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名家新作 | 杜兴成:庭院家风

2024-01-27国风

在「杜家堰坎古庭院」的观景楼下,有一片碑林,其中最高最大的一块正面刻着【杜氏家风家训歌】(谱子),背面刻着【杜氏家风家训】诗。两件作品均由我精心创作,大人们都深知其内容,小孩们都会背诵、演唱……

【杜氏家风家训】

公正成就家国兴,

慈善撼动山海情;

勤奋求索一生苦,

和睦安民全凭心。

仁者只需三亩地,

礼仕让他七桶金;

谦逊待客八方走,

诚恳处事两袖清。

德性好坏定命运,

爱憎分明藏胸襟;

博学多才不傲势,

贤惠端庄树人品。

义气莫可太纵容,

节贞风骨照后孙;

孝敬二字最难读,

真忠怀揣天下行。

这首藏头诗是根据「杜氏家训」中前十六个字派生而来。当年我根据祖传的家史遗训,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撰写了:「公慈勤和、仁礼谦诚兴家风,德爱博贤、义节孝真育后人」的对联。最先我邀请著名书法家王祥之先生留墨,刻匾挂于老宅堂屋;后来我又约曾国藩后裔曾正国挚友楷书,刻匾挂于庭院龙门。加上之前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和李铎两位先生分别题写的「杜家堰坎」四个大字,时任中书协主席张海赠送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墨宝,这些都为老家古宅增色添彩。

我们杜氏祖籍是江西临江府,明朝万历年间一世祖杜凤携家移民至遵义府绥阳县。【杜氏族谱】清楚地记载着每一代人的妻儿姓名。从迁来绥阳的第一人杜凤算起,拟有40个字辈,历朝各代脉络清晰,我是第十五代。杜氏家族四世祖杜英才,曾任「湖广副将」「云南昭通府协台」,告老还乡后建造了「杜家院子」,他的坟墓就在绥阳驾校处的杜家山,每年正月初一,我们所有的杜氏后人都要去「太阳坟」祭拜。

人们悉知的杜家堰坎其实并不是我上面所说的杜家院子,两地相隔一公里。明末清初时,杜家院子建筑规模最大,由四世祖杜英才建造,立有钟鼓楼、灯塔等。据说杜英才开办的书院十分兴旺,不仅有当地学生,还有来自遵义、贵阳两府的,有百余人。据传,杜家院子是因乱事而焚,荡然无存。

我们家原来住杜家院子,现在的庭院是清朝咸丰初年由十世祖杜修德(我的天祖)选洋川河上游的石马堰畔而建,「杜家堰坎」由此得名。杜修德接人待客厚道,人缘极广。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立房子那天,三声炮一响,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帮忙,粗大的柱头从烂泥田拉过,一栋九柱大房很快就立了起来」。新房子建起没几年,他的儿子杜灿芳(我的高祖父)就考中了武举人,进京参加殿试时,还得到慈安皇太后赐宝剑一柄,复书(公文包)一件,从此杜家堰坎远近扬名。

家风的传承,在我们杜氏叶茂根深。耕读为本,是我们杜氏的立志品行。一个家庭,一个人,总会有起起落落,但无论历经了什么,都不要被困难吓倒。从我们家的兴衰史来看,就足以让家人受到启迪。听老人说,我高祖父进京回来后,所赐「武魁」匾额高挂堂屋,宾朋满座。然而命运就是这样不测,33岁那年,他突发急病归天,从此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我曾祖父37岁去世。我祖父23岁猝死,同一天他的母亲也活活气死。从此,这个家只剩下我24岁的祖母和不满3岁的父亲。曾经的书香富庶大户,民国时跌落到谷底。

天无绝人之路,在家风的润泽下,在父亲的几个姑姑的帮助下,我祖母顽强地生活着。我父亲的三个姑姑把我父亲接到身边抚养,让他进县城读书,直至与我母亲结婚才回到老宅。新中国成立后,党把我的父母培养成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一生忠诚善良,公慈勤和。我是1949年5月7日出生的,父母把我们8兄妹培养成人,传承着祖辈优秀的品格,为我们后代树立起了榜样。

如今,我们8兄妹各家的总人口加起来有84人(含媳婿),其中大学生30人,共产党员17人。虽说祖母、父母都不在了,但家风永存,新生三代人丁兴旺。在我这个大哥的带领下,2006年起,我们将老家古庭院从风雨飘摇、破烂不堪中拯救出来,使它焕发再现一个半世纪前的家风家貌。如今的「杜家堰坎宅院」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黔北乃至全贵州最大的清代九柱高堂,供客人们参观游览。

应该说,有祖屋才算有完美的乡愁,有乡愁更能滋养家风,有家风才能够聚集起亲情。每年的春节我们都要从北京赶回老家。同样,身在异乡的其他亲人也都回去,几十年来从未改变,已经成为各家老小的自觉行动。因为,那里有最能吸引我们的亲人、老屋、祖坟,同时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烟花和最爱听的鞭炮声。当然,主要还是我们的根在那里,家风难以割舍。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不论大人小孩,只要谁过生日,都必须自掏腰包请全家人吃饭,从不收礼。一年中最热闹的两天还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父母健在时,一大家子围着老人转;父母不在了,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大家则以我们为中心吃年饭。为了方便一大家子人,我们在县城购有宽松的住房,好让弟弟妹妹们和各家的小孩有活动的地方。

大年三十这天可热闹了,84口人齐聚一屋。大人笑,小孩闹,幼儿哭,南北调。每间房子都塞满了人,有的聊天,有的玩牌,小学生们「摆地摊」,反正我已习惯了这种喧嚣的场面。买菜煮饭是三个妹妹的事,举杯畅饮是几个弟弟和侄儿们的事,洗碗拖地是侄女侄媳们的事。晚饭后,集体离开县城,驱车3公里前往杜家堰坎古庭院祭拜祖先,放鞭炮点烟花是孩子们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刻。接下来最有意义的是再回县城我的家中,由第三代的少儿们表演预先准备好的节目,或歌或舞或弹钢琴。当然,他们中间肯定有人要唱【战友之歌】和背诵【杜氏家风家训】,这是我们家自己的「春晚」。

快到新年到来的零时,拜年开始,首先是我们8兄妹夫妇接受儿女辈的跪拜,尽管他们中间有干部、教师、医生、大老板,但一个也不能例外。成人拜完后,便是孩子们排着队拜领压岁钱。几轮过去,小朋友们的衣兜里装满了一张张红色的人民币。

在我们家,大年初一拜坟是最重要的仪式,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有多么忙,正月初一都必须赶回老家上坟。在逝去的亲人坟头,大家排队敬香烧纸钱,老人们要向小孩一一介绍这是哪朝哪代的祖先,应该怎么称呼?每人都得跪拜,向先人祈福……

在洒满春光的山野,在鞭炮鸣响的坟前,在家乡弯弯曲曲的田埂上,留下了我们对昨日的回顾,寄予着我们对新年的期盼。

我为什么坚持每年春节、暑假要带孩子回老家呢?因为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小孩能常去乡下玩玩,写写作文,一是尽享亲情,二是体验生活,这样,我个人的创作题材也得到了丰富,写出来的歌曲才有爱,文章才有影,书法才有韵,诗词才归真。我那首【杜氏家风家训歌】不但得到家人的喜爱,同时还被全国杜氏传唱。2023年5月14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了【中华杜氏文化座谈会暨杜兴成家风歌曲研讨会】,来自文化、经济、音乐、舞蹈等各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高度评价【杜氏家风家训歌】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传统,家风是文化,家风是包容,家风是智慧,家风是一个人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家风好了,乡风才正,民风好了,国运才兴。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日东升,繁荣昌盛!

(作者系著名作曲家,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音乐组组长 )

文/杜兴成

编辑/邱奕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