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作为头个模块,自然极为重要。在事业考试中属于首要学习的模块,题量也达到了30题,并且考察范围较为集中,也比较容易学习。
但在国考和省考中显然就不是这样了,国考和省考中常识仅有20题,考察范围也广,考察范围松散,如果不是遇到瓶颈期,学习收效极低。
既然决定了要好好学常识,就要有极高的觉悟。
因为学常识本身是一个很折磨人的过程,不痛苦是不可能的。
先说说很多机构都重点关注的时政内容。
时政一般在国考和省考都是五题,事业是三题。注意,我这里说的时政,指的是纯时政内容,也就是说不和其他任何考点一起考的,单纯就是考时政内容本身。
什么叫和其他考点一起考?
例如和经济挂钩,和哲学挂钩,问里面体现了什么,或手段是什么,这都是属于考察其他东西的范围了。
接着就需要知道怎么达到百分之八十正确率了。
三十题对二十四题,二十题对十六题,这就是百分之八十正确率。
这个正确率在大面积学习之后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很容易实现的,但在国考和省考中仍有困难。
具体在哪?
国考省考的时政和古诗词部分几乎稳定丢分,因为时政一般是采用多选的方式,很难通过倾向性进行判断,而古诗词涉及范围太广,因此这些题一般直接判为为稳定丢分的内容。
既然都要学,也得有个先后顺序。先学收益高的,后学收益低的。
什么收益最高?
法律、政治、经济,这是重中之重。
历史、公文次之,剩下的基本一致。
在历史中,党史位居首位,以及战争史、文学史都是重点考察对象。
所以这几部分的题都要重点学习。
怎么判断当年学习重点?
有没有遇上什么重大事件,例如建国建党建军开会几周年,就很容易考相关的时政考点和历史考点。
明白了学习的顺序之后,最后的就是怎么学了。
很多人常识听的很累,其实是没有掌握方法,虽然痛苦也是必经之路。
在学常识之前,做好至少听六遍的心理准备。
注意了,既然要六遍,所以我推荐的是,常识必须要听网课,并且要大机构的网课,纸质的也可以替代,但大机构最重要。
因为大机构拥有其他机构所没有的底蕴,搜集人才来制定课程都是更为完善的,所以常识要听大机构的。
至于听哪个机构的,就见仁见智,其实说到底也就是粉笔华图二选一了。
听的时候,怎么听?
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分模块。
法律是一个大模块,行政法是一个小模块。
那么在听课的时候,一定要一个个大模块学,不要跳。
学小模块的时候,也不要跳,这都是最基本的。
因为学类似的模块会涉及很多相似概念,需要在短期内加以区分,如果中间隔了其他东西,就容易模糊,混淆概念。
在学习小模块的时候,需要按顺序先听完每一节网课,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梳理出框架。
这就是第一遍,这一遍中即便很多地方没听懂都不要紧,有听就行,也不要停下来。
之后,立刻重新开始听第二遍。
在这一遍中,需要反复听,听到哪有不懂的立刻回放,听到懂了为止。
听到懂了之后,继续听完,结束这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己不好理解、难以区分、容易遗忘的地方也可以做笔记。
开始听第三遍,第三遍的时候,同样是顺畅地过一遍,过完之后对于不懂的地方再回来查缺补漏。
这样一来,每个小模块最基本的三遍就过完了。然后刷题,检验,再听一遍。
之后,学习下一个小模块,在单个大模块下的所有小模块学习完毕的时候,每个小模块再过一遍。然后刷题,检验,再听一遍。
过完之后,开始学习下一个大模块。
这就是大模块和小模块的基本学习流程,一节课要听六遍,因为内容太多,不好记;考得太细,一个定义考点一般都能出三四个。
听得多首先是确保记忆牢固,在记忆牢固的基础上才有谈运用的资格。
如果记忆不牢固,那么光是回忆就会占据大脑内存了,这个时候就没法应对结合实际考察的题目。
比起其他模块,常识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合起来刷题的模块,因为常识的内容本身区分度很高了,只要到大模块的时候混合刷题就已经可以了,不需要所有内容混合起来刷。
如此一来,就能将常识的正确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