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登龍光閣記

2024-04-11國風

淮安龍光閣

高閣巍峨矗昊空,

琴聲雅韻出雲櫳。

車舟擁塞清江浦 ,

城闕鱗羅下夕中。

玉帶河渠飛練白,

金畦綠野映斑紅。

星馳俊采鐘靈秀 ,

千載文華龍脈通。

山人詩•七律•清明 登龍光閣(平水韻 )2024.4.6

龍光閣外觀三層八角(內建五層),飛檐雕甍,聳立於老淮安城東南隅的蛟龍崗(也稱護城崗)頂端,與淮安古城魁星門隔公路相望。

1636年(明崇禎九年),新任漕督朱大典 到任淮安漕運總督府。次年,為壯淮安文峰,他主持在蛟龍崗興建龍光閣。龍光閣及其附屬學舍建成後,蛟龍崗即成為當地遊覽名勝和學館,龍光閣更是成為與城西北角文通塔 平分秋色的登高覽勝之地,不僅往來遊子們喜歡到此尋訪登高,暢覽古城內外勝景,吟賞題詠;每逢中秋 佳節時,淮城 文人墨客更是喜歡至此登高,觀景賞秋,詠月抒懷,留下許多佳作趣話。

清道光 二十四年,龍光閣曾經重修過,遺憾的是在抗日戰爭 中,龍光閣遭日寇 轟炸坍塌。2011年,淮安各界再次出資,在原址上重建了龍光閣,使其成為淮城東南角的標誌性景觀建築。

今年的清明節日麗景明,惠風和暢。才騎行尋訪了蘇軾 謫居海南 文化線,又赴贛皖騎行賞春萬裏歸來的我,乘興遊覽了故鄉淮安的龍光閣。

一入龍光閣景區大門,便已聽到由閣內傳來的古琴 樂聲。悠悠雅樂,聲聲入耳,蕩滌著遊心浮塵,使人很容易沈靜下來。拾級而上,先圍繞閣基觀景台泛覽了一圈。崗高眼闊,站在閣基觀景平台上,已基本可以通覽周遭近景。閣下樹木滿崗,花繁林茂,堪可休閑遊玩;尤其閣西北,一望而賞心悅目,莊嚴雄偉的魁星門和柳綠花紅的古城墻遺址公園 盡在眼前;從巽關龍光閘流過來的玉帶河河水,沿水泥河道從崗麓潺湲南下;楚州大道上,南來北往的各種車輛川流不息;剛剛出站的有軌電動列車,正緩緩北行。

魁星門

踏入龍光閣一樓,立刻被室內壁上展示的龍光閣興衰跌宕歷史文化和壯麗東南第一州的龍脈風水介紹吸引。仰頭凝神一一看去,不由得為龍光閣幾度興廢嘆息,為故裏先賢們不餒不棄,終令龍光閣再度呈現在世人面前而贊嘆;同時,也對故城的龍脈風水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壁上,還以電光背景配套,特別推介了先賢吟詠龍光閣的詩詞佳作,拜讀再三,頷首稱贊。

二樓所展示的,主要是與淮安文脈氣運關聯的天象地理,細細拜讀品味,深奧而富哲理,許多知識,確非一時片刻可以通悟。而最初興建龍光閣之目的,正是為了彰顯淮安地理龍脈,振作學風,興達文運以壯文峰。因此,二樓供祀著文魁星君雕像。星君雕像秀頂闊額,鼻挺口大,雙目圓睜,手舞神筆,足踏鰲頭,面目猙獰而威嚴,凜凜神聖,栩栩如生。兩邊對聯,上聯:只腳踢開千秋文運,下聯:神筆點明萬代鴻儒。橫批:獨占鰲頭。果然文魁是也。據壁上文字介紹,自龍王閣立,「淮郡一時科甲鼎盛,民物殷富。」

文魁星君

拜星君讀對聯,感嘆生不逢時,開蒙上學時候卻逢文革,「課堂鬧革命,」一番胡鬧,荒廢了學業虛度了光陰浪費了金色年華。昨與高中 同學聚會時,不禁感觸而賦:「……當年胡鬧情猶記,轉眼蒼蒼白發翁。萬裏行來知學淺,千金肯易再書童?……」這種痛悔之情,非同代人難以體會。

徐步向前,在中國星官 圖前躑躅良久,這是一幅電子螢幕顯示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一直是中國古代賢達名人的重要標誌,比如鬼谷子諸葛亮張衡祖沖之劉伯溫等。遺憾的是我對天文地理尤其是天文知之不多,一些基本認知還是來源於少時愛看的諸如【繪畫後列國誌】【薛仁貴征東 】【薛丁山征西 】【封神榜 】【水滸傳 】【西遊記 】等古典小說,不過那時對諸如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等只是名稱上熟悉,具體含義並不知曉。後來學習王勃 【滕王閣序】時,因為查譯「星分翼軫」中的翼軫,才對二十八宿分布有了一些粗淺了解。

就在我駐足觀看三垣二十八宿星象圖時,沒想到電子螢幕上的燈光忽然閃動起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依次靈動地閃亮著。反復靜觀多次,甚覺有趣。電子閃動,直觀有序,方位準確,實在是一次了解中國傳統天象常識和學習古天文學 知識的極好機會。

內壁上則是多個字型的「魁」字大字,從先秦 到近代,分別有篆、隸、魏碑、楷、行等體,這些都與魁星文化緊密相關一脈相承,靜觀細析,受益匪淺。

三樓介紹的是淮安史上府學興衰情況,主要還是圍繞龍光閣啟建對淮安府 學的影響。細觀方知,【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和抗倭狀元沈坤, 都曾在淮安府學就學。

參觀中,一副曾看過的楹聯讓我品讀良久:「馬上文,胯下武,枚裏韓亭,彪炳經綸事業;石邊孝,海底忠,徐廬陸墓,維持名教綱常。」這副對聯原屬淮安府學所在地泮池,年輕時,我居泮池畔多年,曾讀過這副對聯,約略知曉聯中所頌均為淮安籍史上名人。上聯主要稱頌的是二枚和韓信 。二枚即西漢 著名辭賦家枚乘 枚臯父子,枚乘【七發】乃漢賦名篇;枚臯才思敏捷,是作文快槍手,有「下筆成文,倚馬可待」之譽。二枚故居今稱古枚裏,位於淮城西北隅蕭湖畔。韓信乃興漢三傑之一,曾在家鄉淮安胯下橋受過「胯下之辱」。韓信助劉邦 統一天下建立西漢政權後,被封為淮陰侯,今淮城府市口立有「漢淮陰侯韓信故裏」碑,勺湖邊建有漂母池,鎮淮樓東南有胯下橋,鎮淮樓東面立有韓侯祠 。下聯贊揚的是淮安忠孝雙傑徐積 和陸秀夫 。石邊孝:徐積,北宋 時代淮安孝子,因避父名徐石之石諱,終生不用石器,「遇石而避」;侍母極孝,母亡,於母親墓旁建廬守墓,「哭不絕音」。海底忠:陸秀夫,南宋 末代左丞相 。1279年,宋元於崖山 決戰,南宋全軍覆沒,陸秀夫背負8歲的宋帝趙昺 跳海而亡。

陸秀夫是南宋忠烈名臣,知之者眾。多年前,我在準備寫作劇本【瑤琴恨】查閱南宋亡國資料時,得知陸秀夫是建湖縣 人,當時還擬騎行去建湖拜謁陸秀夫紀念館 ,以便了解更多他的資料,因而在頭腦中形成了「陸秀夫是建湖縣人」的固有印象。

陸秀夫怎麽變成我們淮安人了?我頭腦中忽然產生了疑問。幸好龍光閣每條圖文下都有「掃描二維碼,自動解說」的功能提示,於是我用手機掃描了二維碼,仔細聆聽起這條解說來。果然,自動解說中介紹道:「陸秀夫是南宋淮安州鹽城縣人……」哈,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

四樓和五樓是淮安史上文化名人閣,著重介紹了淮安史上孝、義、廉、仁的風範人物,多載自於淮安州、府或山陽縣誌,實話實說,許多人的姓名我是第一次看到,若非今天登臨龍光閣,恐怕鮮有認識他們的機會。什麽叫孤陋寡聞?此時我頓生此感。

五樓也是登高憑眺淮城絕佳處,遠處城西北角的文通塔,城中央的鎮淮樓與腳下的龍光閣恰好在三點一線上,果然是龍脈相承文運通達。正是麗日西斜時,城西的大運河上舟楫如蟻,湧向遠方的清江浦;大運河與城南的蘇北灌溉總渠 二水交匯,均泛著白色的水光,宛若兩條銀練繞城飄飛。俯望西北,古老的淮安城盡收眼底,故城老房鱗次櫛比,新區樓林歷歷在目。極目東南,那平疇沃野上的綠色麥田,間雜著片片油菜花黃,以及阡陌道路邊的柳青桃紅,構畫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郊野田園圖,令人心曠神怡。

登閣過程中,遇見幾對中年父母帶著少年孩子也來遊覽,可惜他們均匆匆登摟而上,在五樓觀景台環遊一周後,迅即乘電梯下閣而去。我不禁暗自嘆息,龍光閣內部五層,均已精心布展,透過圖片或電子螢幕,多維度全方位展示著與淮安緊密相關的歷史文化,還配有生動精要的文字介紹,如果父母們引導孩子用手機掃描每條圖文下的二維碼,聆聽自動解說,則是一次多麽好的學習機會啊。如此走馬觀花輕易浪費,實在是太可惜了!

眼看景區下班時間已到,我只能搖著頭,既有滿足又有遺憾的走下閣去。

——2024.4.9手機寫成於淮城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