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康熙也臨帖

2024-03-06國風

【康熙帝便裝寫字像】軸,清,宮廷畫家繪,絹本,設色,縱50.5厘米,橫31.9厘米。

圖中康熙帝身穿便裝,左手輕按平鋪於方桌上的宣紙,右手提筆正欲習字,身後屏風上的墨龍暗示著王者尊貴的地位。在清代皇家教育中,對皇子學習的科目有著極為詳細嚴格的要求,練習漢字書法是其中必修的功課。眾皇子因個人性情、愛好等諸多因素,書風不盡相同,各有千秋。

康熙帝自幼怡情翰墨,喜好書法,常在退朝之後與精於書法的文臣觀摩古人墨跡,切磋書藝。他臨寫書帖並不拘於一家,由王羲之到顏真卿,從蘇軾至米芾,無不遍臨,從而形成了博采眾長、清勁剛健的書風。他酷愛董其昌的書法,曾反復臨寫。其書跡瀟灑秀麗,蒼勁率真,頗得董書的精髓。由於康熙帝的提倡,本來已經日漸衰落的董書又左右了清代書壇百余年。

康熙【仿米詩軸】

絹本 立軸 墨書 186.9x83.2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陶令籬邊菊,秋來色轉佳。翠攢千片葉,金剪一枝花。蕊逐蜂須卷,英隨蝶翅斜。帶香飄綠綺,和影上窗紗。散漫搖霜彩,鮮妍漏日華。芳菲彭澤見,稱更在誰家。唐公乘億詠菊。仿米芾。

本幅書唐代詩人公乘億【賦得秋菊有佳色】五言詩一首,見【全唐詩】卷六百。

康熙皇帝臨帖不拘於一家,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均用心追模,對米字的把握頗見功力。此幅臨米之作,清勁俊逸,頗得米書三昧。

康熙 行書【臨米芾軸】

軸 絹本 書法 163×62.5cm

康熙【臨董其昌書軸】紙本 立軸 墨書 151.6x56.3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嘗有江南人,寄書家中否。臨董其昌。

此書軸是康熙皇帝玄燁臨董其昌書王維【雜詩三首】中的一首五言絕句。玄燁工於書法,酷愛董其昌書,曾將海內董氏真跡搜訪殆盡,玉牒金題,匯登秘閣。其一生臨寫董字甚多,「幾余遊藝,臨摹名大家書卷,多至萬余」。此軸即為刻意臨摹之本,行筆流暢,結體秀潤,幾乎保留了原作固有之形神,達到酷似的程度。這與康熙皇帝廣博的知識、聰穎的性情及其一生孜孜不倦的勤奮是分不開的。

康熙【柳條邊望月詩軸】紙本 立軸 墨書 124x58.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雨過高天霽晚虹,關山迢逓月明中。春風寂寂吹楊柳,搖曳寒光度遠空。柳條邊望月。

【柳條邊望月詩】是玄燁自書七言絕句一首,內容為描寫春天雨後月光中的景色。

玄燁自幼雅好讀書,留心翰墨,對董其昌書法尤為推崇,其傳世的書法作品大都以學董字為主。他在老師沈荃的指授下刻意臨摹,使董字風靡朝野。玄燁此書在學董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審美意趣,書法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朗勻稱,體現出閑適、自然的情趣,代表了其書法藝術成熟時期的水平。

康熙【五古詩軸】

紙本 立軸 泥金 123x5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乾坤名轉盛,千秋獨此心。自覺吾曹外,寧別有知音。

此作筆法婉轉虛和,風度舒展飄逸。想來康熙皇帝在揮灑翰墨之際,心情頗為輕松,故運筆格外流暢自如。

康熙 行書【趙北口詩軸】紙本 立軸 墨書 135.5x57.1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趙北時巡至,燕南古戍聞。人煙生曉市,橋影漾晴雲。浴鳥迎船出,垂楊隔浦分。中流清賞洽,簫鼓陋橫汾。趙北口作。

此幅作品為玄燁所書其本人作五律一首,題為【趙北口】 ,載【清聖祖禦制詩初集】卷七。趙北口位於直隸(今河北境內)任丘縣北五十裏,又稱唐興口、趙堡口,為諸澱之水所匯。舊有堤、橋,通南北孔道,橋上題「燕南趙北」。康熙皇帝曾在仲春(農歷二月)在此閱水圍。他岀巡趙北口時見燕南古鎮一派太平景象,遂生感慨,賦此詩為紀。此幅書法精熟流暢,筆墨飽滿。

康熙 行書【唐人詩句】

灑金紙 立軸 墨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用行書寫的唐人崔翹詩句:書閣山雲起,琴齋澗月留。學米芾筆意而得中鋒用筆之趣。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