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位女诗人叫李冶,字季兰;
她6岁便能作诗,其才华从小就让人不可小觑。
然而,这份才华也偏偏让她的命运,一次次走向了悲剧。
先是父亲将她送进了道观,再是失去生命。
总之,她的这一生因为写诗而精彩,也因为写诗而悲哀。
那么,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呢?父亲又为何要将女儿送进道观呢?
初露锋芒
李季兰的父亲是唐朝的一位官员,而唐朝尤其盛行诗词。
这样的环境下, 李季兰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自然就成了诗词 。
另外,她也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学什么都很快。
李顺是位颇有学识的官员,对女儿的聪慧自然是万分欣喜,更是加大了培养力度。
李季兰6岁那年,父亲无意间听到女儿对着院中的花念着什么,瞬间起了考验她的心思。
「兰儿,这蔷薇花开的正好,你就以此作首诗吧」
李季兰听后,不慌不忙的开始思考,没一会后便说了出来: 「经时未架却,心绪无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
原本,李季兰以为自己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李顺的脸色很难看,还隐隐带着愤怒。
李季兰见到父亲的神情变化,不由自主的开始害怕,但她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李顺却无暇顾忌女儿在想什么, 他只觉得这首歌的寓意并不好,也让他似乎看到了女儿的未来。
原来,李顺将「架却」理解成了「嫁却」,还有「云鬓」二字也不是她这个年纪该用的。
而这也让李顺认为,一个6岁的孩子能说出来这种话,将来一定不会爱惜自己的名节,而这势必会使家族蒙羞。
古代,向来看重名节,而且,名声也格外重要,于是,晚上李顺和妻子进行了商议。
他的意思是得提前约束,否则女儿将来恐怕难以走上正道,甚至,也很可能会因无法守住礼节给家族带来羞耻。
因此, 父亲希望她出家做个女道士,这样就能将她那过于早熟的心性而改变掉。
但她毕竟是个孩子,父亲虽然有这样的心思,还是有些不忍心。
之后,一番考虑后,李顺将女儿先送到了规矩森严的外祖家,希望她能换个环境有所改变。
然而,5年后,李顺发现她的变化并不大,后来,还是狠心将她送去了道观。
古代一直以男权思想为主,且女子是没办法为自己做主的,就这样,因为一首诗,李季兰被父亲送到了道观。
道观生涯
尽管身处道观,但李季兰的才华依旧无法被掩盖, 进入道观后,她不仅没有消沉,反而继续写着诗。
道观内经常会有文人前来拜访,这些文人有时候会遇到李治,而有的,则是一直就知道她的才华来可以拜访的。
总之,在口口相传下,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而李季兰,每当与文人们畅谈诗文时,她就格外高兴,也非常洒脱。
正因为这样,她在一众道士中显得与众不同。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季兰逐渐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与此同时,她的诗也作的更好了。
慢慢的,她的诗作传开,她自己也成为了长安城内外的热议话题。
这越发让大家对这个居于道观的才女心生好奇,也纷纷前来拜访。
面对这些来访者,李季兰并未因身处道观而有所拘束,她与他们自如的聊着,探讨着诗词。
她的言谈举止既不失端庄,又充满了洒脱,这让许多前来拜访的才子文人对她心生敬仰,更有人为她的才情所倾倒。
所以,李季兰的生活其实看似平静,但她的内心却从未真正远离尘世的羁绊 。
她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以及对人世间情感的深切体悟。
她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对天地自然的欣赏,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她的诗句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自我心灵的探寻。
而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
风流才女
在这些与李季兰交往的才子中,有一位名叫朱放的文人,与她格外投缘。
朱放才情横溢,两人初识时便一见如故。
那日,朱放游览道观时,偶然在溪边遇见了正在抚琴的李季兰。
朱放被琴音吸引,忍不住驻足倾听,琴声停止后,也主动走上去打了招呼,两人就此开始聊了起来。
他们的话题从琴艺延伸到诗词,又说到了了人生感悟, 从此以后,朱放常常前来拜访,李季兰每次都会以诗相待。
朱放每次离开时,李季兰总会站在溪边目送他远去,心中不免生出一丝不舍。
她的诗中也渐渐开始出现离别与相思的情感,那些本来仅限于自然风景的意象,也都带上了哀愁。
然而,朱放终究不是李季兰命中注定的归宿,最终,他还是决定离开 。
临别之际,朱放特意为李季兰作了一首诗,表达他对这段感情的留恋与不舍。
朱放的离去,给李季兰的生活带来了短暂的失落, 但很快,另一位才子陆羽的到来,又为她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陆羽,世称「茶圣」,是茶文化的开创者之一。
两人初次见面时,陆羽带着自己精心采制的茶叶,特意来到道观赠予李季兰。
李季兰对此感到十分新奇,两人便以茶为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朱放的洒脱风趣不同,陆羽性情内敛温和,他的言谈举止中带着一种儒雅与恬淡的气质。
李季兰与陆羽在一起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平静而又温暖的氛围,陆羽不仅教她如何品茶,
还与她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李季兰在这些交流中,逐渐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内心平和。
一次,李季兰生病后,陆羽还特意赶来照顾她,为她煎药、熬粥。
李季兰看着这位温柔体贴的朋友,内心深处感动不已,病愈之后,李季兰特意写下了一首诗,表达她对陆羽的感激之情。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季兰在道观的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她也因性格开朗,才情出众,与各路文人雅士相交甚好,赢得了「风情娘子」的美誉。
而这种种,使她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异类,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尽管李季兰的才华不可否认,但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 她的行为终究难免招致非议。
一些古板的守旧者对她的风流生活极为不满,认为她的言行有失礼教。
然而,这些流言蜚语并未动摇李季兰的心志,她依然坚持做自己,继续在诗词的世界里寻找灵魂的自由。
不过,她的诗词才华带给她的不止有争议,还让她丧失了生命。
因诗命陨
公元783年,唐德宗在位之时,内乱频发,而这一年的十月,泾原军爆发叛乱,直接让长安陷入了危机。
叛军首领朱泚便乘机自立为帝,自称「秦皇」,掌控了整个长安城。
在这动荡的局势下,朱泚急需文人雅士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新政权。
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他下令召集城中所有有名望的诗人文士,命他们作诗称颂自己的「功德」。
在威胁和逼迫下,许多文人只能违心应命。
而李季兰,这位风靡长安的才女,也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被卷入了漩涡的中心。
作为一名道士,李季兰并不擅长写政治题材的诗歌。
然而,在叛军的胁迫下,她别无选择。面对朱泚的威逼,李季兰还是无奈的写了一首赞颂朱泚的诗。
李季兰的诗作完成后,朱泚十分满意,他不仅大加赞赏,还赐予她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嘉奖。
而这也成为了李季兰的夺命绳。
翌年,唐德宗调集军队,开始反攻长安城,叛军四处溃败,朱泚的政权也被瓦解了。
唐德宗在将叛军彻底击溃后,重返长安,开始清算叛乱时期的所有旧账。
那些曾经为朱泚歌功颂德的文人雅士,纷纷被捉拿问罪,李季兰自然也未能幸免。
当李季兰被押解到朝堂时,她就猜到了自己的结局。
唐德宗亲自审问她为何要为叛军作诗,面对皇帝的怒火,李季兰无言以对, 她知道,无论自己如何辩解,都会被视为叛徒。
唐德宗看着沉默的李季兰,怒火更盛。
随后,唐德宗一声令下,李季兰被判以「乱棍打死」的刑罚。
就这样,李季兰在刑法之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李季兰的一生,宛如一场跌宕起伏的悲剧,在她死后,关于她的故事被传颂开来,有人惋惜她的才情,也有人指责她的风流。
但无论如何,她的名字,和她的诗,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抹鲜艳的印记。
李季兰的悲剧,或许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使然,更是那个时代对女性才华和自由的无情压制。
她的才情,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她光彩夺目,也让她失去了性命。
总之,她的故事,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 即使有再多的才华,也难逃命运的枷锁。
然而,也正是这种不甘与抗争,使得李季兰成为了后世人们心中那个永远鲜活、永远不屈的女诗人。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2007年8月1日 关于【女冠诗人李季兰】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 2012年1月4日 关于【唐朝绯闻女友李季兰】的报道