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有學者提出歐陽詢是當之無愧的「楷聖」,這種觀點並不誇張

2024-01-24國風

楷書是書法五體中最流行的一種,它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自唐代以後逐漸成了學書者的入門基礎。楷書領域成就最高的莫過於「四大家」,即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其中「歐楷」「顏楷」「柳楷」受眾最廣,它們均誕生於唐代。其實,顏、柳、趙三人都受到了歐陽詢的影響。

因此,有學者就提出歐陽詢是當之無愧的「楷聖」。這種觀點並不誇張。從初唐開始。歐陽詢的字就非常流行,而且經久不衰,明清兩代不論是文人士大夫,還是平民百姓,多數啟蒙便是學得歐楷,當時還有「無歐不點元」的說法。

但是近幾百年來,學歐者幾乎很少有人能夠得其精髓了,他們普遍把歐陽詢楷書簡單化、機械化了。舉例來說,真正的歐楷法度森嚴又不失變化,比如書寫動作、結字的欹側等,但某些學歐者,只註意到歐楷的瘦硬,於是為了突出這一點,省去了方筆、圓筆的交替,省去了字勢的險奇。

久而久之,真正的歐楷被這些「印刷體化」的歐楷取代了。曾有這樣一個故事:近代書法家沈尹默以黃自元楷書起家,而黃就是學歐楷者。後來,陳獨秀見到了沈尹默的作品,直言他的字「其俗在骨」,原因就是學黃,黃的字把歐楷變得呆板僵滯,沈再去學黃的字,自然後「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這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學「歐楷」,必須要忠實於原作,從歐陽詢本人的作品入手。明清以來很多歐楷高手的字其實並不是「根正苗紅」的歐陽詢用筆了,世人跟著他們學,可以說練錯了幾百年。

【九成宮】【化度寺】是「歐楷」經典之作,不過,對於學歐者,這些碑刻作品有一個缺陷,就是一些筆畫細節處理不夠還原,細膩程度不夠高,這是「碑不如帖」的天然劣勢,也是刻工無法彌補的。因此,如果能從墨跡學起,當事半功倍。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填補了「歐楷」無墨跡的缺憾,這件作品編號為p.5043,現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此作也被稱為【古文四十六行】。它是用最真實、最地道的歐楷筆法所寫。

此作切筆入紙,入紙後調鋒、衄挫,提按頓挫明顯,起筆收筆非常到位,筆畫剛勁有力,轉折處理方折、圓轉兼備。主次分明,橫長豎短、撇輕捺重。結字欹側奇宕,左右結構的字高低錯落,上下結構則收放自如,布白勻整、松緊得宜。

這部「歐楷」【敦煌遺書】筆畫、結字嚴謹精到,法度豐富自然,如果能把它臨摹透徹,歐楷用筆也就學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