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搬自凤凰网2013年08月24日转载的扬子晚报文章——【淮海战役唯一漏网国军将领 钻进麻袋混出解放区】
本文原作者江苏省档案局葛霞、袁光 ,徐州市档案局陆江、刘亚青,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史孝国、程伟、张五可、杨波,扬子晚报记者 韩飞)
之所以转发此文因为抗战胜利时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彬回忆文章【回忆青岛的停战谈判】中提到受邀到李弥家中晤谈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记得去年发过一篇李弥(或胡琏)淮海战役出逃的发文(一时找不到),那篇文章只是传闻,而这一篇是从档案调查而来的,可信度应该高得多。
正文
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是解放军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百韬、邱清泉均在战役中被击毙,杜聿明、黄维战场被俘,而李延年、刘汝明、孙元良等则率残部南逃,唯独13兵团司令员李弥下落不明。
直到蒋介石在奉化任命李弥重组第13兵团时,才揭开李弥生死之谜。
但是一个统军数万的将军李弥,究竟怎样突破重重封锁得以逃脱的?通过查询相关档案资料,解开了鲜为人知的李弥漏网之谜。
淮海战役进入1948年11月下旬,战事已经渐渐明朗起来,在徐州「剿总」的几位高级将领中,没有过硬背景的李弥,其所率13兵团的主要任务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不甘心自损实力的李弥为了保存13兵团实力,接到「不公平」的撤退命令后,决定率领13兵团甩开主力部队脱离包围圈。
不甘掩护杜聿明撤退成为炮灰 李弥切断通讯,夜行百里甩开主力
在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有记载关于李弥逃跑的一些档案资料。「11月28日晚,杜聿明命令李弥的13兵团负责掩护撤退,接到任务的李弥告诉麾下第十三师师长周籓:‘这么大一个总部,好几十万人怎么撤啊,叫我们在后面掩护,明明是让我当替死鬼牺牲!’」
按照杜聿明制定的部队撤退计划,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应从河南永城经安徽萧县一路穿越解放区,然而为了不被几十万人的大部队缠着腿走不动,「李弥没有从萧县经过,计划带着部队超过主力向山东薛家湖进发。」解放军总装备部张福兴少将曾经对李弥的行军路径作此介绍。
收藏于徐州市档案馆一份淮海战役资料中,也提到了李弥在计划和部署逃跑的路线时告诉手下:「我们要绕过其他兵团右翼,走到他们前面去。绕过永城,走涡阳到蚌埠。这次撤退就看谁跑得快,如果不这样,我们被他们放在屁股后面,是跑不脱的。」
确定了逃跑计划和路线,李弥在徐州召集了一次13兵团师级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李弥下达指令:「这次行动非比寻常,共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要把我们一口吞下去,因此,我们要迅速脱离和共军的接触,不应受制于徐州主力的牵制和影响。我要求各部在3天内越过共军先头部队,赶到薛家湖,为了行动快捷,应轻装上阵。」
这一命令的发布是李弥兵团决定甩开主力独自逃窜的重要标志。13兵团离开徐州一路向西,李弥一方面催促部队加快进程,另一方面一再叮嘱手下的几个军长注意避开其他兵团,以免被拖累。就这样,13兵团用夜行百里的速度向西撤退。
然而,暗地违抗杜聿明命令的李弥并非全无忌惮。不想当炮灰又不愿意公开和杜聿明闹翻,李弥决定切断和徐州「剿总」的一切联系,来个装聋作哑。
根据13兵团64军156师师长吴家钰的回忆,早在徐州下达撤退命令之后,李弥曾私下交代吴家钰不要携带无线电。而正式撤退的前两天,李弥更是下令不准打开无线电。
他对吴家钰说:「如果杜聿明没有冲出去,而我们冲出去了,我们就成功了。若开机与杜联系,没准他会下令让我们给邱清泉(第2兵团司令员)兵团打掩护。所以,我们到目的地之前,不主动和他们联系。」
李弥如意算盘打得好,却被通讯营长的「热心」搅坏了。这位营长并不知道李弥在躲杜聿明,他在行军中开通了一根电话线,通过电话向杜聿明报告了李弥的位置。杜聿明雷霆震怒,要求李弥停止行动,赶到总部接受新任务。
司令部被端,忙「金蝉脱壳」再度被困假意投诚,撇下部队窜逃
接到杜聿明通知的李弥派下属第8军军长周开成去总部接受任务。原来,南京方面下达了蒋介石新的命令,让杜聿明停止撤退,解救被困在安徽濉溪口一带的黄维兵团,并阻击共军。如此一来,李弥执行了两天的逃跑计划只好暂时停下。
祸不单行。就在李弥犹豫是走是留的时候,其下属42师传来告急电,称在萧县被解放军包围了,希望大部队能派飞机帮忙突围。不忍心看到自己全美式武器装备的精锐之师被消灭,李弥于12月4日下午,派出空军、炮兵和装甲部队接应24师。但这支「精锐部队」早已军心涣散,无力坚持,很快被解放军就地消灭。
42师解救不成,李弥的第13兵团九军与徐州「剿总」第2兵团及直属部队约30万人一起,被解放军困在了方圆不足十公里陈官庄一带。李弥的第13兵团因为抢不到国民党用飞机空投的粮食,许多士兵耐不住饥寒向解放军缴械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杜聿明在回忆录【淮海战役始末】中写道:「空投场收集起来的粮食为数甚少,各部官兵如同饿狼一样到处奔跑,冲击抢粮。特别是(李弥)13兵团方面,无粮可抢,怨声鼎沸,骂我对邱清泉的第2兵团有私心。」
想起撤退以来被当做炮灰,接连损失了精锐部队,如今连粮食供应不上,士兵纷纷逃走,李弥不相信杜聿明在关键时刻会出手相救,开始考虑自己的逃跑路线。
1949年1月7日,解放军攻占李兵团司令部驻地。眼见着大势已去,李弥想起「金蝉脱壳」计策。李弥不顾正在打仗的部队,告诉属下自己要去与杜聿明商讨应对之计后,匆匆带着几个亲信,想趁乱逃出解放军包围圈。
然而,迷失了方向的李弥跑到了九军三师师长周籓的营地上。眼见着战事越来越紧张,解放军马上就要打过来,李弥又心生一计——假装投诚争取时间逃跑。
根据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指战员关于淮海战役的一些回忆,为了保命,周籓等人提出想要投降,而此时李弥建议先递条子,写上三个条件,解放军答应就投降。
实际上,在周籓等人晚上去和解放军谈判的时候,李弥叫上了一名亲近的护卫,换上伤兵的衣服,趁天阴夜黑,第二次抛下自己直系部队,独自逃命去了。
「光杆司令」乔装潜入解放区 找到朋友,钻进军粮麻袋逃之夭夭
此时,沦落成光杆司令李弥生怕被解放军抓住,带着护卫一路出逃,伪造身份,隐姓埋名。直到1952年,李弥出逃经过才被揭露出来。
在徐州市档案馆档案资料上详细记录李弥如何逃出解放军重重包围的经过。1952年,华山县(今苏鲁皖三省交界处,丰、沛一带)有人揭发有位商人曾经把人装入麻袋冒充军粮,这个商人是谁?为什么要把人装在麻袋里运走?时任原华山县负责情报工作李性真详细记录这一事件调查经过。
接到报案后的原华山县公安局立刻审问了运人的商人,商人交代麻袋里装的正是当年淮海战役国民党漏网将领李弥。公安局立刻向有关情报部门进行了汇报。
据该商人交代,李弥是华山县高寨区高李庄名叫高大荣的人送过来的。在对高大荣的审讯中,公安和情报人员终于弄清了李弥漏网的经过。
原来,当年李弥逃跑时带着的护卫名叫汪新安是砀山县人。李弥一路伪装成伤病,首先来到汪新安堂兄砀山县唐寨西汪阚庄地主汪涛家里。他自称是国民党军医,在汪涛家里藏了起来。
由于当时汪涛家前院住满了支援前线的担架队和往前线送军粮的民工民兵,李弥认为这里极不安全,请求汪为其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恰巧地主高大荣曾是黄埔军校学员,其母亲是汪涛的亲姑母,李弥便到了高家隐蔽。
李弥认为黄埔军校的学员高大荣是自己人,就透露了身份,请高设法送出解放区。此时已经是光杆司令的李弥向高大荣承诺,自己逃出解放区,等国民党一旦打过来,如果高愿做生意,就给高一艘轮船;愿当官,就给高一个团长职务。高大荣对国民党有很大期望,于是找到在高寨区政府工作的表侄宋开元,请他为一个家在山东的老乡弄个路条,并为李弥编造一套假身份。
有了区一级路条的李弥为了保险,请求高再弄个县的路条。高最后找人刻了个砀山县政府的大印,按照高寨区路条的内容,盖上假的县大印,由高大荣把李弥护送到李弥的商人朋友那里,商人当即把他二人送往密室隐藏起来。这位商人之后乘着向青岛运送军粮的机会,把李弥装入麻袋混过了检查站,逃出解放区,从青岛乘船辗转回到南京。
不久李弥被蒋介石任命为新组建的13兵团司令官。而帮助他出逃的高大荣于1952年被人民政府判处有期徒刑15年,汪涛、汪新安等涉案人员亦得到相应惩罚。
资料来源: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