅或是其他目的,正是其對於文化的不斷追求,也使得徽州明清時期的匾額書法得以發展,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珍貴可供研究的匾額文化。

四、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匾額書法內容與審美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封建的社會中占有相當的統治地位,它自上而下地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舉手投足以及社會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徽州地區亦不例外。

徽州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以其地域文化為代表的建築、商業、宗教、書院、科舉、學術思想等文化都蘊蓄著厚重的儒家文化思想,影響著徽州地區的民風民俗、思想觀念、經濟以及教育活動等。

傳統的儒家思想在廣袤的徽州大地生根,與徽州文化不斷地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徽州地域文化。具體表現在徽州人重視禮教、綱常倫理,建宗祠、立牌坊;重視教育,興辦書院,講學之風盛行;註重現實事功,科舉取士等方面。

受儒家禮教思想影響,徽州宗族制度等級森嚴,各宗族皆建有宗祠以祭祀先祖,據史料載徽州地區有祠堂6000多座,留存至今仍有近千座,牌坊有1000多個,現存100多個,其牌坊數量在全國為最。

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的興起使得徽州地區的牌坊、匾額數量逐漸增多,多用以標榜功德、旌表節烈,宣揚「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並逐漸形成一種特色。

儒家思想對徽州匾額的影響一是體現在匾額的文字內容之中,以作宣揚教化之用,主要為堂匾、貞節匾、科舉官政匾三類。徽州現存堂匾多懸掛於祠堂之內,或是懸掛於古民居正堂之上,匾額內容體現了對其子弟族孫世世代代的規範、勉勵與傳承。

儒家文化對匾額書法的影響亦體現在匾額書法的審美之上。儒家追求道德與人格的盡善盡美,以進德修業、奉獻社會為最高目的,書法上儒家的審美追求氣勢的高古雄渾。

徽州歷來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有著「東南鄒魯」「程朱故裏」之稱。儒家思想在徽州大地根深蒂固,顏魯公書之影響在徽州匾額書風便很好地體現。

縱觀徽州地區匾額,有近半數以上的楷書匾額取法顏魯公,如現存於徽州區呈坎鎮羅東舒祠明代「歲薦」匾,黟縣碧陽鎮南屏村清代「金石同堅」匾,等等,結體方正寬博,用筆蒼勁雄渾,均是取法顏魯公楷書一路。

作為徽州文化的一部份,匾額成為儒家思想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文字、書法蘊含了儒家文化豐厚的內涵,儒家思想也因此在徽州匾額文化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結語

對徽州匾額書法及其地域文化的考察,使我們全面地了解到徽州匾額繁雜考究的制作工序、匾額書法高水準下刻工能書能刻的高超技藝以及匾額莊重典雅的書法風格與徽州建築相融合,造就出雅致深遠的景觀意境之美。

且匾額書法中蘊含著徽州人對溫和、中正敦厚、盡善盡美的儒家思想信仰與傳承,從而去勉勵、教化後世之人,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徽州地域文化。

參考文獻

【匾額書法文化研究】

【漢字書法之美】

【書法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