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老家 中方寺

2024-09-01國風

據【安慶市郊區誌】記載:龍隱庵,又名中方寺,位於花山東部山巔盆地,建於宋末,毀於兵燹。現僅在【龍隱庵碑記】篆書碑刻一塊。

龍隱庵碑刻

【誌】中記載中方寺毀於兵燹是不確切的,中方寺真正被毀是在大煉鋼鐵的1958年,據老人回憶,當年參與毀廟有吳、程、曹、白等四大得力幹將。中方寺被毀緣於民諺:中方寺不得窮,三百六十擔銅。三百六十擔銅,約為現在的18噸,即使是現在也是一筆巨款,拆下來的銅菩薩全部融化為銅塊,以資當地經濟建設,也算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只是可惜了一方好文物。

有關中方寺的名稱,可以查到的,有3個別名:

鐘方寺:【安慶市地名錄】(1987,安慶市地名委員會年編)收「花山鄉地名圖」,標有「鐘方寺」。但「概況」、「花山鄉村民委員會、自然村名稱」中沒有介紹。

龍隱庵:現存「龍隱古庵碑記」碑刻,篆書題,行書文。

隱龍庵:明道盛【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小龍花山中方寺記】。

到底哪個名字為準?筆者查證有關資料,或民間流傳。

「中方」一詞來源有三個說法:

一說:明天啟年間,大明皇帝親賜寺名,當時在安慶府,在桐城縣,轟動一方。而這一切,都與桐城吳本如有關。「天啟間,吳本如開府請敕,賜為中方禪寺。」(道盛【天界覺浪禪師全錄·小龍花山中方寺記】)天啟年號1620年起,1627年止,前後只有8個年頭,也就是說,中方寺定名,就在此期間。

再說:明洪武年初,朱元璋說,天為上,地為下,龍隱中方。遂賜龍隱庵改名為中方寺,但這種說法無相關資料佐證,洪武與天啟年代相差也近二百年。

又說:中方寺「鼎盛時有五、六十僧人,掌管著桐城、樅陽、懷寧邊境一帶諸寺廟。因位處中間,故名。」(白啟寰【安徽名勝楹聯輯註大全】)但這恐怕也只是猜測。

寺東有平房數十間,田地數畝,房後有一池泉水,清澈見底,取之不竭,以灌溉農田,旱澇保收,雖產量不高,但足以自給。傳中方寺盛時有僧眾五、六十人,大概是不虛的。寺西有一塔,叫普同塔。塔身不高,是專供歷代僧人骨灰存放場所。寺內有大小菩薩上百,絕大部份皆為銅鑄,少量為檀香木雕刻,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說起「鐘方寺」這個名,不得不提鐘方寺山腳下鐘莊張家。據民間流傳,鐘莊的張姓家族,是個大戶人家,有木質結構房屋百間,門為三進,兩邊是廂房,主屋帶閣樓,是小姐們住的地方。因木質結構的房屋失火,火借風勢,張家的大鐘飛落至鐘方寺,故傳為「鐘方寺」,鐘莊在鐘方寺的山腳下,距離並不遠,說的有些道理,但這並不是指1953年的張家那場大火,因為之前張家就失過大火,「鐘方寺」的名稱已經存在,或許鐘莊的地名也取自張家的大鐘,也未知可否。

「鐘」起源17世紀中葉,當時應該還屬於頂級奢侈品,而張家擁有的大座鐘,並非一般的富裕人家所能比的。有關鐘莊張家的來歷,筆者查證了張家家譜,此張姓實為梅姓,張為母姓,故有「梅張兩姓」一說。家譜中的梅姓可以追蹤到明朝,是朝廷重臣,因受牽連,遭追殺,逃難至此,改隨母姓張,此為「鐘方寺」名稱的民間流傳。2011年鐘方寺重建時,因「中方」和「鐘方」的名稱頗有爭議,後在曹莊東方沖另建「鐘飛寺」,也算是給「鐘方寺」的一個說法。但我個人更傾向於「鐘方寺」。一者,「鐘莊」作為地名早已存在,後面多方文獻記載為「中方」也可能是訛傳而記之;二者,張家大鐘飛落的演繹,「鐘莊」的內涵也要豐富一些。

中方寺前身為龍隱庵,建於宋。現存「龍隱古庵碑記」碑刻,篆書題,行書文。明萬歷年間重建。明末清初享有盛名的佛門禪師覺浪,在【小龍花山中方寺記】稱:「登山眺望, 樅陽為案,大、小龍為屏,鹿湖、梅嶺諸湖匯之,七十二螺點綴。幾席之下,洵隱龍之地也。」故有隱龍庵一說。清初,中方寺與浮山華巖寺、安慶迎江寺,是安慶最具聲望的三大寺廟。

在安徽抗戰史上,花山中方寺有其光輝一筆。1938年安慶淪陷前夕,安徽省立圖書館將【安徽通誌稿】等文獻資料,轉運至花山中方寺收藏,直到1942年,日軍在桐城大舉掃蕩,才由迎江寺住持本僧秘密運回安慶,封存於迎江寺振風塔第三層。從這個角度,中方寺也是文獻寺。(文/ 張健初 )

中方寺業已在原址依山而建,主建築有三層大殿,大雄寶殿、金龜殿、功德堂,順著山勢,一層高一層。大殿之中,由青石板鋪地,花崗巖砌階,人們拾級而上。大雄寶殿正前方建有一灣聖潔清水池,風生水起,潤生萬物。

走進中方寺,第一眼便看到大雄寶殿,門前一對威嚴的石獅和青銅大香鼎,殿內一尊釋迦牟尼佛,養眼莊嚴。殿內右側有座大鐘,重有千百斤,懸在大雄寶殿,每天屆時響起,鐘聲渾厚悠遠,傳遍八方。

「龍隱庵」、「隱龍庵」、「中方寺」、「鐘方寺」的名稱都不重要,旅遊聖地既是自然匠心的結果,也是悠久的歷史和厚重內涵的延伸,更是人工開發的結果!希望老家的中方寺能再現明末清初的輝煌,寺名遠揚,南北高僧雲集,各地香客紛至沓來,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